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六冊經》寶卷,終於在北京有關古籍拍賣專場上市,遺憾的是其中僅有明刊本四冊,另二冊均為配本清刊本。據業內人士介紹,當前傳市流通的明刊本,全套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刊本的很少見,據說有關省市圖書館至今罕見有全套館藏,故有難覓一套《五部六冊經》明刊本寶卷之說。
所謂“寶卷”淵源於唐代佛教的俗講,在唐人寫經中已有發現。宋代已出現在勾攔和瓦子中進行演唱,最早《銷釋金剛科儀》就是宋代的作品。至於“寶卷”這一名稱的出現,始見於元未明初,北元愛尤識理達臘宣光三年,即洪武五年(1372年)由蒙古脫脫氏抄寫施捨的《目連救母離地獄生天寶卷》,是目前見到最早的“寶卷”古籍。此卷本原為鄭振鐸先生收藏,現歸首都國家圖書館館藏。
至於所謂羅清《五部六冊經》寶卷是指:第一部《苦功悟道卷》,一卷一冊不分品;第二部《嘆事無為卷》,一卷一冊不分品;第三部《破邪顯正鑰匙卷》,上下兩卷兩冊,二十四品;第四部《正信除疑無修正自在寶卷》,一卷一冊二十五品;第五部《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果寶卷》一卷一冊,二十四品。上述五部經書,簡稱《五部六冊經》是由羅清(1442年至1527年)、又名因,亦名夢鴻,法名普仁。羅清創“無為教”,後世門徒稱他為“羅祖”或“無為教主”。該經是羅清口述,由其弟子福恩和福報二人筆錄整理而成。
在明代《五部六冊經》的刊本中,以萬曆時期刊本較好,這是因為得到宮中太后、皇后、妃和太監等的參與和支持。如萬曆慈聖皇太后於“萬曆四年二月吉旦印施”的就有《五部六冊經》御製內府本寶卷。此外,在萬曆時期號稱南禪臨濟宗的蘭鳳和尚與其弟子王源靜,從佛學的視角對《五部六冊經》進行整理和注釋,從五部六冊擴充為十六卷十六冊,並更名為《金剛般若經注釋全集》,在民眾信仰中更增強了佛學色彩的宣傳力度。又如“萬曆壬子孟秋校正乙酉年重刊”內府御用刊本《五部六冊經》其經面為黃綾地五色刺繡、封套為黃色麻面套,被學者和收藏家視為校刊《五部六冊經》的祖本和珍本,用來校訂後來出版的校本。這是因為由於種種原因,同一寶卷的不同版本、內容、形式都會出現差異,特別是清刊本和傳抄的前代寶卷,不論文字詳略和內容也常改動,故祖本具有特殊價值。
寶卷不同於佛教和道教的經書,它是民間的會道門的布道宣講用書,特別是羅清創建的“無為教”被朝廷視為“邪教”,引起明統治者的不安。萬曆十五年(1587年)就有都察院左御史辛自修上奏“無為教值此凶年,實為隱憂。”到 萬曆晚年,由於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無為教徒趁機進行反明王朝活動,致使朝廷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下諭全面查封無為教“殺母赦”並嚴令銷毀《五部六冊經》。經過明朝廷一系列的查抄“無為教”及其經書,使《五部六冊經》遺留世間的極少,特別是同一刻版的萬曆內府御製的《五部六冊經》寶捲成為鳳毛麟角。
相關詞條
-
羅祖五部經
羅祖五部經,又稱羅祖《五部六冊》,是“無為教”創教始祖“羅清”所著的五部經典。
五部經 作者簡介 羅教 -
大乘教五部經
《大乘教五部經》是清代歸圓撰寫西大乘教(白蓮教支派)經卷,五部,六冊。
內容簡介 版本信息 -
白居易詩集校注(全六冊)
《白居易詩集校注(全六冊)》是200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白居易,由謝思煒校注。本書收錄了白居易的精選優秀作品。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
羅教
詳情教義 羅教經卷五部六冊 羅教結合了佛教禪宗和道教中的許多教義和傳統...。經卷有羅祖所著五部六冊,在邵武俗稱“龍經”即《苦功悟道卷》、《嘆世無為...經典是羅祖所寫的五部書,稱五部六冊,題為寶卷,於1509年刊印,多處引用...
詳情 傳入福建 創立 經書及教義 歷史 -
靖江講經
湧上來。”《灶君寶卷》說:“我佛下凡塵,五部六冊經。生老病死苦,普度眾凡人。”這些都可以說明羅教是靖江寶卷的來源。羅教的“五部六冊”一直在靖江流傳宣講,直到民國期間靖江寶卷還有宣講羅教五部六冊的。靖江的做會也有“大乘會...
簡介 來源 定型 宗教 形式 -
趙姓家譜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六冊江蘇鎮江·大港趙氏重修宗譜不...(清)趙方棟等修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活字本 六冊江蘇鎮江...
介紹 趙姓族譜的基本格式 趙姓家譜文獻目錄 各地的趙姓族譜概述 趙姓字輩 -
無生老母
,《五部六冊》為無生老母的面世作了重要的鋪墊,且提供了不少定向性的暗示...在 五部六冊中作了充分的思想醞釀,乃至呼之欲出。但是,躁動於母腹的胎兒...生老母源出羅祖《五部六冊》,其實,在《苦功悟道卷》中寫得很清楚,無生父母...
歷史淵源 民間信仰 -
無為教
所著之‘五部六冊’等經卷,會堂亦多成為漕運水手宿腳之地。教徒依入信修行...主要經典是五部六冊等。五部即《苦功悟道卷》、《嘆世無為卷》、《破邪顯證...》,共六冊。這五部經書是由羅夢鴻口述,由他的徒弟記錄下來的。這五本經書...
背景 簡介 領袖 著作 信仰 -
蔵要
。二、《大般若經·第五分》,選卷五百五十六至五百六十五(第五、六冊...
編者 簡介 編校方法 內容 經目梵本保存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