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治淮
淮河介紹
淮河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瀆",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夏朝到北宋時期,淮河從發源地蜿蜒東流,沿岸匯集溮水、汝水、潁水、沙水、淠水、渦水、渙水、汴水、睢水、泗水等支流,經淮陰向東在今響水縣雲梯關入海。那時的淮河,水系完整,河道深闊,尾閭通暢,經濟開發較早。遠在公元前21世紀,就有大禹三至桐柏治淮的傳說。
建設
春秋戰國時的芍陂灌溉工程,陳蔡、邗溝、菏水和鴻溝等人工運河;兩漢時的鴻隙陂,魏晉南北朝時的曹魏兩淮屯田,南朝梁五帝在淮河中遊興築的浮山堰攔淮大壩;隋唐北宋時的通濟渠和汴渠以及蘇北海堤等,這些工程均在我國水利史上占重要地位。南宋後,由於金宋對峙和黃河泛濫奪淮,淮北的水利事業慘遭破壞。元初,設洪澤萬戶府,導白水塘水灌田3.5萬頃,屯田萬餘戶。明清以來,由於黃河奪淮帶來大量的泥沙壅塞河道和坡塘,抬高了入海河床,以致尾閭不暢。
1867年,兩廣總督曾國藩在清江浦設立導淮局,由於疏浚困難,經費無著落,而未動工。1909年南通人張騫設局測量江淮水利,1913年張騫又任北洋政府導淮局督辦。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後,在建設委員會下設立導淮圖案整理委員會,1929年7月1日成立了直屬國民政府的導淮委員會,蔣介石任委員長。國民政府導淮期間,用中英庚子賠款搞了一些勘測、設計和局部性治淮計畫,在蘇北疏浚了幾條淮河支流,建了幾座小船閘,對防洪、排澇、抗旱、航運多少發揮了一些作用。
治淮決策
領導關心
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和關心治淮 。毛澤東主席四次對淮河救災及治理作出批示,並於1951年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召開第一次治淮會議;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多次視察淮河。
1991年淮河大水,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朱鎔基多次親臨現場視察,對淮河救災和治理作出指示,國務院於1991年作出《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
5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淮河治理放在重要位置,兩次作出重大戰略性決策,十次召開治淮會議,即使在"文化大 革命"那樣的非常時期,治淮仍未間斷。
治理方案
1950年8月,政務院召開第一次治淮會議。10月14日,政務院頒布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制定了"蓄泄兼籌" (即上游以蓄為主,中游蓄泄兼施,下游以泄為主)的治淮方針、治淮原則和治淮工程實施計畫,確定成立隸屬於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機構--治淮委員會。由此掀起了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治理淮河的高潮。
1991年9月,針對淮河、太湖發生嚴重洪澇災害所暴露出的問題,國務院及時召開治淮治太會議,並決定成立由副總理為組長、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流域四省參加的國務院治淮領導小組,作出了《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提出要堅持"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近期以泄為主,基本完成以防洪、除澇為主要內容的近期19項治淮骨幹工程建設任務,再次掀起治淮高潮。
方針任務
這兩次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治淮會議指導和推動了治淮建設。另外,國務院8次組織召開了治淮會議。
1957年,國務院在北京召開淮河流域治理工作會議,總結治淮7年來的成績和問題,著重討論了淮河流域規劃,提出了今後治淮的方針任務。要求治淮應從治標轉到治本為主,在第二、第三個五年計畫內,基本上消滅洪、澇、旱災;治淮應從重點轉到全面安排,無論上、中、下游,應以蓄為主,以排為輔,蓄泄兼籌,上、中、下游兼顧,四省共保,四省互利;要貫徹綜合治理、集中治理的方針,要以小型為主,大型為輔,加上必要的、可能的大型工程。另外,還提出了解決淮河流域水利糾紛的處理原則。
1969年10月,根據中央指示,國務院治淮規劃小組在北京召開第一次會議。會議研究了進一步治淮方案,形成《治淮規劃小組第一次會議紀要》。紀要充分肯定了治淮成就,指出了治淮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後治淮一定要在"修好"二字上狠下工夫。在"四五"期間採取:加強山區水土保持;發展小型水利,再修建7-9座大型水庫;完成淮河中游蓄洪工程;擴大下游出路,進一步疏浚平原河道;完成灌區配套;修建水利工程貫徹綜合利用;繼續擴大抽江水工程等7項措施。
規劃報告
1970年10月,國務院召集豫、皖、蘇、魯四省有關負責人研究討論治淮工作,原則同意水電部編制的《治淮規劃報告》。
1971年2月,治淮規劃小組向國務院提出《關於貫徹執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況報告》。報告分四大部分:第一、淮河流域基本情況;第二、治淮工作的基本經驗;第三、十年治淮初步構想和主要措施;第四、附屬檔案:
(1)治淮戰略性骨幹工程說明,
(2)關於治淮工程若干問題的討論情況。提出了在淮河中游開挖茨淮新河、懷洪新河,在下游完成分淮入沂,擴大入江水道;在沂沭河和南四湖水系,進行"東調南下"等戰略骨幹工程。
1981年,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期間,國務院召開了治淮會議,形成了1981年《國務院治淮會議紀要》。提出了淮河治理綱要和10年規劃構想。並指出淮河流域是一個整體,上、中、下游關係密切,必須按流域統一治理,才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益。統一治理包括:統一規劃、統一計畫、統一管理、統一政策。要在統一規劃下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
1985年3月,國務院在合肥召開治淮會議。會議主要審議淮委提出的《淮河流域規劃第一步規劃報告》、《治淮規劃建議》和"七五"期間治淮計畫的安排。與會同志本著顧全大局、團結治水的精神,就規劃和計畫進行了認真的討論,會議商議了"七五"計畫期間興建的一些重要治淮工程項目。
1991年後,國務院又分別於1992、1994、1997年召開了三次治淮會議,檢查治淮進度,協調各方工作,進一步明確治淮目標和任務,解決治理中的問題,使治淮工程建設呈現整體推進、逐步生效的態勢。
1992年5月21日,國務院決定成立由副總理為組長、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流域四省參加的國務院治淮領導小組。12月,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1991年國務院治淮會議確定的淮河治理任務,"八五"期間要初見成效,"九五"期間基本完成;治淮的關鍵問題是團結治水、互諒互商。
1993年是治淮的攻堅年,治淮骨幹工程要全面展開,淮河流域的治理已進入一個新階段。
1994年,國務院第二次治淮治太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檢查了1991年國務院作出的《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的執行情況,總結兩年多來治淮治太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安排部署1994年治淮治太任務,要求"八五"時期治淮工作要初見成效。
1997年國務院在徐州召開第三次治淮治太工作會議。會議進一步落實1991年國務院作出的《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明確2000年基本完成在建重點骨幹工程,2005年基本完成國務院確定的19項治淮工程,使淮河中下游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沂沭泗河東調南下工程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
為科學有序地指導治淮工作,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及淮河水利委員會多次組織編制流域性治淮規劃。
1951年,編制了以防洪為主要內容的《關於治淮方略的初步報告》,這是新中國第一個治淮規劃;1954年淮河發生大洪水後,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和淮河治理的需要,1956年編制了《淮河流域規劃報告(初稿)》,1957年完成了《沂沭泗流域規劃報告(初稿)》,這是兩個以防治水旱災害為主,兼顧航運、水產、水電和水土保持的綜合規劃;1964年起開始重新研究編制淮河流域治理規劃,確定了沂沭泗河水系治理的總體布局和新汴河等排水骨幹工程;1971年提出的《關於貫徹執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況報告》即"71年淮河規劃",提出要修建一批"蓄山水"、"給出路"、"引外水"的戰略性骨幹工程。 八十年代初起,又組織開展第五次淮河流域規劃工作,完成了《淮河流域綜合規劃綱要(1991年修訂)》,該規劃成為1991年後大規模治淮的依據。主要內容如下:
在山丘區開展水土保持,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萬平方公里。 對34座大型水庫中的19座進行除險加固;復建因"75·8"洪水垮壩的板橋、石漫灘水庫;興建出山店(或紅石潭)、白蓮崖、燕山等水庫,增加攔蓄洪水的能力。
堤防加固
擴大淮河上中遊行洪通道,加固淮北大堤等堤防,使王家壩、正陽關、蚌埠和浮山水位為29.3、26.5、22.6和18.5m時,泄洪量達到7000、9000、10000和13000立方米/秒;修建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對大洪水攔洪削峰,處理設計標準下20多億立方米的超額洪水;開挖懷洪新河,使與已建成的茨淮新河銜接,分泄淮河洪水2000 立方米/秒,同時接納豫東、皖北地區來水。
加固洪澤湖大堤,保證蓄洪;鞏固入江水道,續建分淮入沭,使淮河下游入江入海達到13000(相機可達16000)立方米/秒的能力。 建設入海水道工程,近期增加淮河入海能力2270 立方米/秒,遠景達到7000 立方米/秒。 建設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工程,實施分沂入沭及其調尾工程,完善大官莊樞紐,擴大新沭河,修建劉家道口閘,使沂沭河洪水大部東調入海;擴大韓莊運河、中運河,加固駱馬湖堤防,擴大新沂河,接納南四湖、邳蒼地區和沂沭河部分洪水入海;治理南四湖,加高加固湖西堤,修建湖東堤。
治理淮北洪汝、沙潁、汾泉、黑茨、渦、包澮、奎濉諸河;治理淮南白露、史灌、淠、池諸河;治理湖窪和支流。 實施行蓄洪區安全建設,修建莊台、避洪樓、撤退道路、通信報警系統;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行多種經營,減輕負擔,加強計畫生育,鼓勵人口遷出。
同時,加強防汛指揮體系建設,建立流域協調製度,建設水情監測預報、通信預警、洪水調度等非工程防洪系統。
實現以上規劃,近期淮河上游可防禦10年一遇,中游可防禦100年一遇,下游可防禦略超過100年一遇的洪水;沂沭泗水系中、下游可防禦50年一遇的洪水;主要支流可防禦10~20年一遇洪水,排澇標準可達到3~5年一遇。
大事記
安徽5年擬再投160億治理淮河
2010年06月-28日從安徽省水利廳獲悉,14項治淮骨幹工程基本建成後,該省擬在今後5年投入160億元用於新一輪淮河治理工程 ,主要內容為行蓄洪區調整和居民遷建、重點平原窪地治理、一般堤防加固及河道治理等。據悉,投資16.22億元的重點平原窪地治理外資項目、投資2.49億元的入江水道高郵湖大堤加固項目有望作為新一輪治淮建設的首批開工項目。
新一輪淮河治理全面啟動
2011年06月-18日從安徽省水利廳了解到,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初步設計16日獲得水利部批覆,將在今年汛後開工。這標誌著我省新一輪淮河治理全面啟動。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是國家加快淮河治理的重大項目之一,總投資31.2億元,工程主要任務是系統整治河道、加固堤防、改造病險建築物,使入江水道行洪能力全面達到1.2萬立方米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