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
文光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坐北向南,石斗拱承抬檐廊樓閣式,石磚築造。塔高42.42米,空心,八面七層。塔身各層平座因石造之故,挑出短淺。塔內各層有螺鏇形石級相連;底層塔門向南第2至第6層,每層都有4門通塔廓,門外有石欄。塔腔為壁內折上式,內設螺形石階一百二十六級石階上塔頂,登級可至塔廳。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時任潮陽知縣唐文藻全面修繕。且在塔門頂有石匾大書“文光塔”,左刻“嘉慶乙亥孟冬”,右刻“豫章唐文藻立”。塔門兩邊刻有唐文藻的題聯:“千秋文筆振金石,百丈光芒貫鬥牛”。1981年,棉城學宮一對石獅移置塔門兩側。
歷史沿革
該塔始建於1131年(宋紹興元年),後崩塌;1266年(宋鹹淳二年),道人趙汝篪主持重建時,置千佛於塔內,稱千佛塔,後廢。1635年(明崇幀八年),知縣漆嘉祉主持復建,據清乾隆《潮州府志·古蹟》載:“明崇禎八年知縣漆嘉祉重建……發其基,中有銀版盈尺,刻紹興元年辛亥三月朔十五日壬子眾緣建造……藏邑人郡丞吳士訓家廟內,時發異光”,上下鹹以為人文昌盛之兆,邑人吳仕訓將塔更名為文光塔,並且立有精美刻字石碑。此後塔屢經修繕,明至清幾經修建,其中以公元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知縣唐文藻主修工程最為全面。1956年、1981年、1996年潮陽縣及2009年潮陽區文化主管部門三度進行維修,保持原來明代復建的磚石結構和狀貌。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
潮陽文光塔原名千佛塔。據說,當初建塔的錢物都已準備好了,便派人去聘請承建灶浦龜山塔的師傅。誰知老師傅自以為功夫只此一家,漫天要價。此事便擱了下來。不久,老師傅的大徒弟隻身來到潮陽,自願低價承建工程,並呈交了設計圖紙。於是,主事者拍板,讓這位年青人承建。動工後,塔一層一層地建造起來了。它似擎天玉柱,十分壯觀。眾人看了,莫不喝彩。眼看要建最後一層,大功將要告成了。誰知道這時候問題出現了,塔身逐步向河邊傾斜。儘管大徒弟對河邊地基不牢早有防範,並築有石堤支撐。但這時候石堤經不住塔身重力,裂開了。大徒弟這時候也沒回天之力了,工程只得停了下來。大徒弟這時候心急如焚,硬著頭皮向師父討教。師父不肯施教,反倒討了一個沒趣。徒弟這時候想起了心地善良的師娘,於是前去向師娘討教,想讓師娘在枕邊吹吹風。師娘見大徒弟有急,也就答應了。大年夜,師父回家過年,師娘置酒,夫妻倆吃起團年飯。師娘故意挑起話頭,師父一聽,破口大罵:“逆徒自以為是,以為功夫到家。現在我倒要看他怎樣收場。”師娘說:“也難怪,聽說那裡的土質一邊硬一邊軟,就是你,也恐怕沒有方法。”
師父一聽,十分惱火,說:“有何難哉,將另一邊的土質變軟就是。”師娘一聽,急切地問:“怎么個變法?”師父一看這陣勢,頓生疑竇,再也不肯說了。徒弟不能得到解救方法,憂心忡忡,整日寢食不安。這天,他妻子從外面挑水回家,水質渾濁,忙問其故,他妻子說是井裡牆壁的磚條崩塌,井邊泥土壓下來,把水搞渾了。這時,大徒弟恍然大悟。第二天,即宣布工程繼續進行,一方面加緊護堤,另一方面在硬土質的一邊開鑿了四口深井。由於兩邊的土質軟硬平衡了,塔逐漸坐正了。師父得知情況,不得不讚嘆大徒弟聰穎過人。這塔據說在元朝時曾遭雷轟,明太祖時曾維修過。眾人重新擬名時認為:寶塔如彩筆,碧空似錦箋,龜頭海是硯,朝天寫文章,代代人才出,光輝照潮陽。因而改名為“文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