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城隍廟

無錫城隍廟位於城中三皇街(1964年併入後西溪)。據《錫金縣誌》記載:“元至大中(1308),州同知宋澤始建。明洪武二年 (1369),知縣熊懋徙今地。正統中毀,知縣項丕重修後府,同知范澤、知縣滎華、甄津、劉五緯相繼修治。康熙間,知縣吳興祚又重修之。乾隆三十九年(1774),大殿圯,邑人竇文銘倡修。嘉慶初,增建西偏廳宇。鹹豐十年(1860)毀,僅存頭門、儀門,同治八年重建內殿。”
光緒十三年(1887)再次進行大修。辛亥光復時,神像被毀,廟舍改為學校或民居。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學校改建為崇安區少年宮。
2002年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因建恒隆廣場,“無錫縣城隍廟舊址”悉數拆解保存,崇安區少年宮移地重建(人民東路358號)。
2013年,城隍廟的儀門,戲台,西偏廳和外戲台利用拆解保存的原構建在原地復建,恒隆廣場開業。
儀門保持了明清風貌,門二側有抱鼓石。在門廳東西兩側牆上可見兩處碑刻,東牆的碑刻是:“胡公重修無錫縣城隍廟開浚廟河碑記”,記由邑紳吳遵瑛等三十五位紳士籌資重修城隍廟、疏通廟河,碑立於雍正十一年四月(1733);西牆的碑刻是:“重修無錫縣城隍廟碑記”,碑立於乾隆歲次甲午(1774)。
城隍廟俯瞰

戲台是神廟的核心建築,與儀門相連為整體建築,前為儀門,後為戲台。原戲台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毀於太平軍戰火,於光緒十三年(1887)重建。戲台坐南朝北面向大殿,歇山頂,上下二層。上為前台,下為通道,面闊三間,呈凸字形。復建後的戲台,兩旁鑿有楹聯的花崗石台柱仍為原物。雕有山水人物的額枋、兩旁裝飾的木雕獅子、仰蓮垂柱也為原物,戲台頂棚藻井為原構件修復。
戲台

西偏廳位於內殿原址西側,與大殿僅一牆之隔。西偏廳建於嘉慶初年,於鹹豐十年毀,光緒年間重建。重建後的西偏廳為三間,硬山頂,滿軒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