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烏梅三百個,黃檗(炙)、細辛(去苗)、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臍)、人參(去蘆),各六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用)、當歸(去蘆),各四兩;乾薑(炮)十兩,黃連(去須)十六兩。【炮製】
上異搗,篩,合治之,以醋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煉蜜杵二千下,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
治髒寒蟲動作,上入膈中,煩悶嘔吐,時發時止,得時即嘔,常自吐有此證候,謂之厥,此藥主之。又治久痢。【用法用量】
每服十五圓,溫米飲下,食前服。【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藥方劑之烏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