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潘智彪,中山大學文學碩士,武漢大學哲學博士。中山大學中文系文藝學教研室主任,廣東美學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學,重點在運用心理學、社會學方法研究審美規律。本科課程有美學、喜劇心理學、審美社會學、審美心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美學原理、西方美學史、當代西方美學等。
開設課程
本科:美學、喜劇心理學、審美社會學、審美心理學
碩士研究生:美學原理、西方美學史、當代西方美學
人物作品
主要著作
1.專著:《喜劇心理學》,三環出版社1989年。本書獲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全國優秀教育圖書三等獎、中南地區優秀教育圖書一等獎。
2.專著:《審美社會學》,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
3.專著:《審美心理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4.專著:《詩何以群——在審美文化與社會系統之間的行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5. 專著:《高劍父傳》(第一作者),廣東旅遊出版社2003年。
6. 譯著:《實驗審美心理學》(音樂詩歌篇),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7. 譯著:《實驗審美心理學》(繪畫篇),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8. 譯著:《笑的心理學》,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
9. 編著:《美學原理學習參考資料》(上下冊共150萬字,合作),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主要論文
1.《論審美的心理距離》,《學術研究》1985年第4期;《新華文摘》1985年第10期。本文獲廣東省首屆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
2.《文藝學研究領域的新開拓》,《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6期。
3.《簡評〈新美學原理〉》(第二作者),《中山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4.《文藝心理學學術討論會簡述》,《文學評論》1987年第6期。
5.《論喜劇笑的情感結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6.《論喜劇笑的心理功能》,《文藝研究》1988年第2期。
7.《論喜劇人生觀》,《廣東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
8.《黑色喜劇的心理學分析》,《文藝心理探勝》,三環出版社1989年版。
9.《勇敢的開拓 豐碩的收穫》,《文藝報》1990年11月24日。
10.《揭開喜劇笑的奧秘》,《百科知識》1991年第9期。
11.《文藝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突破》,《百科知識》1992年第7期。
12.《論審美的社會傳播》,《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7年第2期。
13.《審美的衝突與適應》,《學習與探索》1997年第3期。
14.《論審美的社會功能》,《中山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15.《市場經濟與浮躁的審美心理》,《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16.《中介的探索》,《中山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17.《美育與人的審美需要》,《學術研究》2000年第12期。
18.《論社會系統中的審美文化》,《廣東職業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19.《論人的審美社會化》,《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20.《審美活動與社會控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21.《論審美知覺的社會性》,《學術研究》2004年第12期。
22.《讀圖時代與文學之維》(第一作者),《晉陽學刊》2005年第6 期。
23.《尋找“有意義的另一個人”——論審美活動中的從眾心理機制》,《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24.《論社會文化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學術研究》2006年第4期。
25.《讀者?作品?召喚結構》,《中山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26.《論“卡塔西斯”的三種解說》(第一作者),《暨南學報》2006年第2期。
27.《論審美文化與社會時尚》,《現代哲學》2006年第5期。
28.《走向審美普遍性——論杜夫海納的審美公眾論》,《中山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29.《當代文化產業的複製特徵》(第一作者),《學術界》2010年第3期。
30.《論醜文化在當代的新變》(第一作者),《暨南學報》2010年第4期。
31.《論社會思潮與審美文化》,《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2期。
註:以上論文中有10篇次為《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