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

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

迎祭城隍是陝西省戶縣北部鄉村古老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它是在中國古代城隍信仰宗教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獨特的地方民間信仰形式。它鼎盛於明清,民國時期得以延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57年至1983年間被以封建迷信活動為名終止,1984年後,得以恢復。迎祭城隍集中了民間信仰、宗教禮儀、民間商貿和民間藝術,既是鄉村地區傳統文化的全面展示,也是鄉村的狂歡節。

基本簡介

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 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

迎祭城隍活動在歷史中按地緣形成了三個城隍社,在社內輪流祭祀著三個姓名不同的城隍神。渭河南岸一帶十九村為一社,奉紀信為城隍,稱為大城隍。往南,大官路東西二十一村為一社,奉韓成為城隍神,稱二城隍。縣城附近,澇河東西十三個村子為一社,奉周苛為城隍神,稱三城隍。三個社迎祭城隍的規矩和形式基本相同,其規矩是城隍神在每個村子享祀一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後,由下一個村子迎至本村祭祀。在城隍駐村期間,全村各戶要輪流守爺,十月十五前後,該村要舉祭會 爺。三個社都有“前村不會,後村不接”的規矩。

迎城隍俗稱接爺。接爺有非常盛大的形式和隆重的儀式。接爺的隊伍由神職隊和古老的地方民間藝術表演組成。神職隊古老莊嚴——圍繞城隍夫婦神轎,武官相護,文官相隨,道教樂隊前導,掬香誦經隊伍相隨。神物祭器,神前儀仗一應俱全,氣勢威嚴。地方民間藝術表演有百面鑼鼓、梆子舞、夾板舞,芯子社火馬社火、武術雜耍和秧歌等。整個隊伍旌旗儀仗前導,報馬賓士穿梭,鑼鼓震天動地,社火異彩紛呈,綿延數里,成為聲勢浩大的地方民間藝術盛典。

交接祭祀禮儀也非常隆重。迎神村子的祭祀人員由八位禮賓組成,其中有文祭官,武祭官,司儀,正引,配引,正通,配通,正讀,配讀。八位禮賓由村里德高望重,貢獻突出的人擔任。交接神像前,迎送雙方要以古法舉行祭祀儀式。

三個城隍的會期,皆在農曆十月中、下旬,鄉人叫十月會,也叫冬會。會城隍時要在廟外搭起經棚,把城隍夫婦的神像供奉在棚里,供十里八鄉的人前來燒香祭祀。同時要按規矩在神案上擺放豐盛的祭品,酬謝神恩。會城隍時,還要在經棚附近搭台唱戲三至七天。各城隍游區中念曲子,唱道情,唱自樂班的人們,也都會踴躍前來演唱助興。會城隍時,各村都會自發形成集市貿易。

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形式盛大古老,它包含了地方民間信仰、宗教祭祀禮儀、民俗和民間藝術等多種內容,保存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同時它也是地方民間藝術的重要載體,對各種地方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於歷史變遷和當今強勢文化的衝擊,這一種古老的地方傳統文化活動正面臨逐漸消逝的危機,保護這一民俗活動已刻不容緩。

主要內容

迎祭城隍

戶縣縣北三個城隍社迎祭城隍都有固定的次序,城隍在每個村子享祀一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後,由下一個村子迎至本村祭祀。迎祭城隍也叫接爺,有盛大的迎神隊伍和隆重的交接祭祀儀式。

隊伍組成

一、報馬開道:棗紅馬四至十匹,皮鞍銅鐙,頭纓項鈴。騎馬人上身著狐皮褂,下身穿著皮套褲,皆為翻穿。背上斜背黃包袱,曆書一巷,長尾雉一隻,頭裹花毛巾,額插日照子,眼戴大墨鏡。左手執轡,右手揚鞭,口銜捲菸。報馬飛馳,承擔傳信和疏通道路的責任。

二、彩旗儀仗:解放前,是八卦旗:解放後,八卦旗逐變為龍旗和彩旗。龍旗和彩旗少則六十面旗,多則上百百旗。一般由村裡的年輕婦女和學生打旗。

三、鑼鼓隊:鑼鼓隊是迎神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迎神的需要,三個城隍社的村子家家都備有饒鈸,人人都是敲鑼打鼓的好手。迎神鑼鼓集中了全村的青年男女,他們從本村出發,一路敲到迎神的村子,在神台前表演後,再轟轟烈烈敲回本村。鑼鼓隊最前邊的是龍鳳鑼架,共八件,二龍、二鳳、二猴、二人,上面掛四大銅鑼,四小銅鑼。鑼架上的龍、鳳,精刻細雕,隨著鑼聲舞動,栩栩如生。鑼鼓隊前面還有四個打交子的,四個打梆子的,共八人,扮成戲劇中丑角模樣,面目相對,隨著鼓聲節拍,一邊敲打,一邊蹦跳,洋洋得意,滑嵇可笑。鑼鼓隊的鼓分大鼓和小鼓。前後大鼓(牛拉鼓)各一個,中間小鼓近百個。一個

鼓配兩個敲鐃的,敲鼓鐃的人身穿白襯衫,上套黑背心,下穿黑套褲,頭系白手巾,額上插日照子,戴墨眼鏡,眼鏡盒掛在腰間,腰微弓,走著八字步,揚手打鼓,一板一眼,鏗鏘有力,敲鐃的翻鐃過肩。雖是孟春季節,每個人卻大汗淋漓。儘管要敲大半天,每個人精神抖擻,始終如一。有“鼓聲如雷震宇空驚動天庭玉皇宮”之勢。

四、社火隊:迎神隊伍中的社火主要有芯子社火和馬社火兩種形式。芯子社火是迎神中的重頭戲,它是將形式各異的鐵桿(又稱芯子)插在專用的社火方桌上,用彩色紙糊成花草樹木,山水鳥獸等,由2—6歲的男女小孩扮成故事或戲劇人物,每一桌表示一個故事或一折戲。過去用四人抬,現多用拖拉機拉。芯子社火高低不一,人物多少不同,有些芯子上人物多達十七、八人,非常壯觀。馬社火也是大城隍社迎神時的地方民間藝術形式,一匹馬上扮演一個戲劇人物,幾匹馬一齣戲,演繹一個個忠義仁勇,千古流傳的動人故事。血社火是迎神中一種獨特的社火形式,它用真人扮演拔舌剜眼、開膛破肚等恐怖場面,鄉人以此表達城隍神對世人的警示。

五、武術和雜耍:迎神隊伍中的武術表演有春秋大刀、七尺長矛、火流球、連枷、三截棍等各種形式,主要用來護神和打場子,同時也顯示迎神村子的威風。竹馬、旱船、大頭和尚等雜耍歡快幽默,表達著鄉人迎神的喜悅心情。

六、神職隊:1,黃旗2面。2,高桿紅燈2盞。3,萬人傘1頂。4,日照子1面。5,檀香爐1個。6,細樂隊8—10人。7,擺放香蜡祭品的供桌1張(12人抬)。8,供奉城隍夫婦牌位的彩亭1座(12人抬)9,誦經隊數人。10,中鑼2面。11,開道大鑼1面(2人抬)12,肅靜,迴避牌各1面。13,金瓜2根。14,大刀2把。15,神筆2支。16,鉞斧2把。17,朝天鐙2隻。18,*(左扌右拳)龍木2根。19,殺威木2根。20,文官轎l座(4人抬)。21,武官馬l匹。22,屏扇2張,23,小鬼判官神像各一尊(各4人抬)。24,路神2位烏梢鞭開路。25,都府城隍神轎(24人抬)。26城隍婆神轎(24人抬)。27,都府城隍坐騎1匹。28,擺馬隊20匹。29,背行李老人。30,執祭器(12人)。3l,掬香隊伍(人數不限,自願參加)。

七、秧歌隊:扭秋歌、打錢桿、扇子舞、傘舞等各種古老的和現代的舞蹈組成秧歌隊,走在迎神隊伍的最後,載歌載舞,喜慶熱烈。

祭祀禮儀

交接祭祀禮儀由八位禮賓組成,其中有文祭官,武祭官,司儀,正引,配引,正通,配通,政讀,配讀。八位禮賓由村里德高望重,貢獻突出的人擔任,各司其職。

交接儀式主要內容有:

一、報官入廟(燃燭上香)。

二、路神烏梢開道(鳴炮三響,烏梢鞭東西南北各揮打三下)。

三、禮樂起奏,禮賓進廟或上供神的高台就位(文祭官和正禮賓,武祭官和配禮賓兩列並進)。

四、送神村舉行恭送儀式,恭送城隍的儀程有:1,由送別村代表致歡迎詞。2,鳴炮三響,恭稟尊神準備起駕。3,擂鼓三通,鳴金三點,長號三聲,奏樂。4,為尊神拂塵,洗漱[由兩名婦女進行]。5,燃香燭,焚黃錢[由送神村文祭官,武祭官進行]。6,文武祭官獻茶獻羹。7,送神村主祭人誦祭文。8,誦祝詞。9,由眾禮賓代表全體村民拜別尊神。10,請迎接村舉行恭迎儀式,請恭迎村禮賓上座。

五、禮賓肅立,正帽整衣(準備舉行迎城隍儀式)。

六、輪值村司儀唱:‘[某某]村恭迎都府城隍儀式現在開始。1,文祭官,武祭官就位。拱揖。2,禮樂三通,一通樂起[奏樂],二通樂響[奏樂],三通樂止[奏樂]。3,主祭官正冠整衣[正引,配引領引]。4,燃燭上香[正通遞燭香],拱揖,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祭酒三盅[正通遞酒],叩首,起,復位[正通喊‘上香祭酒已畢]’。5,獻茶獻羹。主祭官就位,拱揖,獻茶,獻羹[配通遞茶,羹],拱揖,復位[配通喊‘獻茶獻羹已畢’] 。6,誦祭文,拱揖,供文[正讀遞文],誦文,復位[配讀喊,誦文已畢。]。焚文。7,移交物件冊。8,致答謝辭。9,起柱[柱為城隍夫婦牌位]。文祭官就位,拱揖,起柱於案,報柱於懷,移柱於亭,拱揖,復位[正讀喊,起柱已畢。]。10,扶神上轎,鼓樂先行,鳴炮起身,城隍金身起駕[某某]村。

迎神隊伍回村後,先在廟外進行神器進廟儀式:l,落轎,2,烏梢打場,3,鳴炮三響,4,奏安神曲,5,香案進廟,6,日照子進廟,7,萬人傘繞場舞蹈一周后進廟,8,背行李老人繞場表演一周后進廟,9,抬城隍神轎繞場表演一周后進廟。

然後在廟內進行神像落座儀式:l,金身落座,2,穩香案墊木,3,由主祭人上香,4,全體禮賓三叩首,5,主祭人獻茶,6,誦祝辭,7,焚黃錢。

輪流守爺

從城隍神迎進村子的這一天起,全村人要挨家挨戶輪流守護,直到來年下一個村子迎走。這叫守爺。守爺人的職責第一是續香火,保證城隍香火不斷。第二就是伺候城隍夫婦的起居。城隍和其他神靈不同,他不但有夫人,還要在廟裡擺設他們夫婦的床鋪,以及臉盆、毛巾等生活用具。守爺人每晚要給城隍夫婦鋪好床鋪,第二天早上再把被子疊起來,還要給爺洗漱。天天如此。這是自古沿襲下來的規矩。

人煙和賀壽

三個城隍,不光是迎接盛況空前,還有人們為它入煙賀壽。其熱鬧亦頗可觀。入煙即在此村接回城隍的當天晚上,各村的善男信女(阿婆們居多)前來燒香、禮拜、慶賀其新址,如人們住進新房,鄉黨入煙祝賀一樣。是夜煙燭輝煌,香菸馥郁,廟之內外,照耀通明,有如白日熙熙攘攘,終宵達旦,其來人之多,雖不及賀壽,也是尋常少見的。

三個城隍夫婦各有生日:大城隍是二月初八日,夫人是六月初八日;二城隍是正月十六日,夫人是六月十六日:三城隍生日是農曆二月十六日,夫人是六月初六。在這六個生日的前一天,城隍所在村的會首人,派人鋪好柴,備足椅凳,低桌,煙茶,果品……並派好晚飯,半夜飯,生日的早、午飯(與入煙同)更重要的是選派出精於的招待人員,務必不使前來慶賀的一人受餓,以達到人人滿意。

凡是與會村的老人們,三三兩兩,於生日之前一天下午,提著香籠,拄著拐杖,紛紛前來城隍廟燒香,看熱鬧,休息於柴鋪上。吃罷晚飯,有集中圍坐念經的,有聽居士勸善的,講善書的,有聽念曲子,唱道情的,有聽自樂班唱戲的,搖簽問卦的,供符求藥的,還有遇見親人說家常的,藉機提親、相親、說謀的。三、五成堆玩耍紙牌的,學說媳婦好壞的。出去的、進來的、摩肩擦背、歡歡樂樂徹夜不眠的景色多樣,令人應接不暇。生日的清早到上午,來廟敬神的仍是絡繹於道。大城隍的二、六月兩個初八,大王鎮很少有人上集,賣小吃的也都來了。人稱大王鎮“三八”(連臘月初八)沒集。其賀壽情景之盛,蓋可想見的。

城隍會期

三個城隍的會期,皆在農曆十月中、下旬,鄉人故叫十月會。最遲不得超過冬至節,也叫冬會。老人們有“跟冬會,活受罪,有處吃,沒處睡”的口頭語,也是述說這個會的實況的考證。

會城隍時要在廟外搭起經棚,把城隍夫婦的神像供奉在棚里,並且要在神案上擺放豐盛的祭品,以示祭祀的隆重。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爭先恐後前來燒香祭祀。擺放祭品非常講究,其內容有:

五牲:牛頭、羊頭、雞、兔、魚(或鴨、鵝、豬頭等)

五土:生薑、花生、蓮菜、紅芋、土豆(或芋頭)

五鮮:香蕉、毛桃、鳳梨、蘋果、鮮葡萄。

五藥:百合、人參、山藥、黨參、枸杞。

五乾:桂園、大棗、核桃、葵籽、毛栗子。

五哺:杏哺、桃哺、蘋果哺、蜜棗、葡萄乾。

五色:紅山楂、黃桔子、綠豆糕、白糖、黑糖。

五海:尤魚、海參、螃蟹、十花菜(或蝦)、小活魚。

五糧:麥面、包穀面、豆面、米麵、高梁做的副食品。

五果:用油炸成的副食品(上可寫“福祿壽”三字)。

五寶:金馬、石山、絲馬、竹筆笛、玉枕。

經棚里還要請僧道居士,在棚內焚香,燃燭,敬神,誦經,設壇,搭醮,超渡亡魂,登法台,撒米粥,救濟餓鬼。經棚前面,張貼著黃紙榜文,居然以城隍的口氣,訓飭枉死亡魂的。雖是一項迷信活動,但聽其幽揚的笛聲,繚繞的聲音,鼓聲、鑼音,使人心曠神怡,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之感!

藝術助興

會城隍時,要在經棚附近搭戲台,唱大戲三至七天。在過去,還有各種民間藝術活動助興。據老人們回憶,過去會城隍時,各城隍游區的村子,所有念曲子,唱道情,自樂班的人們,也如燒香的民眾一樣,互期不約而來演唱以助興。道情、曲子、自樂班被安置於廟前與廟左右的院落、街道中。他們在選擇戲曲中很有講究,在敲、打、拉、彈、吹唱中各顯所長,發揮特技,為博得觀眾的好聲,競相賣力。從開始演唱到半夜以後,只剩下的兩三家,或一兩家,圍觀者不散,而演唱的班子,愈要竭力爭雄,形成對峙局面的當兒,人們又叫“唱別嘈咧”,唱戲的,伴奏的,無不鼓勁,場面愈顯得生動、激烈、活潑,十分好看,觀眾也競相捧場。歡迎的叫好聲、掌聲也更熱烈!唱到天明,猶不肯休,直到吃早飯時,社首老人硬請吃飯,才同時停止。甚至吃罷早飯又唱起來。最後散場時,互相夸揚,互相敬酒,歡歡喜喜同桌吃飯。

集市貿易

自古以來各村會城隍時,都會自發的形成集市貿易。各種小吃攤點雲集,櫛次鱗比,從衣物、生活用品到書籍光碟,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赴會的鄉人摩肩接踵,人潮如涌,盛況空前。

基本特徵

1、在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中,城隍神沒有種固定的祭祀神廟,由各村輪流迎祭,它是我國古代城隍信仰中的一種獨特形式。

2、在迎祭城隍民俗活動中,數村形成一個城隍社,這種地方民間信仰集體形式是非常獨特的。三個城隍社也是三個文化圈,一社之內,通婚、貿易很多,往來非常密切。

3、各社內迎祭城隍都有固定的次序和路線,並且有很多規矩,比如“上村不會,下村不接”等,保證這一民俗活動歷經數百年一代代傳了下來。

4、迎祭城隍活動集體參與性強,影響非常廣泛。迎神之日,迎送兩村男女老少都參與進來,幾乎每個人都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各司其職,為之忙碌。城隍神初到一村,社內所有村子都要敲鑼打鼓去送錢糧;會爺之日,所有村子也都要前去燒香慶賀。

5、迎祭城隍規模宏大,內容非常豐富。它集中了地方民間信仰、宗教禮儀、商貿和各種民間藝術活動,既是鄉村傳統文化的全面展示,也是鄉村的狂歡節。

主要價值

一、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是一種獨特的城隍信仰形式,它迥異於遍及我國大江南北的城鎮城隍信仰方式,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城隍信仰和宗教文化極具學術價值。

二、迎祭城隍形式盛大古老,保存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三、在漫長的迎神歷史中,三個城隍社逐漸形成三個獨特的文化圈,這三個文化圈具有很高的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價值。

四、迎祭城隍活動是古老的地方民間藝術的重要載體,古老的鑼鼓表演、梆子舞、夾板舞、馬社火、血社火以及各種雜耍在迎神中一代代流傳下來。這一帶的鑼鼓、社火非常有名,其中留南村鑼鼓獲得中華鼓王稱號,這和迎祭城隍是分不開的。保護這一民俗活動就是保護古老的地方民間藝術。

五、迎神活動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它能夠不斷吸收各種新的文化藝術形式,是一個文化積累過程,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形式。

六、這一活動道德感強,民眾參與廣泛,有利於和諧社會建設。

相關器具

1、製品

(1)彩亭兩座。亭子高六米左右,中間內徑一米以上,內供奉城隆爺城隆婆之神位,上層是閣樓式屋頂,飛檐疊幛,五彩繽紛,下層外面以青器裝成,稱“青器亭子”。

(2)芯子社火數十台。將形式各異的鐵桿(又稱芯子)插在專用的社火方桌上,用彩色紙糊成花草樹木,山水鳥獸等。

(3)萬人傘。善男信女用各色布條做成,布條上刺繡著各自的名字,用來表達對城隍神的虔誠。

2、鑼鼓隊樂器

大鼓(牛拉鼓)兩個;小鼓近百個;鐃鈸二百餘付;龍鳳鑼架,共八件,二龍、二鳳、二猴、二人,上掛四大銅鑼,四小銅鑼;夾板四個;梆子四個。

2、細樂隊樂器

銅鑼—面;木魚一個:銅鈴一個;梆子一個:小鈸兩付;二胡兩把;笛子兩管。

3、神器祭器

黃旗2面;高桿紅燈2盞;萬人傘1頂;日照子1面;檀香爐1個;擺放香蜡祭品的供桌1張;中鑼2面;開道大鑼1面;肅靜,迴避牌各1面;金瓜2根;大刀2把;神筆2支:鉞斧2把;朝天鐙2隻;*(左扌右拳)龍木2根;殺威木2根;文官轎1座;屏扇2張;小鬼判官神像各一尊;烏梢鞭兩條;城隍神轎1座;城隍婆神轎一座。

分布區域

迎祭城隍民俗活動主要分布在戶縣縣城以北至渭河南岸的區域內。這裡在地理上屬渭河平原,土地肥沃;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區,四季乾濕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優越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境內的真守村新石器遺址說明,早在六、七千年就有先民們在這裡繁衍生息,是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早期發源地之一。區域內多有五、六千人的古老大村,村落文化高度發展,是戶縣境內農業文明最為發達的地區。這裡距古都長安僅三、四十公里,歷史上屬京畿之地。境內有漢代國家制幣中心鍾官城遺址和明代古建築祁村公輸堂兩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項目以及道安寺、勝光寺等古蹟,文化積澱非常深厚。

適於農耕的自然條件和京畿之地的地緣優勢共同構成了迎祭城隍這一種地方民俗活動的地理和人文環境。

迎祭城隍的村子在歷史中按地緣形成了三個城隍社,渭河南岸一帶十九村為一社,奉紀信為城隍神,稱為大城隍社。十九村依次為:王守村、什王村、真守村、小王店、留南村、馬營村、餘姚村、三過村、祁村、渭曲坊、元村、定舟村、龍台坊、宋村、康王村、富村、梧村、兆倫村、鑿齒村。往南,大官路東西二十一村為一社,奉韓成為城隍神,稱二城隍社。二十一村依次為:崔村、堯河村、趙王村、小寨、西羊村、孝義坊、東韓村、南里百村、郭村石村、坡頭、東羊村、韓旗寨、秣師坡、真華磑、文義村、顯落村、野口村、牙道村、懷道村、許村、中里百村。縣城附近,澇河東西十三個村子為一社,奉張宗孟為城隍神,稱三城隍社。十三村依次為:六老庵、南河頭、西坡、三旗、元王店、索家莊、晉侯村、陂頭村、洪洞庵、寧羌磑、中原寺、百福村、皇甫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