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賢情結

禮賢情結

當代潮人的祭祀活動有了重大變化,有些地方將民眾祀祖活動引向追念先人創業功德;將游神賽會引向健康的遊藝比賽;將宗教信仰引向發揚善心愛心,多行公益善舉,為社會作貢獻;將祭拜先賢英傑引向愛國興邦的學習和學術探討。這些都是良好的新風尚。

出處

海門文天祥雕像 海門文天祥雕像

潮汕人歷來海納百川,尊崇聖賢。對於歷史上的傑出先賢,或是為官清廉的名宦,或是對本地曾作出貢獻的有功人士,“嘗考祀傳功德逮於民者,則祀之。”(清乾隆《潮州府志》)

先賢名人

孔子

孔子知名度最高,影響範圍最廣。舊時潮汕各縣都建有孔廟,清代各地都有府縣官員主持孔子聖誕的祭禮,禮樂具備,檔次很高。

韓愈

韓愈也是一位在潮汕地區影響較大的儒學政治家、思想家。公元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他治潮近8個月,驅除鱷魚、釋放奴婢、興辦學校,做了很多對人民有利的事情。人們十分懷念他,便把筆架山稱為韓山,把惡溪稱為韓江,並在筆架山建立韓文公祠,塑其神像,供人祀拜。舊時潮汕各縣大多建有韓祠,祭祀的便是韓愈。潮州現今很多地方還以韓愈名字來命名,如景韓書院、韓山師院、韓堤、慕韓里、韓祠路、昌黎路、昌黎國小等,足見韓愈在潮汕影響力之大、之深。

其他先賢

•除孔子和韓愈外,潮人也敬仰曾為潮汕做出貢獻的其他先賢、名宦,並建祠、廟、坊以紀念、奉祀。如潮州昔有“八賢祠”,祭祀的是唐宋時期潮州的八位鄉賢:趙德、許申、張夔、劉允、林巽、王大寶、盧侗、吳復古。

•潮安的“鸛巢古廟”供奉的是宋代曾任潮州通判的陳堯佐。他治潮期間曾驅殺鱷魚,首建韓文公祠,做過很多有益於潮州人民的事情,並首贊潮汕為“海濱鄒魯”,故深受潮人懷念。

•南澳深澳曾建有“三保公廟”,紀念的是明代航海家鄭和。

•潮汕沿海一帶建有周王公廟,祭祀的是兩廣總督周有慶和廣東巡撫王來任。清初朝廷實行海禁政策,令沿海居民內遷50里,造成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難以生存。後來周、王二人挺身而出,冒死上奏,獲準回遷。人民感恩戴德,便立廟奉祀。

•潮州韓江邊的安濟聖王廟,供奉的是曾在嚴重饑荒年開倉放糧的三國時期蜀漢永昌太守王侃。

宦祠祀奉

古代潮州府還有名宦祠,祀的是唐以來歷代治潮政績顯著的外籍州官,共34人,包括宋代安置潮州的原宰相趙鼎和吳潛。府以下的各縣也都建有名宦祠、鄉賢祠,祭祀的是一些有功有德於民的縣令或鄉賢。各縣祠祀之著名者,如澄海名宦祠之祀清初知縣王岱;饒平名宦祠之祀第一任知縣楊昱;普寧名宦祠之祀清雍正知縣藍鼎元;海陽鄉賢祠之祀明代狀元林大欽等。

潮人還祀奉為國為民而壯烈犧牲的英雄神,主要有關聖帝君、雙忠聖王、岳元帥、文大元帥、陸丞相、陳元帥、許夫人、開漳聖王、飛龍人主等,他們都是歷史有其人的人格神。

關聖帝君,即婦孺皆知的三國時期蜀將關羽。關羽身上所體現的“忠”、“義”、“勇”、“剛”、“烈”特有文化品質,恰好適用於封建王朝加強政治思想文化統治的需要,於是便被選為“武聖”,並不斷加封,由侯而公、而王,直至關聖大帝,不斷升級。民間百姓受傳統儒學思想影響,崇奉忠勇信義的教條,也把關羽視為忠義的化身,當作信仰祀拜的偶像。潮汕較有名的關帝廟是汕頭市昇平路的關帝廟、揭陽榕城天福路的北關帝廟、澄海蓮陽關帝廟、饒平黃岡關帝廟等。上述關帝廟全年香火旺盛,尤以五月十三日“關爺生”為最。饒平縣柘林鎮新街社十八姓居民還因崇拜關羽重信義而在清康熙初年議定棄原姓改姓關,建忠義廟共祀,建聚華堂大宗祠,並排輩序,以表親密無間,共生死共命運。

潮汕各地都建有雙忠祠,尤其以潮陽建立為早、為多。雙忠祠供奉的是唐代的張巡和許遠。因他們死守睢陽雙雙盡忠殉國,朝廷賜建廟於睢陽城,世稱“雙忠”。宋熙寧年間,潮州府軍校鍾英(潮陽人)入朝進貢,路過睢陽雙忠廟,出於敬仰,將十二神像及一把銅輥帶回,依神意供奉於潮陽東山東嶽廟。後事聞於朝,特建“威靈廟”專祀張、許二公,合稱為雙忠聖王。

開漳聖王陳元光是潮汕和閩南共同祀奉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生於唐代,隨父在當地(漳州溪口一帶)招募58姓北方移民,平定閩南叛亂後治理地方十多年,使這一帶社會安定,文化漸開,並首任刺史,故稱為“開漳聖王”。饒平一帶現存的“威惠廟”、“將軍廟”、“聖王祠”及南澳的“聖王廟”等祀的便為開漳聖王陳元光。

文大元帥和陸丞相即是文天祥和陸秀夫。南宋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從江西起兵勤王,轉戰至潮陽東山、海門等地,追隨幼帝。同年年底在海豐的五坡嶺不幸被俘,最終就義於大都(北京)。文天祥在海門時,曾登上海濱的蓮花峰,遙望帝舟,在峰下一塊石頭上仗劍刻下“終南”二字,表明他南隨國君而死戰的決心。今“終南”石碑仍存。潮人感其忠義,在海門建立“忠賢祠”以紀念。立有文天祥大型石雕像,形象威武、莊嚴。潮陽東山也建有大忠祠祀文天祥。谷饒等鄉鎮還有多處文天祥部將陣亡者墳墓,民間統稱為元帥墳,並於每十年舉行大祭。此外,潮陽還有多處紀念文天祥的勝跡。因文天祥在五坡嶺被俘時剛好是宋軍造飯的時候,故明人在五坡嶺建“方飯亭”以示紀念,亭至今仍存。

至於陸秀夫,他前曾尊帝命扶母攜妻兒定居潮州辟望港(今澄海陸厝圍),後又輔助幼帝過潮州,最後背負幼帝投海而死,顯示了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受到人們的尊崇。他雖然沒有死在潮汕,但南澳卻有其母墓及衣冠墓,今人更擴建為規模宏大的“宋丞相秀夫陵園”。潮州韓山韓文公祠左邊,明代曾建陸公祠祀陸秀夫。澄海的辟望因陸秀夫曾居於此,改名為陸厝圍,還建秀夫亭以示紀念。此外,澄海還有跌馬橋、“探驪”石刻等紀念陸秀夫的勝跡。

文天祥與陸秀夫共被供祀的,明代在今潮州市區建有十相留聲坊,在鳳凰洲建有十相祠,清代在韓文公祠左建有三仁祠,祀的就是陸秀夫與文天祥等人。

社會風尚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當代潮人的祭祀活動發生了重大變化。有些地方將民眾祀祖活動引向追念先人創業功德;將游神賽會引向健康的遊藝比賽;將宗教信仰引向發揚善心愛心,多行公益善舉,為社會作貢獻;將祭拜先賢英傑引向愛國興邦的學習和學術探討。所有這些變化都是很好的新風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