澮河[淮河支流懷洪新河的支流]

澮河[淮河支流懷洪新河的支流]
澮河[淮河支流懷洪新河的支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澮河,古名渙水河,又名澮水,原是淮河一條重要支流,曾是漴潼河水系的一部分,現為懷洪新河最大的支流。

澮河發源於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為跨省河流,全長約320km,流經河南夏邑縣、永城市、安徽省濉溪縣、宿州市、固鎮縣、五河縣等市縣,在固鎮縣九灣入五河縣香澗湖與澥河匯流通過懷洪新河流入洪澤湖。

澮河在河南境內長58公里,安徽境內205公里;流域面積8173平方公里(四陳莊以上),其中豫境1263平方公里,皖境6910平方公里。因其主要支流為包河,故有時也稱“包澮河”。

基本信息

水文

澮河[淮河支流懷洪新河的支流] 澮河[淮河支流懷洪新河的支流]

澮河流域位於豫東沱河流域與渦河流域之間,屬於漴潼河水系,發源夏邑馬頭集以東蔡油場,東行經永城市境南,於李口集入安徽渦陽縣境,在省境全長57公里,流域面積2040平方公里,主要由包河和東沙河兩支流構成,源頭在商丘縣北郊黃河故道南側。包河由永城市入安徽,到臨渙集匯入澮河本乾,包河省境流域面積754平方公里。東沙河流域面積394平方公里。澮河流域全部在商丘地區,跨商丘、虞城、夏邑、永城4縣和商丘市,總耕地200多萬畝,該流域為黃泛沖積平原,流域狹長,中上游主要由二大支流控制,流域平均寬度,東沙河為4.2公里,包河54公里,都是狹長形。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首尾平緩,中上段稍陡,地面比降,上游1/4000~1/5000,下游則1/7000~1/8000。流域微地形變化很大,上游多由沖刷遺留下來的小潭坑,表土以沙土及沙壤土居多,中下游主要是兩合土及淤土,地下水埋藏很淺。流域乾支流,因黃泛淤墊,大部分屬於坡河性質,斷面淺小,排水困難,大水時漫坡下泄,一片汪洋,但在省界附近,斷面突然變深,平槽泄水能力較大,兩岸無堤,為地下河槽,這種特點對流域河道整治頗為有利。
澮河流域降水量小、變率大,河川徑流量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極其不均。黃口集水文站年平均流量僅4.19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1.44億立米,最大年徑流量為(1963年)6.774億立米,最小年徑流量為(1966年)0.211億立米,年際變化劇烈。一般年份(保證率50%)的年徑流總量僅為0.827億立米,地表水可資利用的數量很小,同時徑流年內分配相當懸殊,汛期(6~9月)的徑流總量比枯水期徑流總量大3倍多,所以易旱、易澇、易鹼是該區的重要問題。旱災是全流域普遍現象,但存在中上游乾支流河道淺小缺乏前上排水系統,溝洫縱橫交錯,斷面上下不一,下游沿河地勢較高,內地多窪地池沼,坡水很難排出,地下水又較高,一遇較大降雨,地面多積水,土壤返鹽快,農作物易減產。

歷史

據史書記載,澮河是隋煬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開鑿的連線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的運渠,有“歲嘈江、淮、胡、浙運米百萬及東南之鄉,百物眾寶不可勝計”的記錄,也是唐、宋、元、明等歷代的傳統水運線路,在經濟、文化、政治上都起過一定的作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澮河曾發生三次較大的水災,且以1965年7月為最。據上游臨渙澮河水文站的觀測資料,當時最大洪峰流量為865立方米/秒,最高洪水位標高為+28.34m,本地區普遍積水1m左右。自1968年新汴河開挖以後,區域內泄洪能力大大增強,澮河再未溢出河床,從而根除了本地區的水患。

澮河,汾河支流,流經翼城縣、曲沃縣,最終匯入汾河。

北汝河沙潁河水系沙河支流

沙潁河水系地處河南省中原腹地,貫穿平頂山、禹州、許昌、長葛、漯河、周口等市,是淮河流域最大支流之一,在河南省境內全長410km,流域面積為34470k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