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夢鴻

羅夢鴻

羅夢鴻(1442—1527),又稱羅清、羅靜、羅英、羅夢浩、羅因,號無為居士,人稱羅祖,山東即墨人,直隸密雲衛(今北京密雲縣)戍兵。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羅夢鴻14歲從軍,28歲時便“把名下軍丁退了”,讓“子孫頂當”,自己則一心修行辦道,苦修13年,於成化十八年(1482)明心悟道,乃創立羅教,初稱“無為教”,依附宗門臨濟宗,從者頗眾。在嶗山一帶,民眾皆信無為教,不知有佛教三寶。太監張永等徒眾記其言為《苦功悟道卷》等五部寶卷,正德四年(1509年)刊行,史稱“五部六冊”。羅祖因傳道下獄,後獲釋出獄,仍回密雲一帶傳教。嘉靖六年(1527年)陰曆一月二十九日“坐化歸天”,享年85歲,葬於北檀州(密雲)附近。葬禮十分隆重,密雲衛總兵楊都司等為其捐棺板並建造了一座13層高的石塔——“無為塔”;此外還立石碑一通,上書“無為境”三字,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石塔、石碑才被官方拆毀。羅夢鴻死後,無為教的教權由他的妻子兒女繼承了下來。

羅教

羅教以後在大運河水手中廣為流傳。水手、縴夫們終年生活在生死不定,命運未卜的生活之中,亟需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慰藉。而羅教所宣揚的人生在世充滿苦難,只要加入羅教,便可在劫難降臨之時,受到“無生老母”的拯救,免遭劫難,並且可以回歸“真空家鄉”,得到“永生”,不再受四生六道輪迴之苦。這種宣傳,對於苦難中的水手、縴夫們,自然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更主要的,則是入教之後,生活上可以有一定的保障。史載:早在明季,便有密雲人錢姓、翁姓和松江人潘姓,在杭州北新關外拱震橋一帶“共興羅教”,修建羅教庵堂。這裡是京杭大運河的南端和糧船的啟航之處,有大量水手、縴夫們雲集。羅教庵堂多由老弱殘疾水手管理,往往成為回空水手或老病殘疾水手、縴夫們駐足之處。

雖然羅教被佛教正宗所不容,指其假託佛教禪宗,而所倡是邪,“彼口談清虛而心圖利養,名無為而實有為耳。人見其雜引佛經,便謂亦是正道,不知假正助邪,誑嚇聾瞽。”,但無為教的出現“是宗教徒在神的世界中的創新和突破”,在中國民間宗教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民間宗教從此由白蓮教“一支獨秀”的時代進入了教派林立、“百花齊放”的時代,據統計僅見諸明清檔案記載的民間教派就有107個之多。無為教對後世許多民間教派和一些幫會(如青幫)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地歷史影響,“羅教的思想深刻動人,且淺顯易懂,不僅對其他各派民間宗教影響深巨,而且衝擊著正統佛教的世襲領地,在明清時代中國的宗教世界掀起了一場無聲的風暴。”

萬曆年間,教勢日熾,佛教徒也頗有誦習“五部六冊”者,歷代禁而弗絕,衍生變換出老官齋教(齋教)、一字教、大乘教、三乘教、龍華教、糍粑教、金幢教、觀音教、真空教、青幫、一貫道等流派。遍及全國各地。

相關記載

簡介

蒲松齡《聊齋志異》之《羅祖》,和寶卷、檔案資料中有關羅祖的記載基本上相吻合,所述羅祖的經歷十分可靠。正如前人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的那樣,其中不少篇章確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或是以事實為根據的,並非面壁虛構。這到是值得注意的。

聊齋志異之羅祖

羅祖,即墨人也。少貧。總族中應出一丁戍北邊,即以羅往。羅居邊數年,生一子。駐防守備雅厚遇之。會守備遷陝西參將,欲攜與俱去。羅乃托妻子於其友李某,遂西。自此三年不得返。適參將欲致書北塞,羅乃自陳,請以便道省妻子。參將從之。羅至家,妻子無恙,良慰。然床下有男子遺舄,心疑之。既而至李申謝。李致酒殷勤;妻又道李恩義,羅感激不勝。明日謂妻曰:“我將致主命,暮不能歸,勿伺也。”出門跨馬而去。匿身近處,更定卻歸。聞妻與李臥語,大怒,破扉。二人懼,膝行乞死。羅抽刃出,已復韜之曰:“我始以汝為人也,今如此,殺之污吾刀耳!與汝約:妻子而受之,籍名亦而充之,馬匹械器具在。我逝矣。”遂去。鄉人共聞於官。官笞李,李以實告。而事無驗見,莫可質憑,遠近搜羅,則絕匿名跡。官疑其因奸致殺,益械李及妻;逾年,並桎梏以死。乃驛送其子歸即墨。後石匣營有樵人入山,見一道人坐洞中,未嘗求食。眾以為異,齎糧供之。或有識者,蓋即羅也。饋遺滿洞,羅終不食,意似厭囂,以故來者漸寡。積數年,洞外蓬蒿成林。或潛窺之,則坐處不曾少移。又久之,見其出遊山上,就之已杳;往瞰洞中,則衣上塵蒙如故。益奇之。更數日而往,則玉柱下垂,坐化已久。土人為之建廟;每三月間,香楮相屬於道。其子往,人皆呼以小羅祖,香稅悉歸之;今其後人,猶歲一往,收稅金焉。浙水劉宗玉向予言之甚詳。予笑曰:“今世諸檀越,不求為聖賢,但望成佛祖。請遍告之:若要立地成佛,須放下刀子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