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傳說
據考,漁潭會始於唐代。相傳唐永徽年間,在漁潭坡油魚洞中,有一條修煉成精的紅魚精,經常到洱海中興風作 浪,傾沒漁船,傷害漁民,當地人民苦不堪言。一天,觀音路過漁潭坡,紅魚精正在洱海中興風作浪,只見洱海上空烏風暴雨,漁潭坡上飛沙走石,一艘艘漁船沉沒海中,無數漁民葬身海底,於是觀音拋出一張大網將紅魚精罩住,頓時風停浪止、晴空萬里。觀音制服了紅魚精,與紅魚精約法三章,準它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出洞活動一次,其餘時間均在洞中,魚精—一應允,於是又把它放回洞中。為防止紅魚精出洞後再興風作浪,觀音讓當地漁民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紅魚精出洞這天在漁潭坡上趕會,交易捕魚網具和魚叉,當紅魚精出洞時,看到熙熙攘攘的漁民們在交易捕魚網具時,又退回洞中,不敢出洞祟。隨後漁潭會由交易捕魚網具發展為物資交流大會。至今在漁潭會開始的頭天早上,即八月十五日清晨,漁民們仍在漁潭坡油魚洞的青官廟前的兩棵大青樹下,交易漁具,當太陽出山後即散,轉為交易其他物資。交易漁具這種習俗,相傳就是唐代漁潭會習俗的遺留。
具體介紹

按傳統習慣,每年漁潭會的開市儀式都要在黎明中的清官廟前大青樹下進行。開市時的交易主要是捕魚工具,如漁網、漁籮、漁簍、漁竿、漁叉以及漁船上的舵、漿、錨、鉤、繩等。據說在漁潭會上購買的漁具頗有靈氣,特別容易捕到魚蝦。
特朝陽從東升起時漁具市場就散了,於是其他物資的交易便隨之開始。漁潭坡上臨時搭成的一行行貨棚,就形成了一條條臨時的街道。在這裡交易的本地貨物有魚蝦乾貨,有周城的扎染衣物,有民間刺繡和各種手工藝品、竹篾製品等。外來的產品有中甸的藥材、麗江的皮貨、騰衝的玉器、劍川的木雕家具,鶴慶的腊味以及各種日用百貨、家電產品、金銀首飾等應有盡有。
漁潭會上交易的大宗物資主要是各種奶牛、騾馬和農具。時值中秋的漁潭會,既有利於人們為即將開始的秋收、秋種和秋季魚汛作好生產準備,也有利於人們為秋後的建房和嫁娶作子物資準備,因而頗受人們的歡迎和關注。於是成為滇西繼大理三月街之後的又一個物資交流盛會。
有關民族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 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焚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白族使用漢字書寫,但是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術豐富多采。善於經營農業、鹽漬杜鵑花。三道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傳統飲茶方式。
早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已有居民生息繁衍,過著半穴居生活。秦漢時期,洱海地區同內地關係曰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漢王朝向這裡大批移入漢民,將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這裡。東漢時改屬永昌郡管轄。唐朝在此設立姚州都督府。後建立了以彝、白族先體的南詔奴隸制政權。又於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為主體“大理國”,並與宋朝以臣屬關係相處。1253年,元朝在雲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區設定大理路和鶴慶路。明朝改為大理府、鶴慶府,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清代繼續延襲明代這一政策,但在邊遠山區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所在地區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及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悠久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是中華文化鏈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白族人民從服飾、住居、婚嫁、信仰、習俗以及慶典節日,都充滿著獨特的民族情趣,這些濃郁的民族風情,增添了古城的歷史文化氣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歷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大理歷史文化名城同時榮戴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雙重桂冠。大理風景名勝區主要含蒼山、洱海、白族風情以及大理、巍山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