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都坊

八都坊

八都坊,又叫“澶淵名閥坊”,座落於濮陽縣城內北大街跨路而立。坊為青石結構,由石條、石板、石塊、石柱疊砌嵌合,渾然一體堅固耐震。坊高四丈,寬四丈二尺,四柱三六,氣勢挺拔,雄偉壯闊,實為濮陽一大觀。

基本信息

簡介

八都坊八都坊

八都坊由坊座、坊身、坊頂三部分組成。坊座四個,由上下兩層巨石作基。坊身有四大方形石柱,立於坊基之上,四柱下部均有抱鼓相夾,抱鼓中部和頂部雕有石獅,威武雄壯。坊身上部分左、中、右三個層次,左右結構相同,形式對稱。中部三架橫樑,相嵌兩塊石板,層次分明,明暗相間。坊頂凌空,有座威嚴莊重廡殿,殿頂有前後坡和假瓦壟;殿脊兩端,雕有石吻、石獸;殿脊正中,雕有石獅,背馱葫蘆、寶瓶,張嘴昂首,挺胸遠望,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整個坊身,組合嚴緊,端莊大方,對稱美觀,充分顯示出我國明代匠人運用力學原理進行重型建築的高超技藝,閃耀著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才智。
八都坊為明朝萬曆年間所建,是明代濮陽籍都御史紀著、候英,大理寺卿李珏、史褒善、王廷,尚書趙廷瑞、董漢儒,巡撫吉澄同立。坊頂鐫刻“八都坊”三個大字,筆鋒雄健,雋永端莊,系當時書法家韋大秦所書。據說,當時坊之南北還立有兩個下馬坊,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皇帝到此,也要“龍行三步”,足見八大名閥在朝中的聲望。

故事

關於“八都坊”的命名,還有一段故事。建坊之初,八大名閥誰也未能給坊起個合適的名字,有人推薦韋大秦,但他為人耿直,不攀權貴,屢邀不就,故坊建立後,很久未有題名。有一天,韋大秦上街向一老漢買柴,因錢不夠,要以字作柴價,於是寫了“八都坊”三個大字,要老漢去賣。老漢問他能值多少錢,韋說可以漫天要價,越多越好,並說如賣不出去,我可照付柴價。
老漢將信將疑,拿著三個大字到街上去賣,索銀百兩。此事轟動全城,有好事者告董漢儒,漢儒急邀老漢至府,問明情況後,又請其他名閥來府商議。眾見“八都坊”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皆大歡喜,付足老漢銀兩後,遂請名匠精刻於坊頂豎碑之上,即為“八都坊”。
“八都坊”是濮陽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結構嚴緊,雕刻精美,造型技藝高超。可惜,此坊已毀於“文革”,現僅存斷石殘基,橫倒路旁。今由濮陽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再現八都坊雄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