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毓璜頂廟會

煙臺毓璜頂廟會

煙臺毓璜頂廟會毓璜頂原名玉皇頂,因山上有玉皇廟而得名。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修廟宇時由當地文人雅士倡議將山名改為“毓璜頂”,廟卻依然是玉皇廟。玉皇廟始建於元代,經明清多次擴建,規模十分可觀。廟會日在農曆正月初九日,民間傳說這一天是玉皇大帝生日,煙臺人趕廟會幾乎達到萬人空巷的程度。山下窄巷通道擠滿了小商小販,賣糖的、賣玻璃球的、賣針頭線腦的,物細而攤密,烙餅菜湯朝天鍋、福山大面三鮮湯,地方小吃展覽成市。又有一種特別的習俗,每年的廟會上都必有幾個賣蠟木桿子的地攤,幾乎每個趕廟會的人,都要買上一根蠟木桿子。原本是為了登山作手杖,不知什麼時候傳說扶杖登高可以保生活平安,遂使平凡的蠟木桿子有了些神靈,提高了身價。現在,毓璜頂已建成了一處可登山觀海的公園,平時已沒有多少廟堂氣氛。但一到農曆正月初九日,往昔的廟會場面就回到了毓璜頂上。這種變換的場景使遊人感到分外新鮮。具有濃厚的傳統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

簡介

在中國,廟會又稱為山會,傳說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這一天在中國各地凡是供奉玉皇大帝神像的廟宇,都有人去趕廟會。煙臺毓璜頂里也供奉了玉皇大帝的神像,所以也就有了每年正月初九的毓璜頂廟會,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古時候,上香祈求神靈的保佑是趕廟會的主要內容。而發展至今,休閒娛樂,觀賞民俗風情則成了趕廟會的主要內容。傳統的民俗藝術剪紙也在煙臺毓璜頂廟會上展現的淋漓盡致。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北京奧運吉祥物福娃、歷史名人、喜慶的圖案無不吸引著參觀者的眼球。廟會採用“放水養魚”的模式,安排了海陽大秧歌、河北吳橋雜技、拉洋片等傳統文化表演,還將麵塑、糖人、燜子等民俗的也融入進來。“往年的廟會只能引來遊客1萬多人,今 年的民俗文化大大吸引了市民,僅第一天就招攬遊客3萬餘人,三天下來接待遊客總計十幾萬人,對於弘揚民俗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供奉人物

既然是廟會當時會有主要的供奉人物,毓璜頂廟會供奉的就是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JadeEmperor),居於太微玉清宮,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號,據《玉帝聖號同異考》說:“玉帝聖號,崇自牿劫前,中古復尊上,重稱讚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見聞,所皈重,隨其彰著,敬上諸神之號,以定稱謂。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漢武帝上太微垣星主號也,二梵天玉帝,漢宣帝上天市垣帝主號也,三焰華少微玉帝,漢哀帝上先天定位號也;四紫微玉帝,漢光帝上後乾號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號昊天金閥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諸天,永不毀淪。”宄其信仰,緣於古代宗教,古時即有支配日、月、風、雨等自然變化和人間禍福、生死、壽天吉凶等人生命運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說法。西周以後又稱“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時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稱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宮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時,“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夢仙》詩中就有“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的詩句。詩人元稹《以州宅夸樂天》一詩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約在唐宋之際成書的重要道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詳細敘述了玉皇的出身和來歷:很久以前,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淨德和王后寶月光老年無子,於是令道士舉行祈禱,後夢太上道君抱一嬰兒賜予王后,夢醒後而有孕。懷胎一年,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生於王宮。太子長大後繼承位,不久舍國去普明香嚴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經過三千劫始證金仙。又超過億劫,始證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剪紙藝術

剪紙藝術是毓璜頂廟會的最大特色。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鬥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其中,山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棚頂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特色小吃

毓璜頂廟會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煙臺地區的五花八門的特色小吃。

“素菜”是蜜制茶食之一,以炸薯片主,伴以蜜棗、杏脯、炸藕塊,還有山植糕、青梅等,再用蜜汁調拌,按斤量出售。這種素菜炸白薯片占總數的百分之八十,而吃起來以炸薯片最好吃,最受歡迎。酥香甜脆,蜜而不黏,雖多吃亦不覺厭。其他配料都有本身蜜餞之味,價高於薯片。作為茶食來說,是無上妙品。至於為什麼稱“素菜”,則未詳考。

炸糕也是清真食品,以黃黍米粉包豆沙餡炸之。也很甜糯酥香,但不象素菜那樣只在廟會攤上才有。炸糕是隨處可見的。清真攤上的製品,有一共同優點,就是清潔衛生,使人放心。

福山拉麵,據傳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它以柔滑鮮美、細如銀絲、品種繁多、工藝性強而著稱於世。福山拉麵的

面坯分圓條和扁條兩種。圓條又有綠豆條、勻條、細勻條、一窩絲、龍鬚條等;扁條則有帶子條、燈草皮、扁條、韭菜扁、一窩絲韭菜扁等20多種。滷汁分大鹵、溫鹵、炸醬、肉絲、蝦仁、三鮮、海味、清湯、乾拌、燴勺等幾十種,並且條與鹵也有一定的配合規格。使用的盛器最早是用香油浸泡過的砂陶碗,因此被稱為中國四大麵條之一,但它的來歷卻鮮為人知。由於福山拉麵柔滑鮮美,很快在膠東大地廣為流傳。據傳,在七八十年前,蓬萊一衣性廚師開了一家福山拉麵館,有一天,天已傍晚,快要關門時,忽然來了幾位客人,非要吃福山拉麵不可。衣師傅一看,和好的麵團用完了,現和已來不及,案上僅剩下不多的面坯,還剩下一條蒸過的加吉魚,還有發過的木耳。於是,衣師傅便將面坯分到幾個碗內,將鍋內加入煮魚的鮮湯及花椒、大料燒開,撈出花椒、大料,放入加吉魚肉、鹽、醬油等調料燒開,淋上雞蛋和濕澱粉,澆到面坯上。客人一看,此面鹵多面少,鮮滑味美,無不叫絕。問這叫什麼面?衣師傅想,此面是福山拉麵,但面坯比福山拉麵少,於是順口就說:“這是蓬萊小面。”蓬萊小面從此叫開了,而與它對應的福山拉麵,自然就成了“大面”。

廟會習俗

煙臺毓璜頂廟會有一種特別的習俗,每年的廟會上都必有幾個賣蠟木桿子的地攤,幾乎每個趕廟會的人,都要買上一根蠟木桿子。原本是為了登山作手杖,不知什麼時候傳說扶杖登高可以保生活平安,遂使平凡的蠟木桿子有了些神靈,提高了身價。在毓璜頂廟會各種商品中最暢銷的就要數這蠟木桿子了。幾乎所有的趕毓璜頂廟會的民眾手裡都會有一根蠟木桿子。一是作為登山的手杖,另外蠟木桿子有保家人平安,保事業騰飛的寓意。寄寓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和祈盼,期盼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壽年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