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王子

煎餅王子

一個山東大漢在北京如何披荊斬棘開創業之路?作為一名普通的煎餅師傅,他緣何獲得學生的尊重與熱愛?這個平凡的人又為何引來法制晚報、北京電視台的相繼報導?4月11日晚,由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人與社會》欄目組策劃、創意實踐社承辦的“煎餅王子座談會”在1318教室舉行。在“煎餅王子”汪龍強與創意實踐社社長古贇的交談中,在場同學聆聽了這個平凡“80後”的不平凡故事。

煎餅王子

煎餅王子 煎餅王子

“王子,我要一個‘經典脆煎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男生宿舍樓對面,一個背著書包的女生對擺煎餅攤的小伙子說。“要辣椒嗎?”“不要辣椒,多加一點香菜。”“好嘞!”一分鐘之後,小伙子將一個熱騰騰的煎餅遞給了女生。

這個賣煎餅的小伙子叫汪龍強,來自山東,身高一米八左右,黑黑的皮膚。在學校賣了5年煎餅的他,被學生親切地稱為“煎餅王子”,他的女朋友,則被稱為“煎餅王妃”。

賣煎餅的汪龍強不知道學生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他為“煎餅王子”的,不過他很樂意接受這個稱謂。“我煎餅做得很好,人緣也不錯,這個稱呼挺好的,有種親切感。”汪龍強說他對自己很有信心。

大多數去汪龍強那兒買過煎餅的同學都比較認可他。“他長得比較帥,人也比較親切,這個綽號很符合他。”中國青年政治學院06級的王同學說。

彭同學是從同學的口中得知有“煎餅王子”這個人,才去買的煎餅。“我是南方人,不太喜歡吃煎餅,也不太了解他,但他服務態度比較好,儘管要求比較多,但他很耐心。”彭同學說。“煎餅王子”這個稱號,剛開始知道的同學並不太多。2008年學校整改,汪龍強和他的煎餅小攤離開了學校,一些同學在校園BBS上發帖“煎餅王子走了,我們吃什麼呢”,向學校呼籲讓“王子”歸來。學校相關工作人員聯繫上汪龍強,“王子”返回學校繼續賣煎餅,從那會兒之後,“王子”的就在論壇上流傳開來。

汪龍強認為對人友善是做人的道理,他賣煎餅,只要學生有要求,他都儘量滿足。在“煎餅王子”老家的村子裡,一半以上的人都在全國各地賣煎餅,汪龍強說比自己賣得好的人很多,所以回去不會跟村里人說“煎餅王子”這個稱號,怕被人笑話。

“煎餅王子”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竟被學生邀請去作講座。去年10月,中青院創業實踐社邀請汪龍強,讓他講講自己的創業故事。

“作講座就算了,跟你們聊聊天可以。”他認為自己一個賣煎餅的,只有國中文憑作不了講座。“煎餅王妃”對他說,他們只會講煎餅,別的什麼也講不了,“王子”說他們就講煎餅。

汪龍強說:剛開始很緊張,幸虧一個老鄉幫他列了提綱,講著講著就比較平靜了,心裡特別開心。

據說這場名叫“商業傳奇——煎餅王子”的講座開講時,一個大教室里坐滿了學生,還有很多學生給他鼓掌。

“這種講座可以豐富大學生的生活,有助於大學生思考,大學需要這樣的多元化。”06級的彭同學說。

已經畢業了的張同學沒有聽到這個講座甚至有些遺憾,因為他發現進入社會後,大學生更需要了解一些書本之外的東西。

不過也有同學認為請“煎餅王子”作講座有搞噱頭之嫌,講座就應該是學術化的。“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類似的人,比如食堂三樓賣包子的大媽,但是並沒有得到同學們的這種關注。”王同學說,“‘煎餅王子’其實是比較幸運而已,相比於其他人,他的年齡跟大學生的年齡差不多,跟我們的交流更多一些。”

相關訪談

古:我們從你家鄉開始談起吧,山東人都愛吃煎餅嗎?

汪:恩,我國中三年的乾糧都是煎餅。

古:“王子”能告訴我們你的真名嗎?來北京之前,在家鄉的生活怎樣?

汪:我叫汪龍強,1984年出生。我是家中的獨子,國中畢業後,父親讓我去考體校,沒考上,就和父親跑到湖北賣冰糖葫蘆。第一次,我扛著一整串冰糖葫蘆,跑了60里路,只賣出了一串,就5毛錢,回來的時候還迷路了。當時,我一見到父親,眼淚刷地流了下來,那時候是又餓又累。這次經歷,讓我體會到了賺錢的不容易,父母供養我們孩子的辛苦。

古:你是怎么“北漂”到了北京呢?

汪:後來,我和父親回到了老家。當時春節快到了,村子裡外出打工的人都寄錢回來,看到別人賺錢了,臉上特別有光,我心裡有些難過,覺得作為一個男人,要為家裡出力,所以我必須出去。

我跑到鎮裡找工作,後來看到一個小廣告:北京、廣東、深圳的公安局招聘保全。我就選擇了北京,來到這裡,這邊的負責人要我們交上崗費、服裝費,幾乎把我身上的錢都掏光了。

古:這么說,你是被騙來北京的?保全工作做得如何呢?

汪:恩,可以這么說。因為我個子高,就被大隊長挑走做保全了。工資低,但是吃的還好,至少能夠在北京立足了。

因為剛當保全,所以按照慣例“老兵欺負新兵”,我經常幹些打掃、打水的打雜工作。幹了一個月,和食堂的師傅們混熟了,他們都挺支持我的,都說“以後要是你再被欺負,我們罩著你”。有一次,我喝了半斤酒,壯了膽,就和老兵們講道理,“大家都是出來混口飯吃的,都是平等的。咱們商量分工做活”。他們不服氣,我們就出去打架了,一對三,我一個個把他們撂倒了,後來他們都服了我。

古:後來你怎么又轉行去做煎餅了呢?

汪:保全工作是吃“青春飯”的,以後成家了,上有老下有小,養家難。所以,我特別羨慕技術活,有了技術走到哪兒都能有口飯吃。我去找食堂老師傅商量,他答應在我把工作做好之餘教我做中式麵點。我學了半年,感覺“我是師傅了”,就想出來把學的技術用上。

古:你剛開始做煎餅的經歷是怎樣的?

汪:我辭去保全的工作,背著包在北京找工作。當時我沒錢吃飯,就跑去飯館給人家刷碗,幹完活了老闆賞碗飯吃,就這樣跑了幾個地方。後來,到了一個飯館,老闆看我刷碗刷得挺乾淨的,就錄用了我。我想,剛開始出來做事,要把師傅的架子放下,從零做起,所以,在那裡幹了一段時間。

一次,我對老闆說我會做點心,老闆聽了很高興,說“正好缺個點心師傅”,就不讓我洗碗了,讓我做點心師傅。我誠實對他說“我剛從技校出來,會,但是做不精”,老闆說“沒關係,你做。做的好,我們賣了;做不好,倒掉”。就這樣,我成了“大個點心師傅”。我覺得這個機會特別好。每天下班,我都要在廚房裡練手藝,每個點心做法練三四遍,那段時間常常忙到12點。練了七八個星期,我的烤活手藝不錯了。

有時,經理在外面吃到好吃的點心,會買兩份回來,一份給老闆,一份給我,不是讓我白吃,而是要我研究怎么做,把做法給鑽研出來。我自己做不出來的,就跑到技校請教老師。人是要一步步往上走。

半年多,我感覺手藝不錯了,想自己出來做。老闆就要我把手藝留下,我帶了兩個徒弟,把他們教會了,就辭了工作自己出來乾。

古:你是怎么來到我們學校的呢?

汪:一開始,我是在西直門擺個小攤賣煎餅,生意特別好。上午5點到晚上10點,做煎餅手都不帶停。早上煙燻熏到自然醒,晚上數錢數到手抽筋。但是這個是打“游擊戰”,看見城管來了就要跑,萬一被抓到了,要罰200塊錢。有時候,一個星期被抓了4次,罰了800塊。

我就打聽西直門附近的學校,聽到“中央團校”覺得有意思,就來了。和學校的負責人一談就成了,買了設備就到食堂做起了煎餅。

古:剛來學校,生意怎樣?

汪:一開始在食堂賣,因為剛進來,大家都不知道,所以生意不好,每天也就賣出十幾個。人少的時候,看著幾個同學進來,我就做了煎餅給他們送過去,說是老闆請他們品嘗的,他們吃了覺得不錯,第二天就來買了我的煎餅。就這樣,慢慢打開了市場,不到半個月,我的煎餅攤前就排起了隊伍。有時候排到了晚上,老闆說“礙事”就把我趕到外面賣煎餅了。

古:“王子”有個“三進三出”中青的故事,能給我們講講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個嗎?

汪:一次是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當時學校因為衛生環境的形象,就讓我們這些小攤先關門一段時間。我就到北郊工作去了,可是不久老闆就打電話給我,讓我趕緊回來,說是同學在網上發帖找我,有人說“煎餅王子走了,我們吃什麼啊”,我挺感謝大家的。

古:“王子”和我們中青學生的關係很好,您在攤位前設定“自動投幣”時有顧慮嗎?

汪:沒有,同學的素質都很高,自己放錢進去,自己找錢。我還記得很清楚,有一個畢業的同學,他吃我的煎餅欠了十幾塊錢,畢業後專門回學校還錢,我很感動。

同學對我也很好,我生病的時候還有同學給我送藥,一個是濰坊的,一個後來考研去了東北,我都記得。我和同學的關係相當不錯,這是必須的。

在互動環節,同學們也爭相向這個身邊“熟悉的陌生人”提問。

問:你在“北漂”的過程中,是如何保持樂觀的?

汪:我有一家老小,再苦再累也得乾。作為男人,應該是家裡的頂樑柱。我每天早上5:30起床,做到中午2:00回去睡覺,然後下午又做到晚上1:30。每天回家又累又困,但是看到家裡的兩個孩子就高興了,就覺得有勁。

問:中青校園有三家做煎餅的,你是怎么看待競爭問題呢?

汪:誰做的好,吃誰的。我們行業有句話“百貨對百客”,把自己的手藝一步步做精了,人家覺得好吃,自然會來買你的。

問:現在的煎餅做得這么好,有開分店的打算嗎?

汪:有的。但是總店還是在中青院,從中青起步,這叫“混熟了,打山頭”,因為我對中青院有感情。

問:你認為做飲食,最重要的是什麼?

汪:最重要的是良心。料要用新鮮的、好的,這樣才能賺回頭客。每天早上,我都要吃自己做的一個煎餅,看看味道正不正。味道正,可以賣;不正,找原因。

《人與社會》欄目組編導王丹妹指出,“煎餅王子”身上體現出“80後”堅毅、樂觀、踏實的精神,應該是“年輕人的榜樣”。作為發現“煎餅王子”的觀察者阿姨表示,正是“王子”的樂觀生活感染了她,讓她在這個平凡人身上發現了獨特的閃光點。

社會評介

曾被迫離開學生網上發帖“通緝” 幾經輾轉返回 還被請去講創業經 “煎餅王子”走上高校講台

京城裡賣煎餅的人很多,但在大學裡賣煎餅,不但廣受歡迎,還給大學生開起了講座的,恐怕也就只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裡的“煎餅王子”汪龍強一人了。

一個普通人,不但把煎餅做出了花兒,還以自己的執著和踏實征服了中青院的莘莘學子。

煎餅做出花兒 12個雞蛋攤1個

老家山東的汪龍強從小就和煎餅結下不解之緣,不但天天吃煎餅,且“村里400多戶,有300多戶都出來做煎餅,全國各地哪都有”。

汪龍強的煎餅和人們常見的天津煎餅不一樣,天津煎餅做好後麵餅是軟的,而他的山東煎餅做好後則是硬的脆的。

記者近日在他的煎餅攤前看到,貼出的招牌里有20餘種煎餅,其中的“巨無霸”系列能加各種配料,魚排、雞排、火腿腸等。

“我還曾經被同學要求攤過12個雞蛋的大煎餅呢,20多分鐘才攤完,一斤半多,兩個人勉強吃完。”汪龍強表現出“煎餅王子”的自豪。

“煎餅王子”的創新精神讓他在四五年里積攢了眾多校園“冬粉”,就連學院的一位副院長也忠實到“剛下飛機,就奔這裡”。

離開校園 論壇上引起軒然大波

在中青院提起“煎餅王子”,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基本就沒有不知道的,在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絕不亞於大學教授。

奧運前由於校園面臨整治,汪龍強不得不帶著煎餅攤離開學院。就在他離開的前一天,來買煎餅的人排起了十多米長隊。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學生們反響強烈,校園論壇里更是充滿了“通緝”他的帖子。後來,同學們把意見反映到學院。幾經輾轉,汪龍強又回到了學院,租下了一個固定的攤位。就這樣,他又開始為校園服務了。

對於這個駐紮校內的“煎餅王子”,學校餐飲部的申老師也是印象頗深,“衛生合格,做人做事踏實,又那么受學生的認可,學校也高興。”

國中未畢業 竟被學子請去講創業經

去年10月,中青院創業實踐社團準備做一期關於創業的講座,在考慮嘉賓時,受學生喜愛的汪龍強竟成了那次講座的嘉賓。

“以前沒上過講台,而且覺得賣煎餅沒什麼好講的。”國中都沒畢業的汪龍強不好意思地說。當時,這場被命名為“商業傳奇——煎餅王子”的校園講座,順利地通過校團委的批准,而且當天的講座現場座無虛席。

“講座前他很緊張,一直在洗手間裡抽菸,後來還是一個同是山東老鄉的學生和他聊天,慢慢他才放鬆下來。”當時的創業實踐社社長姚堯說。

汪龍強有生以來頭一次站在了講台上,用山東口音樸實地向在場的同學講述了他的創業歷程和人生經歷,受到了在場的百餘名大學生的好評。

“聽完他的故事,覺得他能收穫今天的事業不是偶然,而是通過自己的奮鬥得來的,是不言放棄的結果。”聽過那場講座的古芸同學回憶到。也因為這個講座,本已經在學生中大名鼎鼎的他得名“煎餅王子”。

中青院就業中心的韋主任表示,“煎餅王子”能把自己的本事和社會需要結合在一起,並講給學生們聽,這對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有很實際的借鑑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