熊彼特經濟周期理論

熊彼特經濟周期理論

熊彼特經濟周期理論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研究經濟周期運動的理論。

簡介

1939年美籍奧國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經濟周期》一書中提出。

發展

熊彼特認為分析經濟周期可分為“純模式”或“二階段模式”分析和“四階段模式”分析兩個步驟,前者是排除了外來因素干擾的純理論分析,後者的分析以現實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為基礎。

在“純模式”中,熊彼特假定:在“創新”之前經濟處於靜態均衡,企業的支出等於收入,沒有利息和利潤。但是,由於經濟發展中生產要素的重組,企業家為獲得超額利潤(新產品價格與生產要素價格之間的價值差額)而努力創新,當創新浪潮出現時,社會上對銀行信用和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擴大,從而引起經濟高漲。當創新擴展時,競爭使商品價格趨於下跌,盈利機會減少,銀行信用收縮,於是經濟從繁榮轉入衰退。如此循環往復。

在“四階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認為,現實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四個階段。創新浪潮不止一次,“第一次浪潮”中“創新”引起對生產資料需求和銀行信貸的擴張,同時引起新工廠的建立和新設備的增產。這時一般又會伴隨著對消費品需求的增長,在物價普遍上漲的情況下,社會出現許多投資機會,出現了投機。此即,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中許多投資機會與本部門的“創新”無關,信用擴張只是為一般企業和投機活動提供資金。因此,“第二次浪潮”中就已包含了失誤和過度投資行為,並且它不可能有自動調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當經濟中出現收縮而引起“衰退”時,不能直接導致新的均衡階段——“蕭條”,這個階段不僅投資活動趨於消失,而且還會引起破壞。“蕭條”發生後,第二次浪潮的反應逐漸消除,進入恢復調整階段——“復甦”。從“復甦”進入“繁榮”又需有一次“創新”浪潮。熊彼特認為,由於創新並不是平穩進行的,同時各種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不一樣,因而經濟周期的長短也是不一樣的。

他在總結歸納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歷史中,同時存在著三種經濟周期的論點。分別為康德拉季耶夫長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基欽周期。熊彼特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長周期:

(1)從18世紀80年代到1840年,是產業革命發展時期,紡織工業的“創新”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2)從1840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鋼鐵時代;

(3)從1897年到20世紀50年代是電氣、化學和汽車工業時代。

他認為,從歷史上看,一個長周期中有6箇中周期和18個短周期。經濟成長正是經由經濟周期的變動實現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