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紹賢

溫紹賢 (1934年12月4日 — ) 生於香港,祖籍廣東省清遠市城內。溫紹賢小說創作的理念是要把文學作為批判黑暗現實的武器。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溫紹賢 (1934年12月4日 — ) 生於香港,祖籍廣東省清遠市城內。他另有筆名崗楓、溫暖、江楓、白侶、汝范等。溫紹賢是個資深的翻譯家和中英文編輯,翻譯和譯審過的書籍超過一百部;他也是個長期從事英漢語言比較和翻譯研究的學者,有多部學術專著問世;他同時又是個小說作家,擅長撰寫政經歷史長篇小說,代表作有《紅的回憶》五部曲和“綠印人”系列三部短篇小說集。

人物經歷

溫紹賢出身於沒落的書香之家。祖父和外祖父均早喪,祖母和外祖母早年到香港來謀生,因此,家族居於香港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父親一生從事教育工作。1941年香港淪陷,隨父母兄弟姊妹逃難返回老家清遠,母親不久不幸染病去世,此後四年在鄉間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抗日勝利後同哥哥回到香港,跟為英國洋行大班當總廚的外婆過活。1954年考入廣州中山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1958年畢業,但因被懷疑為“美蔣特務”而被下放到廣西偏遠山區達三年之久。1961年調到廣西大學外文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和教研室副主任。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五次被派遣到十分貧窮落後的山區“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每次為期半年,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摧殘。1977年下半年獲解除“特務嫌疑”身分,1978年底獲批准返回香港。返港後,長期從事翻譯、編輯和英漢語言比較和翻譯研究的工作,歷任大型翻譯出版機構專職翻譯和譯審,也曾經是數部《中國年鑑》(英文版) 的英文主編,同時進行文學創作。2001年起任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商學院榮譽教授。

小說創作理念

溫紹賢小說創作的理念是要把文學作為批判黑暗現實的武器。他在《文學於我只是工具》(見於《香港作家小傳》,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年) 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本人自小就膽小怕事,並十分不擅交際,但政治卻如影隨形,苦苦與我糾纏。在大陸被懷疑為美蔣特務二十多年,1978年返回香港,剛踏過羅湖橋,就被懷疑為共黨派來的特工。”可見,溫紹賢是個在政治上長期受監視而被剝奪了抗辯權利的人,世界上唯一能夠讓他公開自由抗辯的,就只有文學這個載體了。溫紹賢所有的小說,打從他青少年時代所寫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瑪麗不是中國人》起,都是要為社會上的弱勢者抱不平,對強勢者所加諸於他們身上種種坑害和不公正的行為,進行無情的揭露和憤怒的譴責。因此,溫紹賢的小說全部都是嚴肅文學作品。

小說的藝術特點

短篇小說:

“歐‧亨利筆法”“出人意表的結尾”,充分而又合乎情理的藝術誇張,從“含淚的笑”中表達對小人物的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這是著名的“歐‧亨利筆法”。溫紹賢的創作理念正好與“歐‧亨利筆法”相符,因此它就成了他數十年來在短篇小說創作上,一直去潛心模仿和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
溫紹賢的短篇小說多數是每篇五六千字上下,在篇幅較短的情況下,合乎情理的“出人意表的結尾”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他的“綠印人”系列三部短篇小說集的三十二個短篇和一個中篇,以及他另外十幾個短篇,都一律遵循“歐‧亨利筆法”,通過充分而又合乎情理的藝術誇張,去努力營造出一個“出人意表的結尾”,成功地做到從“笑聲淚影”中表達對小人物的無限同情和對強權社會的憤怒譴責。這是溫紹賢短篇小說的一個鮮明藝術特點。

長篇小說系列

雙線並行法 + 形為第三人稱實為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
溫紹賢從1976年起,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寫成了他的代表作“無果花”長篇小說系列。它是由五部相對獨立而又連成一體的小說組成,達一百多萬字。每一部小說以毛澤東時代一個重大的政治運動全過程為背景,中間穿插著一個個扣人心弦、賺人熱淚的悲劇故事。
據《紅的回憶》五部曲 (香港翔流編譯出版公司,2008年) 的總序言披露,溫紹賢在動手寫作該系列小說之前,就定下了一個艱巨而又雄心勃勃的目標:把它寫成既是一本百分之百的悲情小說,又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中國當代史。他深知,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必須對作品的內容和結構作出別出心裁的處理,才能客觀地而又形象地全面深刻反映那個歷史時代。
經過反覆而縝密的深入構思,他最後決定,在整體內容上,要明確寫出小說中一連串令人不忍卒讀的悲劇故事,並不是一些大奸大惡的人造成的,而是頑固推行極“左”路線的結果。一些奸佞之徒陷害和壓迫民眾的惡行,一些出現在部分民眾中違背良心的行為,都是這條路線的必然產物;而這些奸佞之徒和這部分民眾,是不分“共乾”、共產黨員,還是一般老百姓的,一切都以人的本性為依歸。這應該成為這套系列小說明顯地有別於反共小說和“傷痕文學”的一大特點。
在結構上,他決定採用一般文藝作品通常不會使用的手法,那就是雙線並行法:一條線是以各個時期的政治事件貫穿其中,另一條線是以小說中各種人物命運的故事穿插其間,兩條線自始至終緊密交織在一起,血脈相連,相互襯托,以便給讀者一種置身其中的強烈真實感。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讀者有置身其中的強烈真實感,也為了反映當時人們敢怒而不敢言的現實,他又決定採用形為第三人稱實為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
他雖然知道,採用雙線並行法,對撰寫一部超長篇小說來說,是一個冒險的嘗試,而第一人稱用於一部超過百萬字而內容又十分複雜的小說,也是極為不智的,但這是為他既定的寫作目標所決定的,他覺得值得去嘗試,並相信自己有駕馭全局的能力。
結果,“無果花”系列小說成功地做到了把毛澤東所發動的歷次政治運動一一如實地再現出來,把穿插其間的人物悲劇故事,按照當時生活的本來面貌,一一盪氣迴腸地編織出來,生動而形象地反映了當代中國整整一個時代的歷史真實。於是,他雄心勃勃的寫作目標,通過對內容和藝術手法作出特殊的處理,終於達到了。
“無果花”長篇小說系列1992年由香港金葉(國際)出版公司出齊之後,溫紹賢又用了十多年時間,不斷對它進行修訂、補充,部分章節重寫,甚至改寫了第五部,務求精益求精。2008年9月以書名《紅的回憶》五部曲出版其一冊裝修訂本。也許由於它是迄今為止全面反映毛澤東時代悲劇唯一的一部系列長篇小說而具有的稀罕性,加上它很不一樣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獲得了中國最權威的現代文學機構“中國現代文學館”高規格收藏,入藏證書中寫道:“您捐贈的《紅的回憶》五部曲已由我館珍藏,將傳之永世。感謝您為豐富我館館藏,為中國文學千秋事業所作的貢獻。”

主要文學著作

1. 《瑪麗不是中國人》、《史團長應徵》、《謀生伎倆》等十多篇(短篇小說) 香港文匯報、周末報等(1951年至1953年)
2. 《嫂嫂》(短篇小說) 香港《彩虹》周刊 (1952 年2月9日)
3. 《夢》(翻譯葉君健的短篇) 香港《彩虹》周刊(1952年3月8日)
4. 《染髮記》、《相逢一笑》、《白馬王子今何在》等十多篇(短篇小說) 香港文匯報、新晚報等(1980年至1993年)
5. 《墮胎記》(短篇小說)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當代》雙月刊(1985年6月);收入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香港當代文藝精品”的《短篇小說卷》中(1994年8月)
6. 《比利》(文學傳記) 香港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7. 《甘地》(文學傳記,與鄭秋婷合著) 香港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8. 《移民》、《餘孽》、《替身》等三篇(短篇小說) 《香港文學》(1986年3月、1986年5月、1987年2月)
9. 《鴻溝》(短篇小說)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華人世界》雙月刊(1987年4月)
10. 《宿約》中篇小說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華人世界》雙月刊(1987年10月)
11. 《歸宿》(短篇小說) 天津作協《天津文學》(1987年12月)
12. 《失去了的一代》
(“無果花”長篇小說系列之五) 香港金葉(國際)出版公司(1987年)
13. 《綠印人》
(短篇小說集,“綠印人”系列之一) 北京友誼出版公司(1987年)
14. 《青春淚》
(“無果花”長篇小說系列之一) 香港香港金葉(國際)出版公司(1987年)
15. 《宿約》
(中短篇小說集,“綠印人”系列之二) 香港捷藝佳出版公司(1988年)
16. 《相逢何必曾相戀》
(短篇小說集,“綠印人”系列之三) 香港捷藝佳出版公司(1990年)
17. 《替身》(短篇小說)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四海》雙月刊(1991年3月)
18. 《馬路風雲》(長篇小說) 香港捷藝佳出版公司(1991年)
凸字版: 香港盲人輔導會(1992年)
19. 《魂斷彩虹》
(“無果花”長篇小說系列之二) 香港金葉(國際)出版公司(1992年)
20. 《瀝血殘花》
(“無果花”長篇系列小說之三) 香港金葉(國際)出版公司(1992年)
21. 《肆虐狂飆》
(“無果花”長篇小說系列之四) 香港金葉(國際)出版公司(1992年)
22. 《梅萼之歌》三部曲(長篇小說)
1)《憔悴損芳姿》
2)《春事破寒來》
3)《只有香如故》 香港版:香港Vertex Consultancy(1998年)
北京版: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
23. 《紅的回憶》五部曲
(“無果花”長篇小說系列的修訂合訂本) 香港翔流編譯出版公司(2008年9月)
24. Dear Pursuit (長篇小說)英文電子版 香港Everflow Publications出版 (2011年3月)
<美國Amazon Digital Services發行

主要學術著作

1.《評〈紅樓夢〉中詩詞的英譯》 香港《開卷》雜誌(1980年1月);北京中國外文出版局的《編譯參考》(1980年第4期轉載1980年4月); 隨後收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香港紅學論文選》中
2. 《實用英漢比較語法》 香港金葉(國際)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3. 《中英古典詩歌的意境》 《香港作聯作品集》(香港作聯,1991年8月)
4. 《從我國古典詩詞中的“合”看中英詩歌之異同》 《香港文學》(185期2000年5月號)
5. 《民族的特有意境 — 詩詞翻譯中難於逾越的鴻溝》 《青熒》(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2000年8月號)
6. 《中英文互譯技巧》 在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的講學稿(2001年5月)
7. 《英語疑問句的結構及套用 — 兼與漢語的疑問句作比較》 在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的講學稿(2001年5月)
8. 《曲折的寄託 — 中詩英譯的一大難題》 《人生》(香港作聯會員散文集,明報出版社,2002年2月)
9. 《英漢互動語法與翻譯》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工商管理學院(2003年1月)
10. 《中英詩意境的異同及其翻譯》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工商管理學院(2003年1月)
11. 《英漢對比語法與翻譯》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工商管理學院(2004年9月)
12. 《漢英對比語法與翻譯》 有待出版
13. 《活用現代漢語語法與翻譯》(英文版) 》 有待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