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城隍廟簡介
靖江城隍廟始建於1474年(明成化十年),原址位於鐘樓、四眼井旁,解放後拆除建了靖江人民大會堂。2002年,靖江城隍廟恢復重建於漁婆北路西郊公園北側。靖江城隍廟現有天王殿、城隍殿、玉皇殿、斗姆宮、辦公樓、經堂等建築,現在在靖江地區已有了很大的名氣,香火旺盛。靖江城隍廟每年在財神(正月初五)、玉皇大帝(正月初九)、斗姆(正月十五、九月初九)、土地(二月初二)、文昌(二月初三)、觀音(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王母(三月初三、七月十八)、大聖(三月初三)、東嶽(三月廿八)、關公(五月十三)、城隍(五月十五)、地藏(七月三十)、豐都(九月初九)、華佗(九月十八)、三茅(十月初三)等菩薩、神仙生日都會舉辦廟會,以及每月初一、十五時,香客源源不斷 。
2013年,靖江市道教協會搬遷到了靖江城隍廟內。2014年2月8日(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靖江城隍廟舉行了山門落成典禮 。靖江城隍廟連續多年被靖江市民族宗教事務局評為“模範宗教活動場所”、“平安宗教活動場所”、“和諧宗教活動場所”。
靖江城隍老爺歷史
古人云:有水為池,無水為隍。城隍,是民間信仰極為普遍的地方神祗。據史料記載,天子大臘八中的臘祭八神,其七為水庸,相傳就是後來的城隍。歷代封建王朝,都將祭祀城隍列入禮典,多為求雨、祈禱、祛災之事。
靖江原來叫“馬馱沙”,這裡長那裡塌,那裡長這裡塌。1471年(明成化七年)明朝設定靖江縣,當時由北京皇帝派來一個知縣(相當於現在的市委書記),他叫兆正濤,是河南人,3年後他在帶頭治水的時候不幸淹死了。事後皇帝追封他為“水部尚書靈應侯”。靖江人民為了紀念他,就建了靖江最早的城隍廟,立為鎮城之廟,百姓都親切地稱他為“城隍老爺”。這座城隍廟很莊嚴很雄偉,已有五百多年歷史了。從此,城隍聲望日益變大,城隍廟會也越做越盛。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戰亂綿綿,靖江百姓聽說“長毛”(清政府對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的誣稱)到處燒殺搶掠,占領了無錫,又到江陰的君山,惶恐萬分,就怕過江來到靖江。當時的靖江知縣賈益謙(山西人),發動民眾用拜燭點放在燈籠里,掛在長江沿岸的蘆葦上,西到口岸,東到新港,這時的“長毛”隔江遠望,發現江北一片燈火,認為是兵丁眾多,就沒敢過江。後來江蘇巡撫上報朝廷,受到皇帝的獎賞,知縣被封為“活仙人”。百姓為了感謝知縣,也把他作城隍來敬奉。所以,城隍在靖江百姓的心中就成了祈福的“活神仙”。
解放後,這座雄偉莊嚴的城隍廟被拆掉,建成了靖江人民大會堂。現在的城隍廟,建於2002年,位於靖城漁婆北路西郊公園北側,成了靖江唯一的、較完整的、有規模的廟宇 。
靖江城隍廟傳承現狀
2002年,靖江城隍廟重建並恢復相關活動。剛開始本來申請的名字是“城隍廟”,但是市政府批准的名字是“小關廟”,原因是1949年人民解放軍大軍渡江時,張愛萍將軍率部駐過靖江小關廟,他對關帝菩薩許過願,保佑他們順利渡過長江去。全國解放了,過了很多年後,張愛萍將軍還打電話到江蘇省問起靖江小關廟,其實小關廟當時位置是在新建路西沿河處,在“文化大革命”時早就被拆了。後經馮恆芳女士多次向市宗教局申請,於2006年十月初三正式更名為“城隍廟” 。2006年十月初三上午8時許,市宗教局局長石坤、副局長刁建國到場宣布,小關廟正式更名為城隍廟。
近年來,城隍廟的規模不斷擴大,並還在爭取擴建,逐漸成為本地重大文化與宗教活動場所。大型廟會參加的人數都有上千人。
重建後的靖江城隍廟,廟裡成立了管理委員會,成員是楊網根、馮恆芳、楊網慶、劉鑾基、王玉蘭等5人,2014年管理委員會成員進行了調整,現為劉鑾基、楊網根、馮恆芳、楊網慶、王玉蘭、盧小建、朱萍等7人。
2015年農曆七月三十地藏菩薩生日廟會盛況
2015年農曆七月三十(9月12日)地藏菩薩生日當天,靖江城隍廟人山人海。粗略統計,當天來參加廟會的民眾至少有三千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