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四四條把口,“滷煮店”三個大字醒目地出現。再走到門口細瞧,才發現是店面上搭起的架子擋住了“滷煮張”的牌匾,“這條街要統一修門面,都修成古香古色的。”夥計說道。店裡的員工年紀都在40歲上下,一身的白衣白帽,典型國營飲食店的打扮。午餐經營的品種不多,除了滷煮還有炸醬麵和牛肉麵。店裡都是最簡單的桌子、椅子,桌子上的醋瓶子好久沒擦過的樣子,牆壁也是很久沒粉刷過了,屋頂上老式三葉電扇和牆角的空調一樣,努力地吹著。恍惚間,街上21世紀的喧囂和熱鬧都消失了,只剩下幾桌食客還提醒著我們時代的坐標。正值午餐時間,十幾平方米的店裡坐了5桌人,有拿著啤酒瓶子對飲的中年人,有學生模樣的孩子,有匆匆吃工作餐的白領,還有兩個頗為時尚的美女,把白瓷碗里裝著的滷煮吃得有滋有味,再就幾瓣蒜,這一頓中午飯,8元錢,吃得挺飽。這家小吃店是1955年公私合營時收歸公家的,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了。當年的張掌柜已經不在了而留下的木結構建築,於1972年的時候翻蓋成瓦房。這裡賣的滷煮味濃,東西細膩,煮得透。很多演員都開著車到這裡來吃。人多的時候,每天得賣三四百碗,少說也得200多碗。
特色小吃
滷煮火燒:是老北京純粹的東西,土生土長,比京劇還要純粹。最初的滷煮出自於宮廷的“蘇造肉。”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製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滷煮火燒的。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里舀一勺老湯往碗裡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偶爾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滿口脂香。因為是老湯的緣故,或許口輕的人會覺得湯口有點鹹,此人這么做的,再覺得鹹也會爭取將火燒連帶湯汁吃得一乾二淨,的確是香啊。
介紹
在很多美食者心裡,東四滷煮的滷煮火燒可與南城小腸陳齊名。並且由於其前身為小有名氣的益眾飯店,店裡至今保留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國營店的影子,能夠攪起很多回頭客的懷舊情緒。腸肥不膩
火燒不粘不散
滷煮火燒主要的原料其實就是豬下水。主料就是豬腸、豬肺、豬心等加入炸豆腐片、死面火燒等做成的,吃時再加上蒜汁、香菜,醋、辣椒油等調料。每晚開著大奔、寶馬來吃的人還真不少呢。
一碗滷煮火燒的分量也不小,光小份就有二兩火燒在其中,加上堆尖的腸、肺、心、炸豆腐,食量小的人還不一定能吃完,但遇見愛吃的,一大份還不一定夠。
記者身邊有位快吃完的小姑娘,碗裡只剩下湯湯水水,還在用筷子撈啊撈的,撈到一些蒜末、腸末的,都送到嘴裡,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最後突然端起碗,把剩下的湯也喝了個乾淨,讓人目瞪口呆。
店小火爆
鍋里三分天下
小店很好找,就在東四四條和東四北大街交叉路口,進去時已發現裡面黑壓壓地坐了二三十人。
廚房裡幾口大鍋占了主要地方,挨著取火燒視窗的大鍋一直咕嘟咕嘟地翻滾著,鍋分割成三個部分,一塊煮著醬腸,一塊煮豆腐,另外三分之一的部分煮著火燒。
有人在視窗外要一碗火燒,廚房大師傅問:“大份小份?”然後根據客人要求的量撈出兩個或四個火燒切塊、腸切成段,豆腐切絲,裝碗後拿滷汁一澆,再根據客人要求加上蒜末和香菜,往視窗一放,是誰的誰端走,至於醋和辣椒油就依各人口味酌量添加了。
立等可取
味美全靠鹵湯
從客人點到拿到火燒僅需一兩分鐘。但滷煮火燒做起來卻特別麻煩,腸上油摘淨後,功夫全在鹵湯里。“鹵”的含義就是在鍋里放進各種燉肉所需的作料,主要有砂仁、豆蔻、八角茴香(大料)、小茴香、桂皮、蔥、姜等等,湯里還須加上些中藥。熬一次至少要8小時。再就是醬腸,炸豆腐,煮火燒,全都靠水平和火候,腸醬得顏色亮紅,豆腐要炸得顏色焦黃、外脆里嫩,放進鍋里煮上幾十分鐘才能讓湯味全部滲透,火燒也要煮上四十分鐘,煮得外軟但形在、味道香濃。
■主客說
正宗滷煮不放香菜
●東四滷煮店胡經理
滷煮的腸用起來特別費,基本上三斤腸醬只能做一斤成品。而且選腸也特別講究,油大了吃起來口感不好,油小了不香沒味。
以前正宗的滷煮火燒內還有幾片五花肉,但根本沒有香菜和韭菜花一類的東西。只是發展到現在,為了適應大部分人的口味,特意添加了香菜。但是來這裡吃滷煮的老人都不會要香菜。
滷煮加酒是美味
●李先生,退休教師,57歲
吃滷煮重要的是吃那個味兒。那是一碗美味獨特的下酒菜。我一般不要火燒,要上二兩白酒,待滷煮端上之後,放上一點辣椒油,再倒上一點米醋攪拌一下。先不急著吃,喝一小口白酒,然後再夾上一小塊鹵腸或者炸豆腐,味道特別美。一個人邊吃邊飲,不緊不慢,確實算是一餐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