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草褂簡介
在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的百花園中,至今還保存著一種古老而罕見的利用野草織成的衣服,這就是火草褂子,也叫火草衣。火草褂子是以野生勾苞大丁草屬的葉子背面的白色絨狀物紡織而成。其形流光溢彩、古樸莊重,美麗而又大方,同時又因火草難求、製作工藝繁瑣費時,是嘔心瀝血之作,故而顯得彌足珍貴。
東川一帶的彝族小伙子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都希望自己能穿一件火草褂來顯示自己的智慧和勤勞。
製作
火草卦是用每年六、七月間在山坡、箐溝中生長的一種叫火草的植物葉片根部,把一層柔軟的白色纖維絨毛輕輕剝下,捻成線,織成布縫製而成。褂子色白微黃,洗後曬在太陽下有耀眼的光澤。穿著柔軟,保溫性能很好,且十分耐穿。但要製成一件火草褂褂,僅採集火草葉片捻成線就得跑遍“九山十八箐”,菜下火草千萬片,再將細線織成布縫成衣又得花十五個工序,前後經過二十多道工序。所以,以其說是件衣服,不如說是一件表現彝族青年勤勞和善良品格的工藝品。 火草褂從採集原料到製作都非朝夕之功,僅用難能可貴來形容,怕也只是略表其一。織火草褂有七十二道工序之稱,其複雜可見一斑。縫製火草領褂時,按人的體型,一般幅寬七寸的火草布要六七幅。總長5.5米左右的火草麻布可縫一件領褂;一個家庭至少要花費二到三年的時間收集夠一件火草褂的原料(天然火草葉)。
作用
一是彝族畢摩在給過世人“教路”過程中,其經文曾念到樹葉、獸皮做衣的發展過程。從以樹葉、獸皮為衣到種麻織布為衣是彝族社會生產、生活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二是彝族多居邊遠山區,離市較遠,自織麻布、火草麻布縫製衣褲禦寒;
三是火草性絨,彝族又多居冷涼高寒山區,取火草製衣更保暖;
四是火草麻布越洗越白,穿著漂亮。這種火草衣適合於在山間穿行時穿著,雨淋不進去,還有冬暖夏涼的特點!
價值
火草褂,說它是件衣服,不如說它是一件精美地表現了彝族小伙勤勞、聰明的品質的藝術品,因而小伙穿上它倍覺榮耀!
石林彝族火草褂
火柴被稱為“洋火”的年代,石林地區的漢族人民用它做鑽石取火的助燃物故稱火草。勤勞聰明的彝族人民利用火草纖維的韌性,捻成線織成布做成褂子穿。由於火草較小,要採集夠做一件褂子的火草要付出艱辛的勞動,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勞作才能完成。彝族人民把火草做成的褂子視為珍品收藏,現在已經沒有人再做火草褂了,一件火草褂凝結著一家人幾代的心血。
東川彝族火草褂
東川一帶的彝族小伙子中,盛行著一種習俗,這就是在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穿上一件能夠顯示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的火草褂子。每年的夏秋之間,這裡高高的山坡上和深深的箐溝里就會長神奇的火草來,將其葉片根部的一層極為柔軟的白色纖維毛輕輕地剝離下來,然後捻成細細的線,並用它織成布,最後縫製成一件色白而微黃,洗後曬在太陽下會閃耀光澤的褂子。這種褂子的特點是保溫性能很好,穿起來柔軟而舒服,而且十分牢固。要想縫製這樣一件漂亮的火草褂,必須為之付出巨大的勞動並花費無數的心血,單是去採集千萬片火草的葉子就得跑遍“九山、十八箐”,更別說再將那白色柔軟的纖維毛剝下來,然後再花無數個工把它紡成線,織成布了。從採集火草葉片到縫製成褂,大約需要經過20多道工序,在彝族兄弟們的眼裡,火草褂不再單單是一件衣服,而是他們自己勤勞品質和聰明智慧的象徵。
火草介紹
火草是橫斷山脈山間的一種草本植物,原始的火鐮(撞擊石塊取火的鐵器,有點像鐮刀,故名)取火時用的引火物,每株小草有四至五片葉子,葉子的背面有一層白色的纖維,可以撕下,形象棉紙。火草生長於野外的混交林中,雲南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火草葉呈尖矛狀,草葉僅長10厘米左右。彝族、白族、傈傈族和傣族的婦女們,一到農曆6月24日火把節前後,便上山去採回一筐筐火草葉,然後一片一片撕下葉背的白色絨狀物,再一小段一小段的接起來,用特製的紡輪紡成紗,再使用踞織機織成寬20厘米的窄布條,縫製衣服,挎包,裙子和被子等生活用品,供日常使用。
火草製品
火草製成的用品,大概可以分兩類,一是混紡類,即緯紗採用火草,經紗用麻或棉織成的火草布,這種混紡類的火草布比較結實耐用,而且還可以洗滌,並且越洗越白,穿在身上冬暖夏涼。另一類是經緯紗均以純火草紡織而成的,可以用來縫衣服,被子,穿著柔軟舒適,但耐久性稍差,而且不能過多的洗滌。
參考資料:
1.http://www.yn.edu.cn/cnc/ynly/fs/fs14.htm
2.http://travelerwu.bokee.com/viewdiary.1309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