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孔廟
化州孔廟化州孔廟,又叫文廟、學宮,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孔廟原為化州古州郡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十分壯麗。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並雄於南粵。化州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2年(1209年),州守范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移重修,到清朝乾隆13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5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孔廟前面有開闊的廣場,廟東為青雲路,直上是一座三間的明倫堂,明倫堂之左為學正署,再拾級而上是尊經閣,此閣3間,上下2層,原為教諭講課之堂。樓內藏有國學《十三經》、《廿一史》、《史鑑綱目》等。孔廟東西兩門各有中左右三門。進門“照壁”入目,照壁上有“天下文杷”柏木牌場一座,拾級上為“大城門”,門左側名宦祠,右側為鄉賢祠,下級為丹墀,丹墀左右為東西二廡,外有走廊直通正殿。正殿是大成殿,雕樑畫棟,盤龍飛鳳,十分瑰麗,頂層上閣由玲瓏剔透的木楔子疊承,飛檐翹起,殿蓋琉璃筒瓦,殿上二龍珠的陶瓷浮雕栩栩如生。大殿西有甬道通聯始建於崇禎年間的石龍書院,有長廊環回。自科舉廢止後,祀孔之風漸淡,孔廟漸改為學校,解放後為化州第一中學校址。現在主要建築“大成殿”“尊經閣”尚存。
孔廟文化
孔廟在我國民族文化中有重要地位,是我國漢族等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各民族遵行經倫、重文遵教的重要文化表現。全國各地保存了許多歷朝歷代的孔廟,其中以曲阜的孔廟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它與孔府、孔林並稱“三孔”,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築群之一。光彩重現
隨著首期修繕工程的全部竣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粵現存兩大孔廟之一的化州孔廟光彩重現,並於2005年04月17日正式向遊人重新開放。孔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幼年喪父,家貧,為人好學不倦,學識淵博,中年授徒講學,弟子遍及全國各地。晚年率徒周遊列國,宣揚他的一整套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宣揚“仁、義、禮、智、信”的做人基本準則,並提出一系列治國安民的政治主張。他的思想言論由弟子輯為《論語》二十篇,許多名言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而忘憂”、“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至今成為人們崇信的警句。化州孔廟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距今八百多年,歷經元、明、清續修、重建,殿宇雕樑畫棟、流光溢彩、莊嚴肅穆,雄偉壯觀被譽為南粵古建築的一顆燦爛明珠。根據當地縣誌的記載,化州孔廟最後一次大修是清朝,因此主要建築風格極具清朝特色。時至今日,歷經多個朝代風風雨雨的化州孔廟仍保留了不少文物古蹟。比如孔廟大大小小共三十多根的古代石柱,經廣東省文物專家考究,這些石柱大部分是宋代所雕,部分是清朝。但因年久失修,風雨剝蝕,化州孔廟曾一度失去昔日風采。
為使孔廟重放異彩,從一九九七年起,化州市就開始了孔廟的維修工作。到目前為止,化州孔廟維修工程總投入近九百萬元,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省、市各級部門撥款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捐款,共修復了大成殿、大成門、東西廂、泮池、狀元橋、蟾宮等主要建築,新塑孔子銅像兩尊及銅麒麟等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