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規劃


治理成就 淮河流域開發較早,歷史上修過許多水利工程。20世紀30年代曾制定《導淮工程計畫》,但實施的工程極少。1950年起,遵照中國政府提出的治淮方針,制定規劃,組織施工,在減輕洪災上取得明顯效果。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進行過兩次較為全面的規劃,按照歷次規劃,先後建成的工程有:①佛子嶺、梅山、南灣、岸堤等34座大型水庫和5200多座中小型水庫。②洪澤湖、濛窪、城西湖等有控制的蓄洪工程,總庫容達280多億m3。③普遍整修加固了堤防,並擴大了入江水道,開挖了新沂河、新沭河、蘇北灌溉總渠等入海河道。現在淮河中游淮北大堤接近防禦1954年洪水的標準(約40年一遇),淮河下游略高,沂沭泗幹流和淮河主要支流堤防則約防10~20年一遇洪水標準。④疏浚了平原排水河道,開挖了新汴、東魚等新的排水骨幹河道,使近1億畝易澇耕地有70%達到了初步治理。⑤利用各類水源發展灌溉。除充分利用本流域水源外,還開發利用了部分黃河、長江水源。灌溉面積從1949年的1200萬畝發展到 80年代的11000多萬畝;鹽鹼地已治理70%以上。⑥京杭運河長江到徐州段已達二級航道標準,目前年運輸量約2000萬t以上;淮河中下游航道狀況也有改善。⑦水能資源已開發28萬kW,占可能開發量的42%。淮河流域多災面貌已經改觀。
存在問題 ①流域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仍不高,大洪大旱的潛在威脅仍很大;②水資源的綜合效益未能充分發揮;③水體污染日益嚴重,城鎮附近河段污染尤甚;④在過去治理中還遺留有水庫安全問題和灌排系統的配套問題等。
規劃 80年代修訂規劃的主要任務是總結50年代後期以來治理和規劃的經驗,擬定治理方案和實施步驟。在規划進行過程中,中國政府曾兩次召開治淮會議,協調各地的治理要求,研究主要工程措施,並提出規劃任務。規劃分兩步進行:第一步以利用和發揮已有工程的作用為目的;第二步全面修訂規劃。規劃中,仍貫徹蓄泄兼籌和團結治水的指導思想。初步擬定的主要措施為:①加固已建水庫,新建淮河幹流和沙潁河山區水庫,進一步攔蓄山區洪水,增加可利用的水源。②更有效地安排中游蓄泄措施。為此,要清除行洪障礙,擴大河道窄段,並做好沿淮圩區安全建設,合理使用沿淮窪地,以擴大中小洪水排泄能力,減少沿淮洪災;同時要修建臨淮崗樞紐,控制大洪水,提高重點保護區的防洪標準。③擴大淮河下游入海出路。④繼續進行沂沭泗地區洪水的東調南下工程,即擴大沂沭河洪水經新沭河分流入海和擴大南四湖洪水經運河南下穿過駱馬湖經新沂河入海的出路。⑤開挖與茨淮新河配套的懷洪新河,分流淮河中游洪澇水,減輕幹流負擔。⑥擴大洪汝、沙潁、奎濉等河,擴大梁濟運河等平原排水骨幹河道,逐步完善平原排澇系統。⑦加強灌區配套,提高灌溉效果。⑧處理好引黃灌溉和引黃放淤帶來的泥沙,防止淤積下遊河道,擴大引黃效益;逐步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調水(見南水北調工程規劃);進行安徽省的引江濟淮工程。⑨結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使京杭運河二級航道由徐州向北延伸到濟寧;改善淮河幹流、沙潁河、通榆河等航道條件。⑩治理污染源,控制新污染源的發展,保持合乎需要的水質標準。
規劃實施後可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但達到這一步以後,與中國發達地區現在的水利條件相比仍有相當差距。從更長遠看,研究和治理的重點將是:①進一步完善防洪體系,使在一般洪水時不致干擾正常生產秩序,在特大洪水時不發生嚴重災害。②進一步研究未來更科學、合理的農業用水需求,緩和流域內水資源不足的嚴重局面。③研究因鄉鎮企業發展帶來的供水和污水處理上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