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牧騎[蒙古語]

烏蘭牧騎[蒙古語]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活躍於農村牧區間。1957年誕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產生髮展與內蒙古自然地理條件有關。內蒙古地域遼闊,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區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兩個蒙古包。195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局(現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派出工作組深入到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正藍旗、正鑲白旗等地進行文化調查,根據牧區、半農半牧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點極其分散的情況,要使農牧民民眾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就必須建立一種裝備輕便、組織精悍、人員一專多能、便於流動的小型綜合文化工作隊。關於建立烏蘭牧騎的最初構想就這樣開始形成了,在經過充分研究之後,1957年5月27日正式制訂了烏蘭牧騎試點計畫。烏蘭牧騎的隊員多來自草原農牧民,隊伍短小精悍,隊員一專多能,報幕員也能唱歌,唱手也能拉馬頭琴,放下馬頭琴又能頂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不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節日,走下舞台還能做飯洗衣,為農牧民修理家用電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烏蘭牧騎烏蘭牧騎

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於1957年,來自蘇尼特大草原。是一支僅有9人、兩輛勒勒車、四件樂器的小隊伍。蘇尼特烏蘭牧騎是一支優秀保有古老烏蘭牧騎傳統的團隊。在當時由於烏蘭牧騎非常適合農牧民的需要,所以很快得到普極和提高,到1963年已有30支,而且在1964進京匯報演出時獲得極大成功,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充分肯定,並按照周總理的部署,在全國進行巡迴演出,影響很好。1979年始,烏蘭牧騎走出國門,先後在歐美及亞洲其他國家訪問演出,普遍受到好評。如今,草原上烏蘭牧騎隊伍已發展到近50支。在40多年的演出實踐中,烏蘭騎創作出許多優秀劇目,如“頂碗舞”、“鄂爾多斯婚禮”、“筷子舞”、“炒米飄香”、“騰飛的駿馬”等,同時也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人才,如德德瑪、巴達瑪、金花、圖力吉爾、朝魯等。

烏蘭牧騎最初隊員只有10餘名,個個一專多能,吹、拉、彈、唱、舞無所不會;樂器簡單輕便,全隊只一輛馬車便能拉走,因而被譽為“一輛馬車上的文化工作隊”。這種精悍的文化工作隊,演出不受場地、舞台、布景等限制,隨時隨地可演,節目都是自行創作,主要取材於農牧民的生活,以農牧民喜愛的歌舞為主。演出之外,烏蘭牧騎還是農牧民的宣傳工作隊、文藝輔導隊、生活服務隊。

對於烏蘭牧騎所堅持的先進文化的方向,黨的三代領導人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並親切接見了他們。周總理多次叮囑隊員:“不要進了城市,忘了鄉村,要不忘過去,不忘農村,不忘你們的牧場”;“望你們保持不銹的烏蘭牧騎稱號”。鄧小平同志題詞:“發揚烏蘭牧騎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97年,江澤民總書記題詞:“烏蘭牧騎是我國社會主義文藝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發展態勢

幾十年來,烏蘭牧騎已發展為46支,人員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餘人,裝備也有了很大改善。但烏蘭牧騎的方向沒有變,宗旨沒有變,精神沒有變。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並且已經走向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贏得了很高的聲譽,成為草原上一顆耀眼奪目的明珠。

烏蘭牧騎有成員2800多人,依然活躍在牧區和鄉間。烏蘭牧騎藝術節已經連續舉辦5屆,尤其以第五屆最為宏大,2010年8月8日晚上在察右後旗廣場舉辦了盛大的閉幕晚會,自治區著名演員德德瑪、吉祥三寶、武利平等參與演出,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親臨現場主持晚會,將烏蘭牧騎的精神和精彩展示給全國人民。

事跡材料

敖漢旗烏蘭牧騎始建於1966年,現有演職員58人,女性占職工成員的69%,其中國家二級演員3人,國家三級演職員20人,。1994年以來,我們每年為廣大農村牧區演出達300場以上,連續幾年獲赤峰市演出超300場特殊獎勵。1997年5月創作演出的兒童評劇《少年英雄賴寧》,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的表彰獎勵。同年,烏蘭牧騎又被評為全國“送文化下鄉先進集體”,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等國家十部委的表獎。2004年9月份,由敖漢旗烏蘭牧騎創編排演的草原評劇《大漠綠海》參加第四屆中國評劇藝術節,獲優秀演出獎,11月份參加自治區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優秀劇目調演獲銀獎,該劇於2007年獲中國林業部“文華森林大獎”並受到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的通報表彰。2006年又獲第九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同時被評為全區烏蘭牧騎一類隊。

適應形勢

烏蘭牧騎是一支特殊的民族地區文藝團體,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活躍農村牧區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務。隨著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文化大區”進程的不斷推進,滿足不同文藝需求出發,銳意改革,堅持一專多能、兩條腿走路,艱苦奮鬥,走出一條貧困地區專業民族藝術團體的成功之路。

(一)改革內部管理,引入競爭機制

象其他地區一樣,敖漢及周邊地區專業藝術演出市場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但敖漢旗烏蘭牧騎在這一地區有著牢固的基礎和較強的影響力、輻射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改革完善了內部機制,適應了市場規律,市場就選擇了我們。首先,進行了人事制度的改革,徹底取消論資排輩,實行崗位聘任是。每年年終根據每個在德、能、勤、績等累加的分值進行綜合考評,凡屬不及格的均不能參加本年評先、評優及下年度的續聘。臨時工和正式職工同等管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隊伍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其次進行了分配製度的改革,打破了大鍋飯。根據不同崗位、不同的工作量進行了量化管理,按工取酬,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形成了人人思進的喜人局面。此外,為了嚴格內部管理,制定了23項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從而使崗位責任制落實到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現在,這支隊伍完全能夠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招之即來,來之能戰,占則能勝。在敖漢旗烏蘭牧騎對各種制度的執行已成為一種自覺行為,違規受到處罰沒有怨氣,管理者也減輕了思想負擔。

(二)堅持一專多能,兩條腿走路

敖漢旗是一個以農為主、農牧結合、蒙漢共居的旗縣,處於內蒙古草原、東北、華北地區的交匯帶。因此,蒙古族歌舞、二人轉、評劇、皮影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在這裡都有廣泛的民眾基礎。與敖漢旗烏蘭牧騎相鄰的專業文藝團體大多專於一行,有的善歌舞,有的專戲劇,他們的演出往往不能完全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市場站不穩,敖漢旗烏蘭牧騎通過研究市場需求,發現農牧區,老年人大多愛看戲,年輕人喜歡歌舞,拒此,我們制定了歌舞、戲劇雙腿走路的辦法。變過去的“我們演什麼,你就看什麼”為“你需要什麼,我們就演什麼”。烏蘭牧騎的“雙百”、“二為”的服務宗旨得到了真正的體現。在每年頻繁的演出中,演員們基本上是白天唱戲,晚上與年輕觀眾們勁歌熱舞。我們不但深受本地區民眾的喜愛,也得到了周邊地區的認可,遼寧省朝陽市、北票、河北大場、內蒙古通遼等地經常邀請我們去演出,有些地區已與敖漢烏蘭牧騎確定了長久的合作關係。

(三)艱苦創業,共渡難關

有一個時期,我們設備簡陋,資金嚴重短缺,舉步維艱。1994年以來,在實行全面改革以後,整頓了班子,整頓了隊伍,振奮了精神,敖漢旗烏蘭牧騎開始“以人為本,艱苦創業”的新曆程。從內部做起,開源節流,領導班子成員率先垂範,出門辦事、來客招待力求簡樸,辦公條件能簡則簡,決不奢華。演出費用能省則省,能借則借,決不浪費。敖漢旗委和政府非常關心這支隊伍,2008年12月4日,敖漢旗旗長一行主要領導人親自到烏蘭牧騎進行工作調研,對烏蘭牧騎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逐步幫助解決一些存在問題。

(四)更新觀念,盤活市場

面對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在經營理念上我們做出了大膽嘗試和探索。提出了“圍繞中心定任務,積極主動搶市場,對口對路排節目,搶占先機抓演出”的工作思路。近三年來,搞了“文企聯姻”、“文法聯姻”、“文商聯姻”、“文稅聯姻”、“警文共建”等專場文藝晚會近百場。這一方法,搞活了市場,擴大了領域、鍛鍊了隊伍,增加了效益。

開發潛能

敖漢旗烏蘭牧騎是最基層的專業文藝團體,我們能夠屢創佳績,屢獲殊榮,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良好的藝術生產環境,具備了較高的藝術生產水平。首先,加強整體隊伍的學習和提高,加強演職人員的專業理念和專業技能的學習。請來社會文化藝術界的名流、專家,針對不同科目進行理論輔導和實踐訓練。其次適時地調整了舞台的演員結構,把一些年老多病的同志從一線上撤下來,由這部分人組成藝術顧問組、監審組和導演創作組,大膽啟用新人,在打造精品的同時,培養拔尖藝術人才,並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傳、幫、帶等途徑,使之日臻成熟。我們把這一方法叫做退下來、頂上去。同時,還十分注重地區與地區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的藝術交流。開闊了隊員視野,豐富、提高了他們的藝術積累和藝術表現力。對於《大漠綠海》這樣重大的創作演出任務,充分發揮了與有一定實力的專業團體和較高藝術水平的創、編、演人員保持業務關係這一優勢,得到了他們在創、編、演出及服裝、道具等之間的大力支持。群策群力,才打造了這樣一台主題鮮明、情節感人的精品劇目。

創編作品

為建設文化大區、文化大市,我們圍繞中心工作,打造藝術精品。配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後演出話劇《托起明天的太陽》、兒童評劇《少年英雄賴寧》等,其中《少年英雄賴寧》獲中國文化部“為兒童送戲演出超百場”嘉獎;為配合廉政法制教育,排演了移植劇目《山槓爺》和傳統評劇《血濺烏紗》;為配合稅法宣傳,排演了《稅法之歌》等大型歌舞節目;為配合交通法規宣傳,排演了評劇《親人的哭喊》;為宣傳計畫生育,排演了《希望之路》歌舞晚會;為宣傳敖漢旗獲“全球500佳”的成就,激勵人人民,我們先後排演民族歌舞《建設綠色園》專場文藝晚會。並先後在赤峰、烏海、臨河、包頭、呼市等地進行展演,為了迎接全市兩個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在我旗勝利召開我們創編、排演了專場大型歌舞晚會《騰飛的敖漢》為紀念“十七大”召開,我們排演了《高歌十七大、建設新敖漢》大型歌舞晚會,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我們排演了《永遠的春天》歌舞晚會,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強烈反響和廣泛共鳴

近三年來,敖漢旗烏蘭牧騎送文化下鄉行程兩萬多公里,為農村牧區、廠礦、社區演出1034場,觀眾達520多萬人(次),我們不但走遍了敖漢旗的村村落落,還走出了內蒙古,讓歌聲、琴聲優美在遼寧、迷人在河北。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深入基層,讓作品反映生活;二是演出形式大、中、小結合,豐富多彩,觀眾喜聞樂見;三是演員和民眾打成一片,發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和紮實作風,要演戲,先做人;四是誠信演出,生活簡樸。我們還堅持了“四個不分”。一是不分生活好壞,以苦為榮;二是不分觀眾多少,有求必應;三是不分場地條件,見縫插針;四是不分路途遠近,送戲上門。烏蘭牧騎艱苦奮鬥的精神也體現了藝術上的追求,有的隊員為了表演好舞蹈節目,鍛練“跪轉”,把膝蓋跪得發紫,腿部紅腫。在送文化下鄉的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優良傳統和作風,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和火熱生活保持最密切聯繫的藝術品格,追隨時代,不斷前進的發展意識.我們先後創作、演出了《好德歌沁》、《孔繁森》、《汪洋湖》、《大漠綠海》等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300多個,其中部分作品獲國家、區、市級“五個一工程”獎或單項獎。

機制的轉變和制度的約束,使每個演職員都感受到了危機和壓力,但我們沒有退縮和畏懼,相反,我們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戰鬥力和強烈的進取心,這是因為我們有個好的領導班子,我們把班子建設當作夯基固本的大事來抓,力求以過硬的班子帶出一流的隊伍。增強了透明度,提高了凝聚力、號召力。真正做到了一盤棋、一股繩。每個班子成員時刻保持緊迫感和危機感,不做守攤的的看家人,而做事業的開拓者。在班子帶動下,現在的敖漢旗烏蘭牧騎不僅是一支銳意改革,適應市場的新型專業文藝團體,更是一支保持優良傳統,深受農牧民喜愛,與廣大民眾心連心的專業文藝隊伍。這是幾年來敖漢旗烏蘭牧騎經歷的幾個感場景:

——有一次,我們要到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蘇木去演出,路上,裝道具又坐演員的卡車被地面飛速行駛的大型車擠翻了,30幾名演員幾乎全部受傷,2名演員小腿骨折,一名演員耳朵被樹枝穿豁了。旗有關領導趕到了現場,組織搶救傷員。現場的領導指示,立即返回,救治傷員,休息幾天再演出。可隊們說:“不能回去呀!觀眾在等著我們,盼著我們呢!”。在確認沒什麼大問題的情況下,才同意晚上的演出。晚7點,演出開始了,台底下人山人海,秩序井然,一場前所未有的演出同往常一樣,台下掌聲陣陣,比往常更加熱烈,更加深情……

——2008年夏季,在去一個山村的途中,突然下起暴雨,湍急的山水順流而下,擋住了去路,隊員紛紛跳下水中,冒雨為汽車探路,搬石頭墊路,就這樣探一段,走一段。然而,最後一條大河終於擋住我們小客車的去路,我們只好夜宿河邊,整整在河邊呆了一夜,其中有一個女演員還抱著五個月的吃奶孩子,從下午四點一直做到第二天清晨六點,水退了,我們驅車到達演出地,同志們來不及吃早飯,快速搭台,準時演出,演出質量沒有受絲毫影響。當演出結束後,幾個小演員帶著妝睡著了……我們在一個小山村演出,一場暴雨山水下來,後台進了水,為了保護國家財產,30多名演員不等領導下令,一盆盆,硬是把水淘乾,有的演員被玻璃片扎破了腳,鮮血直流。

——2004年,我們在創編、排演《大漠綠海》期間,隊員全力以赴,不怕苦累,很多演員帶病堅持工作,堅持排練,有的演員親人病重都不能回去看一眼。為了節省資金,演職員自己做道具、做服裝、作布景。露天製作道具的同志背上曬爆了皮,臉曬黑了,可他們沒有一句怨言。製作服裝的女同志們白天排練,晚上縫服裝、縫布景,每晚工作到十一、二點……

——編導彭民和演員於春華是一對夫妻,兩人都在烏蘭牧騎工作。在排《少年英雄賴寧》的那段日子裡,他們晚上加班不得不把6歲的孩子鎖在屋裡,老彭為設計唱腔,常常忘我地工作,有一次,由於全身心都沉浸在藝術創作中,大雨傾盆流進屋裡,他竟渾然不知,妻子回來後看到被雨水浸濕的糧食、家具,心疼的直掉淚,而他卻為做出一段好曲子高興得手舞足蹈。

——男演員孔德剛在《汪洋湖》巡迴演出時,接到爺爺病逝的噩耗,家人幾次電話催他回家給爺爺送終,為了不影響演出,孔德剛硬是把悲痛埋在心裡,再沒人的地方偷偷地落淚……

在過去的歲月里,在上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支持下,敖漢旗烏蘭牧騎取得了一些成就,這支隊伍獲國家級獎勵的有5人(次);獲自治區獎勵的有30人(次);獲市級獎勵的有35人(次)。今後,我們要積極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如既往地立足於創新提高,苦幹實幹,借全市兩會的東風更好地為我旗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九年三月三日

巴林右旗

建隊於1959年,是全區建隊較早的烏蘭牧騎之一。主要以演出民族歌舞節目為主,現有演職人員40人,演員陣容整齊,作風嚴謹、設備齊全,能適應各種不同場合的演出。五十年來,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堅持長期深入基層,長年為農牧民民眾送歌獻舞,為活躍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生活,發展民族文化事業作出了貢獻。

巴林右旗烏蘭牧騎表演藝術精湛,多次在全國演出中獲獎,先後被國家文化部和自治區文化廳評為全國烏蘭牧騎先進團隊、全區十佳烏蘭牧騎、全區一類烏蘭牧騎,編創的舞蹈《巴林蒙古女性》在第五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大賽上榮獲全國舞蹈界最高獎項———荷花獎。

1965年,巴林右旗烏蘭牧騎部分演員曾參加了內蒙古烏蘭牧騎代表隊,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70年代曾代表昭烏達盟,參加遼寧省全省專業團體文藝會演獲集體表演獎。1987年,巴林右旗烏蘭牧騎代表赤峰市參加了自治區舉辦的“紀念烏蘭牧騎成立三十周年”調演,被自治區文化廳評為烏蘭牧騎先進集體。1991年參加全市專業團體文藝匯演獲得第一名。1997年7月該團參加了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烏蘭牧騎建隊四十周年暨第二屆烏蘭牧騎藝術節,被自治區評為十佳烏蘭牧騎;8月份晉京參加了全國烏蘭牧騎先進團隊表彰大會和交流演出,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烏蘭牧騎先進團隊。該團曾應邀參加了第六屆中國大連賞槐會的專場演出,中國青島“海之情”民俗文化旅遊節演出。受到了專家、學者及各界觀眾的好評。1999年受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選派,做為自治區唯一的一支文藝團體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演出,獲得圓滿成功,受到自治區政府的嘉獎。2001年,該團參加了“烏蘭牧騎全國行”演出,受到了各級領導及全國各地觀眾的歡迎。

2002年初該團全部演員參加了內蒙古電視台2002年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的錄製工作,並承擔了晚會的大部分歌舞及部分聲樂節目,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好評。同年9月份又應邀參加了第14屆大連國際服裝節巡遊表演和文藝演出,受到了廣大觀眾及海內外來賓和同行們的讚揚。

2003年9月,應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內蒙古黨委宣傳部之邀,全隊演員參加了電視連續劇《烏蘭牧騎之戀》的拍攝。這是第一部全面真實反映烏蘭牧騎工作、生活、故事情節生動感人的電視劇,演員們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完成了每一個角色的拍攝任務,受到了中央電視台等拍攝單位的好評。

建隊50年來,巴林右旗烏蘭牧騎共為民眾演出4300多場,觀眾達100多萬人次。其中深入農村牧區演出3300多場,觀眾達42萬多人次。共創作出舞蹈125個;歌曲237首;表演唱80個;曲藝和器樂曲80個;大小戲劇23部。其中有65首歌曲的詞曲在市以上刊物發表;有140個節目在市以上電台、電視台錄製播出;有78個節目在市以上調演、匯演比賽中獲得各種獎勵188項。

後裔代表

楊魏玲花,中國內地歌唱組合鳳凰傳奇的主唱--玲花。鳳凰傳奇是一對金玉完璧的組合,其成員玲花是來自鄂爾多斯大草原的蒙古族姑娘,新一代的“烏蘭牧騎”。有策馬賓士大漠的生活經歷,身上流趟著老一代烏蘭牧騎的血液。其歌聲高亢激昂,富有草原特色,被香港音樂專業媒體稱為女版“騰格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