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二義】
【出起信論疏】 一無體即空義謂無明之惑。皆依眾生妄心違於真如而起。妄境元空。體本不有。故云無體即空義。二有用成事義謂無明雖無自體。而能成辦世間出世間一切事業。故云有用成事義。
【出起信論疏】 一無體即空義謂無明之惑。皆依眾生妄心違於真如而起。妄境元空。體本不有。故云無體即空義。二有用成事義謂無明雖無自體。而能成辦世間出世間一切事業。故云有用成事義。
【出起信論疏】 一無體即空義謂無明之惑。皆依眾生妄心違於真如而起。妄境元空。體本不有。故云無體即空義。二有用成事義謂無明雖無自體。而能成辦世間出世間一切事業。故云有用成事義。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詞義解釋 詳細釋義 典故介紹 文獻記載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詞義解釋 詳細釋義 典故介紹 文獻記載就十二緣起中無明支解之,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 據大乘起信論之說,無明為不覺,此不覺分為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 ’同四曰:‘言無明者,痴闇之心。
佛學術語,謂無始以來即恆常存在之無明。為生死流轉之根本惑體。平等法界之理不達,妄隔平等之理性,稱為無明;又如是闇惑之心,隔離理性,故又作間隔。依此無明之...
在原始佛教中,佛法是國中後皆善的,然而隨著大乘運動的開展,為了推廣大乘教義,實現佛教理論的革新,就漸漸有了,了義與不了義之分。
梵語 元代僧 [清]僧 與不了義《圓覺經》全稱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歷來因其義理淵深澄澈,文辭優美酣暢,對後世中國佛教文化影響極大。
白話譯文 名稱 內容 歷史源流 宗密《無量義經》,梵名amitarthasutra,全一卷,分三品,由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於建元三年傳入中國,與《法華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經”...
作者 序言 德行品第一 經文歌決 說法品第二亦能漸滅也。此義云何。謂以二義因緣故。住地無明業識等漸已微薄。二義者何...菩提涅盤之了義。故著止觀上下二論遣真妄於一念。明體相之無跡。空拳舒手無物...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此即偏就心體平等說也。若就心體法界用義以明覺者。此心體具...
大乘止觀法門(第一卷) 南獄思大禪師曲授心要遵循佛陀的遺教,在佛經的開頭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如是”,就是“如此”,“是這樣”;“我聞”,就是“我聽到”。這一句話是說:“阿難我聽佛是這么說的...
如是我聞解釋 相關譯文解釋 “如是我聞”真實義 (上印下廣法師) “如是我聞”分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