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河間市地處廣闊的華北平原中部,古代曾為河間國,漢代封河間王,是為諸侯,以後歷代多次在此建國設府,具有很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位。明代以後,為通往南方各地的“御路”,相傳道路的寬度為“十八弓”,成為南北通衢大路,俗稱京南第一府。因此,南北風味的各種飲食文化均在這裡有所發展。尤其是清末時期,宮內太監,多出於河間一帶。清朝沒落,宮中烹飪高手御膳房太監回到家鄉,流於民間,靠手藝吃飯,因此有話流傳說:“要吃飯,河間轉” 。“天上龍肉,地上驢肉”:自從最後兩隻龍在夏朝被人吃了一條,死了一條以後,就只有屠龍術流傳下來了,而驢則在千百年間,繁衍生息,讓人吃也吃不完,堪稱第一人間至味。驢肉的美味,古人早已受用。宋朝學士宋祁路過洛陽,在友人處盤桓數日,詩酒唱和之餘,大食驢肉,最後竟吃紅了眼,竟將代步的驢也殺來食之。具有獨特河間風味的“大火燒夾驢肉”,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傳說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來到河間,一書生“殺驢煮秫”招待李世民,他吃後連稱好吃。清代,乾隆下江南,從河間路過,住處在民間吃飯,主人只好把餅拿來夾上驢肉放在大鍋里煲熱,乾隆吃後連連稱讚。經過數代流傳才形成這樣一種形狀(還有一種是圓形的)和風味。河間有句俗語叫:“常趕集還怕看不見賣大火燒的”,這也說明了火燒驢肉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大家對這種食品的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因保護耕畜,驢不能隨便殺了,只好摻上豬肉。又獨創出用驢油與澱粉加上各種藥材熬製成的燜子。文革時期,又因割資本主義尾巴,河間這一獨特的飲食文化,就暫時進入了低谷。但一些老師傅為了生計還是私下賣火燒驢肉,火燒驢肉的製作技術也因此得以保存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各鄉鎮尤其是河間米各莊一帶的經濟發展比較活躍。火燒驢肉經歷了短暫的低谷之後再次繁榮起來。新一代火燒驢肉傳人,集老一代的經驗把“大火燒夾驢肉”這一傳統食品發揚光大,得到了廣大顧客的一致好評。尤其是祖籍河間的著名相聲演員馮鞏在品嘗了高馬納的火燒驢肉之後,讚譽道:“家鄉的水美人更美,米各莊的火燒驢肉饞得我流口水!”之後,河間火燒驢肉進入黃金髮展時期,迅速遍及長江以北各地,並且深得各地人民的好評。
簡介
提起河間,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河間的火燒驢肉。外地人和河間人聊天,火燒驢肉是必定提及的話題之一。河間是火燒驢肉的故鄉,河間火燒驢肉發源於河間市米各莊鎮田行石村。從那個並不為人熟知的村落,走出了很多知名的火燒驢肉老店,其中有高馬納、瀛香閣、恩賜、薄利、孫喜樂、天賜、蛤蟆吞蜜、老孫頭、神糧等在河間乃至全國都頗有名氣的火燒驢肉老字號品牌。這些品牌的創始人,在三十年前,卻大多數都是在集市上賣火燒驢肉的小商販。而米各莊及其周邊的配件市場的繁榮為他們的經濟活動提供了經濟條件,很多趕集賣配件的人都是在集市上吃火燒驢肉。從這時開始,火燒驢肉開始逐步成為河間名吃。但是,那時的火燒驢肉製作技術只掌握在孫家自己人手裡,老師傅思想保守,火燒驢肉製作技術並不外傳。但隨著火燒驢肉市場不斷擴大,它成為人們致富發家的一種生財之道,很多人都想學火燒驢肉製作。而年輕師傅也接受了一些親朋好友的請求傳授給他們火燒驢肉製作技術,於是,火燒驢肉得到了迅速傳播。目前,正宗的火燒驢肉技術已經傳到了第五代傳人,其技術在老一輩人的基礎之上根據現代人的口味不斷創新,成為大眾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火燒驢肉的吃法:要吃火燒驢肉,必須要吃剛出爐的。因為剛出爐的火燒外酥里嫩,味道正好。如果放一段時間,就有可能不酥了。但是,這也是因人而異的:技術好的師傅做出來的火燒放一段時間烤一下照樣是原來的口味。吃火燒驢肉,驢肉湯是必不可少的。吃著外酥里嫩的火燒驢肉,喝著香噴噴的驢肉湯,這滋味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知道。
區分
河北保定地區也有一種類似的小吃,名叫驢肉火燒,因為原料和做法相近,經常有人會把其和火燒驢肉混為一談。其實這種食品和河間的火燒驢肉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論做法、外觀以及口味都有巨大的不同,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1.火燒:從外形來講,河間火燒驢肉是長方形的,保定的驢肉火燒是圓形的。兩地火燒外形的差異緣於做法不同,河間的火燒是面上抹油後抻成長方形片兒,然後左右向中間折兩次,用麵杖擀薄再烙,所以是方的:保定的火燒是面上抹油後揉成小圓球像小饅頭一樣,用一圓木一壓再烙,所以火燒是圓的。
2.驢肉:驢肉的區別是這兩種食品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本質的區別。首先,從原料上來說,河間的火燒驢肉選用的是渤海驢,保定的驢肉火燒選用的是太行驢,相比而言,渤海驢要比太行驢更入味些;其次,從做法上講,河間的驢肉為醬制,保定的驢肉為滷製,這一點決定了兩種食品口味上的巨大差異;河間的驢肉因為是醬制,所以在加進火燒的時候是涼的,伴著剛出爐的火燒的熱氣,吃到口中外酥里嫩,燒餅的本身味道混合著醬制驢肉特有的香氣,令人口齒余香。而保定的驢肉是熱騰騰的,帶有老汤滷汁的淳厚味道。
製作工藝
做火燒用的面是死面,揉好面後,用手把面拉成長條,塗上驢油,再慢慢一層層疊好,然後再用擀麵杖檊好,放到特製的火燒爐的平面鍋上。鍋的溫度要適當,很講究火候。等火燒基本熟透後,把它放到平底鍋下的爐灶中。這樣,火燒接觸更高的溫度,卻不接觸明火。不一會兒,火燒外面就會形成一層酥脆的外皮。把剛烙好的火燒取出來,再根據顧客的口味選好驢肉,把驢肉放在肉墩上切成薄片。河間人吃火燒,燜子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燜子由驢肉湯、驢油和澱粉熬制而成,是吃火燒驢肉必不可少的輔料。火燒驢肉好不好吃,燜子也很關鍵。用刀把火燒劃開一個口,把肉、燜子放到火燒裡面,一個香噴噴的火燒驢肉便大功告成。
火燒驢肉一定要趁熱吃,因為驢肉是涼的,只有熱火燒才有足夠的熱量讓驢肉散發出鮮美的香味,讓香味滲透到火燒里。趁熱把酥脆的火燒咬到嘴裡,裡邊滲出的是鮮美的驢肉香氣。把火燒驢肉放到嘴裡一咬,驢肉的鮮嫩、火燒的香脆兩者合二為一,外酥里嫩,人間美味也不過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