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無為教是明中葉出現於民間宗教世界的重要教派,由其創立者羅清構建、羅清弟子繼承與發展的無為教教義思想,不僅孕育出一批又一批民間宗教理論家與實踐家,而且引發了一場空前的民間宗教運動,對明清時期的宗教信仰領域造成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無為教,中國民間宗教。又稱羅祖教、羅道教、羅教。山東萊州即墨羅清所創。主要經典五部六冊等。
歷史
明清時期白蓮教最大的支派。據《羅祖五部經》、《三祖行腳因由寶卷》記載,羅清又名因、懷、蔚群、悟空、愛泉,教內尊稱為羅祖、羅大士、無為祖、無為居士、無為道人。生於明正統八年(1443),卒於嘉靖六年(1527)。幼失父母,青年從軍,駐守直隸密雲衛古北口;一說為漕運幫弁,一說在錦衣衛當差。自幼好佛、道,曾苦心參悟,遍覽佛、道經籍。一度被捕下獄,後經賄通牢卒並得到太監張永等的支持,在獄中寫成“五部經”,呈正德帝御覽,帝喜而封為“無為宗師”,命經廠刊印其經,頒行天下。
明代嚴禁白蓮教。但羅清及其所著五部經之蒙詔寵,除羅清於五部經中大量稱引佛、道經籍之外,還因該教命名“無為”,並竭力詆毀白蓮教和彌勒教,以迎合統治者的心理,故得流衍。
羅清弟子和再傳弟子甚多,其中許多人後來各立宗門,另起名稱。正德以後直到清末,數以百計的民間宗教,多是無為教支派,有的雖另有師承,也把羅祖列入他們的道統。甚至青幫等結社以及理髮等行業,也奉羅祖為祖師。一般認為,無為教是由宋元時代的白蓮教向明清各民間宗教過渡的橋樑。
創始人
羅夢鴻(1442-1527年)。號無為居士,俗稱羅祖。原籍山東萊州府即墨縣(今山東省即墨市)人。14歲代叔父從軍戌駐北直密雲衛,退伍後開始參師訪道,並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悟道明心”,參悟出“無為法”,創立無為教。並在密雲衛古北口司馬台建造經堂,傳法布道吐經,並將家眷移居附近石匣城。他的最初信徒,多為戌邊、遠糧軍丁與漕遠水手以及駐軍下層軍官乃至高級將領,氣後擴展到太監、官員。明嘉靖六年(1527年),羅夢鴻離開人世,其徒建13層塔葬之。
代表人物
佛正、佛廣。羅夢鴻死後,教內發生分裂,形成多類教派。其中,女兒佛廣另派流傳大乘教,雖然仍然奉行羅祖無為法的宗旨,但後來發展日趨複雜,並非羅祖傳教之正宗;羅祖無為教正宗由其子佛正所傳。靠著羅氏家族的傳承,無為教傳承達300年之久,所傳區域之廣,在明清時期的民間宗教中也是首屈一指,直至清嘉慶年間,仍有羅氏家族所傳無為教在活動,但最終也隨著羅氏家族的敗亡而衰落。無為教後傳的教派還很多,如:王森的大乘教,明末發展為聞香教,清代改為清茶門教;江南流行甚廣的齋教;運河水系的羅教組織,後來發展為青幫……無為教在傳播發展的過程中,還與正統佛教相混合,清末民初,寧夏、甘肅數以萬計的無為教徒,就與當地佛教融合了。
主要經典
《羅祖五部經》共五部六冊。
五部即《苦功悟道卷》、《嘆世無為卷》、《破邪顯證鑰匙卷》(二冊)、《正信除疑無修證自在寶卷》、《巍巍不懂泰山深根結果寶卷》,共六冊。
第一部《苦功悟道卷》,第二部《嘆世無為卷》,第三部《破邪顯正鑰匙卷》(兩冊),第四部《正信除疑無修證自在寶卷》,第五部《巍巍不動太山深根結果寶卷》。
第一部是以敘述羅清苦修為主題,其他四部都是反覆演講白蓮教教義。羅清因受佛教臨濟宗和道教的影響頗深,據稱五部經卷引用佛、道典籍及其他民間宗教經卷達60多種,但體例和風格不盡統一,可能不完全為一人在獄中所寫。第四、五兩部存世有明正德四年(1509)刊本,為以寶卷為名的白蓮教經卷的最早刊本。其內容為後來各民間宗教所汲取。
基本教義
以無生老母為最高崇拜,以真空家鄉為理想境界,以龍華三會與未來佛即彌勒佛為信仰核心,主張三教歸一,注重內丹修煉以及規範化的儀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