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漢中築城歷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紀元前的戰國時期。據《史記·六國年表》載,秦歷共公二十六年前(公元前451),左庶長城“南鄭”(治今漢台區)。這座兩千多年前秦朝左庶長修建的漢中古城垣,在今城東北二里。
以後漢中城垣修葺史不斷載。漢代,漢中城郭規模恢弘。“南鄭大城(即郭)周四十二里,城內有小城(即城),南憑津流,北結環雉,金鏞漆井,皆漢所築”(《水經注》)。隋代,移址重建。據《讀史方輿紀要》載:“隋煬帝大業(606—617)中,徙郡城於故城西南,臨漢水”。人此城址定型。
明清兩代,大規模修葺漢中府城。據《漢南續修郡志》載,明、清時期對漢中城進行過十次整修。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漢中知府費震重修漢中城垣,高三丈(10米),上寬一丈五尺(5米),下寬二丈五尺(8.3米),周長九里三分(4.65公里)。建有四門及城樓,東名朝陽,南名望江,西名振武,北名拱辰。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漢中知府東周以磚砌護城牆,同時,開鑿護城河,河寬十丈(33米),深一丈八尺(6米),引山河堰水涇流。此時,漢中城池兼備,更為壯美堅固。
現存遺址
新中國成立以後,全國各地興起了城市擴建拆除城牆的活動,漢中古城牆的大部分也是在這一時期被拆除的。現今僅在民主街與西環一路交匯處附近殘留少量城垣,近年來進行了加固保護,現為政府公布的漢中市“歷史文化名城紀念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