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潢川二中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光榮傳統的學校。始建於1905年,清光緒三十年稱光州中學堂,民國期間,改稱為河南省第七中學,省立潢中,是豫南地區最早的學校之一,1978年被定為重點中學。
學校在豫南地區影響廣泛,造就了大批優秀人才。解放軍高級將領黎原,延安時期的作家王實味,全國著名作家葉楠與白樺,解放軍文藝社社長凌行正,北大教授曹先擢,金石學家孫海波,武漢大學原副校長、湖北省第七屆政協副主席、湖北省科技進步促進會副會長崔建瑞,留美博士吳傑軍,四川聯大“學生髮明家”林煒等都是潢川二中各個時期的優秀校友。
學校現有2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400餘人,教職工136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中學高級教師26人,中學一級教師68人,國家級骨幹教師2人,省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20人,市級學科帶頭人、學校各種設施配套齊全、校園環境優美,並建有先進的多媒體雙控教學系統、教師電子備課系統與校園網。
在近百年的實踐中,學校逐步確立並形成了“嚴、勤、細、實”的校風,“奉獻、鑽研、求實、創新”的教風,“尊師、守紀、勤學、創優”的學風。學校的辦學目標是,把潢川二中建成“班子硬、校風正,質量高,環境美”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學校。
校長介紹
潢川二中現任校長李耀洲同志,男,漢族,
李耀洲同志主張從嚴治校,求實務本,根據新時期教育教學實踐和學校工作需要,在積極完善原有制度的基礎上,他先後組織編寫出近五萬字的新規章。
在學校的管理工作上,他始終堅持民主管理、計畫管理、組織管理,目標管理與制度管理,並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完善,逐步使之科學化、規範化。在工作中他勇於改革,敢為人先。為謀求學校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通過走民辦之路來解決二中發展問題,目前二中分校已於2004年9月投入使用。
李耀洲同志十分重視理論學習,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善於用理論指導工作實踐,注重總結工作經驗,撰寫出了十五餘萬字的經驗材料,他曾先後十餘次參加了由省、市、縣教育局組織召開的不同會議,並在會上作專題發言,受到與會同志的一致好評。此外,他還先後撰寫論文十餘篇,現已公開發表兩篇。目前,他正在參加市教育局組織開展的“信陽市首批名校長培訓”。
在校長的崗位上,李耀洲同志已辛勤耕耘了八個春秋,學校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辦學理念
潢川二中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思想。“以人為本,以研興校”既是學校過去豐富辦學思想的凝結,又是新時期學校遵循的辦學理念。
以人為本,既是學校在辦學實踐中要牢固樹立並始終堅持以師生為主體,以育人為目的的辦學宗旨,把滿足師生的需求,並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為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以研興校,既學校在辦學實踐中要努力營造科研氛圍,千方百計為教師提供從事科研的平台,建立健全科研的考核,表彰及獎勵機制並通過取得科研成果,促使領導提高管理水平,促使教師提高業務素質,從而達到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之目的,以此來擴大學校的影響,提升學校的知名度。
辦學特色
1、注重校風建設:學校素以校風優良而享有較高的社會聲譽。在校風建設上,做到認識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考核到位。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使之發揚光大。
2、實施“六大工程”:領導班子自身建設的“龍頭工程”;國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師表工程”;培養中青年骨幹教師的“青蘭工程”;探求課堂教學改革的“四十五分鐘工程”;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藝教工程”,改善教職工住房條件的“安居工程”。通過“六大工程”的實施,提升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與層次。
3、開放式辦學:適應二十一世紀發展需要,走合作化、開放式辦學之路,加強對外交流,博採眾家之長,達到領先水準。近幾年,學校採取多種形式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鄭州八中、南京一中、江蘇洋思中學、上海閘北中學、上海進財中學等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所獲成績
中招開學成績連續37年居全縣首位,各項素質教育成績居全縣乃至全市前茅。學生在全國省、市學科競賽中共有352人次獲獎。教職工中有294人次受國家、省、市,縣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表彰,其中受國務院表彰,享受政府專家特殊津貼1人,受教育部和國家教委表彰3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獎者4人,受省政府與省教委表彰27人。學校先後被評為省“德育先進校”、省“中學管理先進校”、省“體育達標先進單位”、省“中學管理先進校”、省“為人師表、育人楷模先進集體”、“省做文明學校”、“省級衛生先進單位”,兩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91年以來,學校先後被定為省中學管理實驗基地、市德育示範校、市教學管理示範校、市素質教育與藝術教育試點校。省內外十多個地、市、縣的三百多所兄弟學校先後來校參加交流,省市教研部門先後九次在學校召開教育教學研討會。
原國家教委黨組書記、副主任何東昌,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劉冰,原省教主任徐玉坤,解放軍高級將領、老校友黎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馮登紫,市委書記劉懷廉等領導同志曾先後來校視察工作,均對學校工作與取得的成績給予較高的評價與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