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縣人民政府
濮陽縣地處華北平原,黃河下游北岸,位於河南東北部。地理坐標在東經114°52′—115°25′,北緯35°20′—35°50′之間,是濮陽市的南大門。南部及東南部以黃河為界,與山東省的東明、菏澤、甄城隔河相望;東和東北部與范縣及山東省莘縣毗鄰;西和西南部與內黃、滑縣、長垣三縣接壤。全縣土地面積145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1.56萬畝。轄22個鄉鎮(15個鄉,7個鎮),1026個行政村,總人口108.27萬人。濮陽縣是中原油田開發建設腹地,原油產量占中原油田總產量的70%以上,天然氣產量占95%以上。
人文地理
歷史文化淵源流長。濮陽縣是一個擁有5000年古老文明的歷史文化名城,《禮記》中就有“桑間濮上”的記載,上古五帝中的顓頊,舜帝及其部族在這裡繁衍生息,素有“顓頊遺都”、“帝舜故里”之稱,中華張姓也源於此地。戰國時期因城址在位於濮水之陽,始稱濮陽。隋朝後先後稱澶州、開州,民國時復稱濮陽。
濮陽縣自然景觀宜人,名勝古蹟繁多,有象徵濮陽縣歷史地位的中心閣(四牌樓);古代重型建築傑作——濮陽八都坊;宋真宗“澶淵之盟”迴鑾碑;有高陽城(顓頊城)、戚城、鹼城、鹿城、德勝城、帝舜故里等古城址;瑕丘、仲子墓、團罡等文化遺址。有華北野戰軍司令部遺址等。特別是1987年在濮陽縣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發掘的“蚌砌龍”,把中國龍的圖騰向前推進了千餘年,被譽為“中華第一龍”。濮陽縣也因而被譽為“龍鄉”。
濮陽縣居中原要衝,扼河朔重塞,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和著名的古戰場之一,商滅夏的“昆吾之戰”、春秋晉楚的“城濮之戰”、晉鄭的“鐵丘之戰”、秦末的“項羽章邯之戰”、五代晉梁的“德勝之戰”、漢末曹操呂布的“濮陽之戰”、宋遼的“澶淵之戰”,均在濮陽境內。在近代史上這裡又是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朱德、陳毅等一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運籌帷幄,指揮戰鬥,陳毅將軍留下了“我行未已過濮陽,駐馬憑弔古戰場,能擲孤注寇萊好,退避三舍晉文強”的光輝詩篇。
經專家學者反覆論證,張氏源於濮陽縣,始祖揮公墓地在縣城東南千畝森林公園,每年清明時節,馬來西亞、泰國、台灣、香港、福建、廣東等大批張姓後裔到縣城東南的揮公墓祠尋根祭祖。2005年張氏總會第二次國際大會在濮陽縣召開。作為帝舜故里的濮陽縣將在2006年承辦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第二十屆國際大會。屆時,古老的濮陽縣將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海內外舜裔宗親的到來。
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濮陽縣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達4億噸,天然氣儲量330億立方米,境內鑽井星羅棋布,油流滾滾,中原油田70%的原油和90%的天然氣產於這裡。濮陽縣地處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為13.4℃,1月均溫2.2℃,7月均溫27.5℃,年均降水量626毫米,無霜期205天,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利發達,盛產小麥、大豆、水稻、玉米、花生等。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優質麥生產基地縣、秸桿養羊示範縣,瘦型豬生產基地縣和對外開放重點縣和河南糧棉油主產區,實為農業開發理想之地。
濮陽縣位於中原,交通便利,境內106國道、阿深高速縱貫南北,湯濮鐵路西連京廣、東接京九、濮東黃河大橋將黃河南北路網連為一體。濮陽縣是豫魯冀三省交界處商品集散地。近年來,濮陽縣狠抓商業街開發和市場建設,大商貿、大市場、大流通格局已初步形成。濮陽縣是河南對外開放重點縣和城市建設重點縣,招商引資政策優惠,城市基礎設施健全,全縣電力充足,油氣豐富,通訊便捷,為有識之士投資辦廠、經商貿易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濮陽縣堅持“工業興縣”最佳化環境,內引外聯,積極構築企業發展平台,建成了縣東、縣南及城郊三個各具特色的工業區。民營企業發展迅速,玻璃製品、塑膠編織、石油化工、再生紙、耐火材料、紡織、農畜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生機盎然。
千年龍場面滄桑巨變,與時俱進再創偉業,濮陽縣是一塊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熱土,有往日的輝煌,有今日的拼搏,更會有明日的燦爛。百萬濮陽人民正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團結、務實的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為裝扮這一美麗富饒的家園而奮勇拼搏,開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