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漢自中平黃巾之亂,天下震擾。士大夫莫不擇所從,以為全身遠害之計,然非豪傑不能也。荀彧少時,以潁川四戰之地,勸父老亟避之,鄉人多懷土不能去,彧獨率宗族往冀州,袁紹待以上賓之禮。彧度紹終不能定大業,去而從曹操。其鄉人留者,多為賊所殺。
袁紹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獨往荊州,劉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從本初,避爭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黷近,久而不去,讒慝將興。“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為表所害。
曹操牧兗州,陳留太守張邈與之親友。郡士高柔獨以為邈必乘間為變,率鄉人慾避之,眾皆以曹、張相親,不然其言。柔舉家適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見袁紹,謂其謀臣辛評等曰:“智者審於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難與共濟大難,吾將更舉以求主,子盍去乎?”評等曰:“袁氏今最強,去將何之?”嘉不復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見,與論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襲、趙儼、繁欽避亂荊州,欽數見奇於表,襲曰:“所以俱來者,欲全身以待時耳。子若見能不已,非吾徒敢。“及天子都許,儼曰:“曹鎮東必能濟華夏,吾知歸矣。”遂詣操。
河間邢顓在無終,聞操定冀州,謂田疇曰:“聞曹公法令嚴,民厭亂矣,亂極則平。請以身先。”遂裝還鄉里。疇曰:“顓,天民之先覺者也。”
孫策定丹陽,呂范請暫領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眾,豈宜復屈小職!”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將軍者,欲濟世務也。譬猶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敗,此亦范計,非但將軍也。”策從之。周瑜聞策聲問,便推結分好,及策卒權立,瑜謂權可與共成大業,遂委心服事焉。諸葛亮在襄陽,劉表不能起;一見劉備,事之不疑。此諸人識見如是,安得困於亂世哉!
翻譯
漢朝自從中平年間的黃巾起義以來,天下十分不太平,士大夫都謹慎地選擇所依附的對象,作為保全性命遠離禍害的辦法,但是這種事不是見識長遠的豪傑是做不好的。荀彧年輕時,認為祖祖輩輩居住的家鄉潁川是一個四面都會遭受戰爭的地方,於是勸父老鄉親趕快遷離這裡。鄉親們大多眷念故土不願離去,只有荀彧單獨率領自己的家族前往冀州避難。袁紹用高等禮儀接待荀彧,但荀彧考慮到袁紹終究不能成就大業,於是離開袁紹追從曹操。而荀彧那些留在故鄉不肯離開的父老鄉親,卻大多在戰亂中被殺了。
袁紹曾經派遣使者招攬汝南地區的士大夫,但就只有和洽獨自前往荊州,劉表用高等禮儀接待了和洽。但和洽說:“我之所以不追隨袁紹,是因為躲避爭奪領地的戰爭。但劉表作為一個昏世之主,也是不能貿然親近的,長久地呆在他身邊,恐怕就會有人向劉表說我的壞話讒言了。”於是遠離劉表向南去了武陵,而那些留在劉表身邊的人大多被劉表聽信讒言給殺害了。
曹操在擔任兗州的州牧時,兗州陳留郡的太守張邈與曹操是朋友,十分親密。 但住在陳留郡里的高柔卻認為張邈肯定會伺機叛變,想率領鄉親們躲避這場戰亂是非。但大家全都認為曹操和張邈相互親密信賴,對高柔的建議不當回事。於是高柔只好帶領自己整個的家族到河北地方去,而之後張邈果然背叛了曹操。
郭嘉一拜見袁紹之後,對袁紹的謀臣辛評等人說:“有智慧的人要小心謹慎的考察自己的服務對象。袁紹做事頭緒紛亂而不能掌握要領,喜歡想很多想法卻又沒有決斷能力。這種人很難和他一起奮鬥,我將要捨棄他去尋找新的主公了,你們不跟我一起走嗎?”但辛評等人卻說:“袁紹是現在實力最強的人了,離開他還能再去哪裡呢?”聽了這話,郭嘉於是不再說什麼了,離開袁紹依附曹操。曹操會見了郭嘉,與他商討天下大計。郭嘉告辭出來時,說:“曹操真是我的好主公啊!”
杜襲、趙儼、繁欽三個人在荊州躲避戰亂,繁欽好幾次被劉表注意並欣賞。面對這種情況,杜襲對繁欽說:“我們之所以一起來到荊州,就是想要保全性命,等待時機。你如果一被賞識就不能自制,輕率入仕,就不是我的同路人!”等到漢獻帝把許作為國都,趙儼說: “鎮東將軍曹操一定能安定國家,我知道我的歸宿了。”於是拜訪並投靠曹操。
河間人邢顒正在無終地區避難,聽說曹操平定了冀州,對田疇說:“聽說曹公法令嚴整,而人民現在已經很厭惡戰亂了,戰亂髮展到極致就會容易順從平定,我懇請最先做一個順從平定的人吧。”於是收拾行裝回到故鄉。田疇說:“邢顒可真是一個先知先覺的人。”
孫策平定丹陽郡後,大將呂范肯請暫領都督一職,孫策說:“你已經是一位統領眾多士兵的將領了,怎么好為了我委屈你再去當那小小的職務呢?”呂范說:“如今我之所以遠離故鄉,把性命託付給將軍你,是想成就一番事業。這就好象與您一起乘船渡海,一旦有一件事情做不好,我們兩人就都會失敗。所以我這樣考慮並非全是為您。”孫策於是答應了呂范。周瑜剛一跟孫策打交道,便結下生死情誼。等到孫策死,孫權掌權,周瑜又認為可以與孫權共成大業,於是全身心的為孫權效力。諸葛亮在襄陽,劉表不能起用他。但是一見到劉備,就一心一意地為劉備服務。象這些人這樣的有見識,怎么可能會在亂世里受困呢?!
詞語解釋
1.不可 黷近:親近
2.柔舉家 適河北:到
3.子 盍去乎:何不
4.袁公多端 寡要:不得要領
文章出處
選自《容齋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