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光緒《潮陽縣誌》所載文廟概況沿革云:在縣華亭橋南稍折而東,臨於清渠之上,南向,內建聖殿,殿下由堂而檐接以露台,台下為廣庭,庭分兩階,東西廡宅,其傍中立戟門,門匾曰“大成”。門凡三,出門過道橫焉。左右有兩門相向,東曰“騰蛟”,西曰“起鳳”,舊書“賢關聖域”,明萬曆間(1573~1620年)始更今額。自過道而南為泮池,中架泮橋石為之,直通中道,其旁砌拱橋,分東西兩路,與中道並列為三,外有欞星門凡三門,門柱直上,其端貫以雲氣。又外為過道,仍東西兩門對峙,分書“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四大字,達東西學門“興賢”、“育材”兩坊內匾各題。“海濱鄒魯”四字,舊為解元會魁坊遺址。極南為照牆,有石匾刻“鍾靈毓秀”,環牆四周俱用丹艘。
潮陽縣城,古有孔廟。自新朝毀壞,數年間,又重建孔廟二處,一在東山之麓,與天后廟比焉,號稱“孔子老爺”。一在東山腳下,雖未修葺完善,然殿宇輝煌,聖像尊嚴,皎然可見。
地理位置
潮陽文廟興衰史
宋紹定三年(1230年),知潮州軍州事孫叔謹始卜築斯地,後又有知軍州事陳圭修之,於是規制浸備。景炎(1276—1278)年毀於兵。元縣尹崔思誠始新王宮前代孔子封號俱稱王,故曰王宮,作大成殿,設聖像及配哲以下。監縣契立篪始作戟門兩廡王制門在交戟之內,故曰戟門。明洪武初(元年為1368年)詔天下郡國增修儒學如制。二十三年(1391年),知縣趙仔重建文宣廟。宣德二年(1427年),主簿李顱、教諭嚴節、縣丞梁衡倡,邑紳黃參、耆民蕭子肅等重修殿廡門庭,庭上作露台,繚以石闌。天順六年(1462年),參政劉煒、副使陳濂、知縣陳王字旁宣砌泮池,作石橋計3間,各翼以闌乾,易欞星門以石。成化十一年(1475年),僉事陳昭重建大成殿及增修配哲像。十五年(1479年),提學僉事趙寶重建兩廡。十八年(1482年),知縣張堅重建戟門。二十三(1487年)年,僉事陳英重修大成殿,知縣王鑾作泮池左右拱橋易石闌。正德十二年(1517年),知縣宋元翰重修殿廡。嘉靖初詔更大成殿曰“先師廟”,撤塑像,去前代王號,更立先師牌位。二十六年,知縣劉景韶重作先師牌位,丹漆金書。四十一年,教諭劉紱增補兩廡從祀牌位。隆慶(1567—1572年)中,知縣黃一龍大修廟學,越三年始成。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知縣改建儒學門。康熙三年(1664年),知縣王渫重修聖殿兩廡。十八年,知縣徐而泰修葺。二十五年,知縣臧憲祖復修。道光七年(1827年),縉紳鄭世蘭等請修之。鹹豐十一年(1861年),舉人余用賓再請修。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時邑紳姚慶洽、鄭錦城、鄭耀坤、何瑤華、鄭士丹、趙鵬程、鄭錫三、姚鼎科、鄭蘭棻、鄭垣。諸生王大勛、史掌文、鄭錦江、許為材、鄭玉田董其役。後潮陽文廟經戰爭、文革損毀殆盡。
國內首座私人投資孔廟
如今重建之潮陽孔廟,為民辦學校潮陽實驗學校創辦者鄭立平投資建造,位於廣東潮陽東山之麓小北岩,占地12畝,建築面積近1.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4000多萬元,其建築風格充分借鑑山東曲阜孔廟。
潮陽孔廟大成殿(主殿)內,裏金身孔子像端坐於龍椅上,高達3.3米,其兩側及兩旁豎有孟子、莊子等16位古代賢人石像,牆壁上是孔子72位有名學生的影雕。主殿兩旁是文昌閣和魁星閣。
潮陽孔廟大成門對面是一面金聲玉振牌坊,上雕一條長十多米的麒麟。進大成門後是杏壇,杏壇兩邊設歷朝13位皇帝祭孔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