漴潼河在今安徽省五河縣境內,因五河縣有淮、澮、漴、潼、沱五河流經,故叫五河縣。而漴、潼河是其中的二條。漴潼河,系1952年在治淮工程中內外水分流時沿漴河、潼河故道新開的主要河道。由北店子澮、沱兩河匯流處起點,至江蘇省泗洪縣峰山窯河止,共長20公里。河底寬128米,設計流量1200立方米/秒。承接澮河、沱河諸水下經窯河分別由雙溝和下草灣切嶺流入洪澤湖。
簡介
漴潼河的路線,自五河縣的西壩口至北渡口,北渡口至揚庵子利用河老道;由楊庵子起,開新河直趨潼河口侯咀子;侯咀子以下新河路線穿過峰山崗地,循朱門溝切嶺直通窯河,長23.79公里,其中峰山切嶺段2.27公里,最大切深23.0米。
漴潼河形成新的水系直接注入洪澤湖後,內水系統包括濉河以南、渦河以東、淮河以北、洪澤湖以西廣大豫東、皖北平原諸支流來水,總流域面積15450平方公里,其中唐河及北沱河2160平方公里;沱河大安集以上4500平方公里,馬拉溝320平方公里;沱湖大安集以下210平方公里;澮河5450平方公里;北淝河2150平方公里;天井湖及石樑河660平方公里。
漴潼河以澮河為主源,澮河發源於河南省商丘縣東關莊集,東南向流,豫境稱東沙河,流經周集、八里廟、馬頭集、大王集、新橋集,至張瓦房進入安徽省濉溪縣境;經臨渙集右納包河,又流經韓村集、童亭集、孫疃集、南坪集,至胡圩子進入宿縣境內;過蘄縣至前喬樓東,進入固鎮縣境;經胡溝、固鎮,至九灣右納澥河,至張家湖口,進入五河縣境;河面擴寬稱香澗湖,到龍潭湖北側折東流,湖面收束成河,至西壩口進入潼河(西壩口至北渡口河段,也稱新澮河)。澮河全長320公里,其中皖境205公里;流域面積8173平方公里(四陳莊以上),其中皖境6910平方公里。攔河建有南坪、蘄縣、固鎮三座蓄水節制閘,在臨煥集東有濉阜鐵路橋跨河,固鎮南有津浦鐵路橋跨河。澮河中下游在九灣以上河床較寬,河槽較深,平地面排澇能力臨煥集為500立方米每秒,固鎮為550立方米每秒,九灣為850立方米每秒,相應水位為28.0米、18.5米和17.0米。九灣以下河面放寬形成香澗湖,出口幾經疏浚並改經?潼河入洪澤湖後,鍾陽集至北店子(即北渡口)15公里河段的規模,已與漴潼河現有河道相適應,漴潼河的泄洪能力為1000立方米每秒。
發展過程
在淮河蚌埠以下的安徽省五河縣境內,歷史上曾有澮河、潼河、沱河、漴河與淮河在這裡相會,形成五河匯流的壯麗景觀。五河縣因此而得名。《宋史·地理志》釋五河縣名:“有澮潼沱漴淮五河 ,故名。”
澮潼沱漴幾經變遷,形成今日之漴潼河水系。如今該水系包括澮河、 沱河、石樑河、澥河、北沱河、唐河等7條支流,原都在五河附近入淮河幹流。50年代初,舉辦五河內外水分流工程,通過峰山及下草灣切嶺,直接排水入洪澤湖溧河窪。
漴河又名洸河,源於五河縣治南1.5公里 ,故道原與張家溝連線,經南山北過南湖入淮,全長約15公里。清乾隆年間,淮黃交漲,南山沖圯,河已淤平,水無所泄,漴河無跡迄今200餘年。沱河 ,即古交水,發源於河南虬龍溝,經安徽宿州柴蘆湖,東注靈璧,入五河沱湖,全長270公里。
漴潼河流域面積原為1.6萬平方公里,1969年開挖新汴河時截走沱河上游部分面積後為1.2萬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前,五水相連,水患頻繁。每當伏汛,淮水暴漲倒灌, 內水排泄受阻,頃刻泛濫,頓成澤國。
新中國成立初期,抗美援朝和治淮是國家的兩件大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治淮掀起了第一次高潮。195年大水後,淮河水利委員會根據中央第二次治淮會議決定的五河以下淮河乾支流分流原則,編制了五河內外水分流規劃。要求自五河起疏浚漴潼河,切開峰山嶺,開闢下草灣引河,利用峰山至下草灣段的窯河和淮河,建成漴潼新河,將澮、漴、潼、沱等支流的內水,全部改由新河直接排入洪澤湖溧河窪,以縮短洪水路徑,杜絕淮水倒灌,降低內河水位,解除原皖北宿縣地區的洪澇災害。淮河則在浮山以下開闢泊崗引河,裁彎取直。另修建窯河、泊崗、下草灣等3座攔河壩,分隔內外水流,並相應進行浮山至泊崗段淮河切灘,加固大柳巷圈堤,新建小柳巷圈堤,使淮河洪水得以從泊崗引河安全排泄。內外水分流顯著地改善了內水排泄條件,極大地減輕了洪澇災害。
漴潼河疏浚是新中國成立後在皖北平原上新開挖的第一條底寬百米以上的人工河道。下草灣引河最大挖深27米,長4.6公里,僅及下草灣至老子山淮河河長的1/15,大大縮短了洪水路徑, 加快了匯流速度。工程自1951年10月開工至1954年汛前全部完成。這項工程,規劃科學,設計合理,施工期短,質量好。尤其是峰山切嶺護坡工程,經幾十年運行,基本完好無損,對解除漴潼河水系內澇災害和杜絕淮水倒灌 、頂托,效果十分顯著,開創了治淮中內外水分流工程和裁彎取直工程的先例,並為流域內後來的大面積除澇、降漬、發展灌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漴潼河防洪除澇標準已明顯偏低,尤其是排澇能力只有480立方米每秒,僅及3年一遇流量的30%,致使漴潼河下游洪澇災害依然十分頻繁。因此,結合淮河幹流整治及分洪需要,擴大漴潼河水系的排水出路,減小下游湖窪地區的水災,促進該地區的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安定團結,建設懷洪新河尤為迫切和重要。懷洪新河是淮河中游開闢的一條與茨淮新河接力分泄淮河洪水的綜合利用河道。上起安徽懷遠縣何巷孜,沿符懷新河東行至胡窪,納淝河、漴河後東行,沿漴河窪至九灣匯澮河,經香澗湖和新開香沱引河入沱湖,再沿新開挖沱河入漴潼河,匯新澮河後達北峰山,接窯河、老淮河,分流出雙溝引河及下草灣引河入洪澤湖溧河窪,全長127公里。最大分泄淮河洪水2000立方米每秒,改善流域內1.2萬平方公里的排水出路,具有巨大的防洪除澇、灌溉、航運等 綜合效益。該工程曾於1972年開工,完成了雙溝切嶺和老淮河疏浚等工作,1980年國民經濟調整時停緩建。
1991年大水後,國務院治淮治太會議將懷洪新河續建工程列為18項 治淮重點工程之一,同年11月安徽境內工程開工,1999年完成水上土方工程。工程完成後, 當淮乾發生100年一遇洪水,並遇漴潼河相應內水時 ,將減淹4200平方公里土地,保護固鎮、五河、泗縣等200多萬人及縣城的安全,能使通過此區的52公里京滬鐵路正常運行。據測算, 多年平均效益達3億元。續建懷洪新河,還為流域內各支流的治理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1994年3月包澮河初步治理工程首先在河南永城裴橋閘開工建設,2000年2月通過驗收。工程完成後,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增加防洪保護面積313平方公里,減小淹沒和影響面積391平方公里,改善除澇面積100餘萬畝,增加灌溉面積30萬畝,工程效益明顯。隨著懷洪新河續建工程和包澮河初步治理的完成,漴潼河流域水旱災害頻繁的狀況大大改善,綜合效益將會得到更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