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形成
泰山東嶽廟會的歷史源遠流長,溯於漢,興於唐,發展於宋,鼎盛於明清。唐代已經形成東嶽廟會的雛形,但活動的內容還僅限於慶賀岱嶽觀神像的落成。到了宋代,東嶽廟會變成了慶祝泰山神生日的專題活動。宋真宗時,東嶽廟會被定為慣例,並予以延續。東嶽大帝的誕辰是三月二十八,每年此時立泰山廟會,以祭東嶽大帝地點在東嶽廟即岱廟。除祭祈活動外,後世逐漸增加了商貿、娛樂活動等內容,服務於來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水滸傳》中燕青打擂就是在泰山東嶽廟會上。明代又增加了奉祀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內容。相傳碧霞元君的誕辰為農曆四月十八,比東嶽大帝生日僅僅晚一個月,而且後世碧霞元君的影響超過了東嶽大帝,因此東嶽廟會拖長了時間,增加了祭祀碧霞元君的內容。遂使東嶽廟會的時間更長、規模更大,東嶽廟會由此達到了鼎盛時。東嶽廟會集吃、住、行、游、購、娛、宗教文化於一體,內容豐富,是反映泰山以及周邊民俗的萬花筒。從獨具魅力的民間曲藝到令人驚心動魄的遊藝競技,從多姿多彩的民間工藝到奧妙無窮的養生之道,東嶽廟會可謂包羅萬象。明朝張岱在《岱志》中描述了東嶽廟會的熱鬧場面:“鬥雞,蹴鞠,走解,說書。相撲台四五、戲台四五。數千人如蜂如蟻,各占一方,鑼鼓謳唱,相隔甚遠……”其中,“相撲”也就是打擂,是東嶽廟會的重頭戲。提起打擂,人們便很自然會想起《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浪子燕青智撲擎天柱任原的精彩場面。發展演變
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是佛道並存的神山。泰山腳下的岱廟,供奉著泰山神--東嶽大帝。傳說夏曆三月二十八日為泰山神生日,歷代帝王多於這天在岱廟舉行封禪大典。帝王的慶典活動、佛道的宗教活動以及民眾的朝山進香活動,在岱廟一帶形成了以貿易活動和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東嶽廟會。宋元以後,東嶽廟會成為北方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廟會,泰安也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元明時期成為華北最大的騾馬交易市場。
歷史上的東嶽廟會盛況,史籍中有不少記載。明末清初張岱在《岱志》中記述:“東嶽廟……闊數百畝。貨郎掮客,錯雜其間,交易者多女人稚子。其餘空地,鬥雞,蹴鞠,走解,說書,相撲台四五,戲台四五,數千人如蜂如蟻,各占一方,鑼鼓謳唱,相隔甚遠,各不相溷也。”
民國年間,每年廟會期,善男信女遠道而來朝山進香者不絕於途,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蠟紙錁,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
建國後,廟會轉化為物資交流大會,“文化大革命”中中斷。
1986年泰安市恢復了泰山廟會,地點改在泰山環山路上,以紅門、王母池為中心。新的廟會保留了傳統廟會的一些內容,又充實了新的內容和新的特色,集游、玩、吃、樂、經濟貿易於一體,規模和影響在逐年擴大。
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泰山東嶽廟會已發展成中國廟會文化的源頭之一,展現中國民俗文化的大舞台以及世界廟會文化的典型。今天,古老的東嶽廟會又被賦予了新內容,煥發出更加迷人的風采,成為泰山旅遊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