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自裘瑛從崇仁搬到這裡定居至今天,已過去560餘年,溪灘村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遷居於此到1949年,長達500年,他們依靠辛勤勞作,繁衍子孫,在沙灘上建立了有200多戶人家、700多人的村莊。裘瑛是溪灘村裘氏族人的始祖,村里建有祖祠“瑾十一公祠”,供奉著他老人家。幾百年來,無論朝代更替,這裡都延續著家族管理,大家族(也就是村里)有十來畝公田,主要用於村里辦學,同時兼顧祠堂修繕維護的費用,所以村裡的公田稱為學田。學田由全村各家輪流耕種,輪到種學田的人家,負責老師的柴米油鹽等日常開支(俗稱薪水),負責學校的維修及添置必需用品。村里辦有越新初級國小,村里小孩上學是免費的。每個分家族也有公田,族裡的公田稱為墳(塋)田,一般是一個太公(曾祖父)底下的人家組成一個家族,有幾畝公田,各家輪流耕種。輪到種墳田的人家,負責族裡祖先墳墓的培土修整,負責清明祭祖時的三牲祭品,碰上祖先年齡逢十的年份,還要上墳祝陰壽,吃宴席,演大戲,做肉串、饅頭、芝麻餅分發族人。截止1949年,全村僅有塋會田200多畝,人均3分。加上糧食產量又低,畝產不過200多斤,除了以上必需的開銷,所剩無幾,解決吃飯也有問題。
幸好裘氏祖先給後人留下一個謀生的法寶,那就是名聞遐邇的嵊縣特產、溪灘榨面。自從始祖裘瑛研製出生產榨面的方法以來,代代相傳,成為一項恆定的副業。全村二百多戶,有一百多戶做榨面。村民靠一百餘條扁擔,自產自銷榨面,來解決溫飽問題。
第二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底。1950年土地改革後,溪灘人分得了土地。溪灘村原有土地很少,土地改革中,按照一人一畝的標準分得土地,所以溪灘村分得的田地山林遠在西青、江村、上下淡竹等地。1958年建張村水庫,補償調節土地餘缺,又在柳岸坂分得部分水田。從此,能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生產,糧食產量逐年提高,終於告別了飢餓,過上溫飽生活。以後,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年代中,由於經營體制多變,失去生產經營權;以糧為綱,丟了多種經營,也丟了以榨面為主的家庭副業。村級經濟徘徊不前,一晃二十多年,生活談不上有多大改善。
第三階段:從1979年開始,農村推行聯產計酬的生產責任制,溪灘村開始較快發展。由於經濟責任明確、科技進步等多方面因素,糧食產量逐年提高,1988年後糧食畝產年年超一噸,1992年畝產達到1114公斤。全村出現了一批農、副業生產專業戶。有六十戶村民養了豬,1992年投售生豬889頭;還出現了養母豬年產小豬180頭、出售生豬140頭的養豬專業戶。榨面生產全面復甦,1992年,全村有木機五十台、鐵機六台,有三百多戶參與榨面生產,四十多戶從事榨面行銷,全村日產榨面四噸左右。同年,裘伯榮帶著“溪灘榨面”參加省農副產品展銷會,大受歡迎;年底,裘壽慶在全縣三級幹部會議上,領回了“溪灘榨面專業村”的錦旗。經過多年整合淘汰,現在已形成十一戶上規模的榨面生產專業戶,日產榨面六噸,經濟效益大為提高。溪灘榨面已進入杭州、上海、深圳等地市場。
經濟發展
1988年後糧食畝產年年超1噸。1992年畝產1114公斤,比1979年增長39.2%。有360戶村民養了豬,養豬戶數比1979年增長2.2倍,1992年投售889頭,戶均1.8頭。榨面生產復甦,全村出現了一批農、副業專業戶,榨面生產專業戶裘軍傑,年產榨面67噸,收入1.68萬元。此外,還出現了養母豬9頭、年產小豬180頭、出售生豬140頭、淨利1.56萬元的養豬專業戶;在1.8畝土地上,一作獲利3300元的蔬菜專業戶。村里辦起兩個標牌廠,有200多個青年在縣、鎮、村工廠里當了工人。1992年,人均年收入1400多元,比1979年增長75%。正當嵊縣社隊(鄉鎮)企業開始起步時,溪灘大隊(村)、生產隊集資2000元,借國小舊校舍,辦起溪灘村標牌電鍍廠。當時只有5名職工,年產值不過3000元,靠艱苦奮鬥,技術不斷提高,生產逐年紅火,到1992年,已有職工120人,能電鍍、鍍鋅、銅鎳鉻、銅錫鉻和耐磨性鍍鉻,以及3米內紡織機長軸,製造鋁、銅、不鏽鋼牌和印刷線路版、不乾膠商標等。產品銷往江西、湖南及浙江省的杭州、定海、寧波、天台、紹興等地170多個工廠。年產值108萬元,稅利10萬元。
1983年在溪灘村南端,新建廠房,辦起春聯標牌廠。1991年又辦起春聯工藝絲印廠。它們被譽為溪灘村的白天鵝。
春聯標牌廠是由20戶榨面戶集資開辦的,每戶300元。由於缺乏辦廠經驗,到1985年虧損達8萬多元。後由春聯國小教師集資維持,加入校辦企業行列,逐步擺脫困境。1989年起扭虧為盈,到1992年已有固定資產52萬元,產值80萬元,稅利7.6萬元,有職工50人,專業生產鋁、塑膠、高光等裝飾標牌,為杭州電視機廠出口產品配套。他們注重信譽,能在收到要貨電報後的第二天,準時送貨上門,深受要貨單位信賴。杭州電視機廠在1991年全國54CM遙控彩電質量集中考評中名列前茅後,專程到廠衷心感謝他們的優質配套與服務精神。1991~1992年,該廠兩次獲得嵊縣人民政府頒發的重契約、守信用單位榮譽證書。1992年10月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電子工業設計委員會吸收為團體會員。
榨面之村
相傳500多年前,溪灘裘氏始祖裘瑛,為了給生病體弱的母親尋找一種軟綿可口的食物,潛心研製,以秈稻米為原料,以木架榨出了粗糙的米麵條。後經逐年改進,代代相傳,成了裘氏後人賴以謀生的傳家寶。歷年來,溪灘人自產自銷,肩挑叫賣,兌谷賣錢,用一斤榨面換稻穀3斤,以米、面折率差額來彌補口糧不足。1949年前後,全村有木架榨面機101台,約占嵊縣的20%。1953年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後,生產停滯。文化大革命時期,剩下6台木機,還被當成資本主義尾巴。直至1980年後,生產復甦。1992年,全村有木機50台、鐵機6台,有300多戶從事榨面生產,40多戶從事榨面販銷,全村日產榨面4.4噸。嵊縣為榨面之村,論歷史數溪灘最為悠久。榨面又稱米麵、米粉乾。用精秈米為原料,經淘米、浸米、磨粉、成上榨、煮麵、冷浸、分條、造型、晾乾等工序而成。形似圓盤,條細均勻,呈半透明狀,易消化,為嵊縣產婦主食和祝壽禮品。以雞子(蛋)榨面款待賓客,為嵊縣風俗。1949年後,溪灘人外出傳授榨面技術的,有裘華祥等108人。除縣內外,還被諸暨、新昌、紹興、杭州、武漢等地聘為榨面技師。
嵊縣榨面產地遍及六個區,能生產羊毛細版榨面的僅溪灘(含鄰村湖蔭、下應、官莊)一家。溪灘羊毛榨面以細而湯清條韌,內質鬆軟,滋味特別鮮美著稱。用開水沖泡,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可作快餐食品。1962年全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回鄉時,曾慕名向溪灘技工所在的青龍庵榨麵廠購買了幾簍榨面帶回北京,視為故鄉珍品。1992年12月浙江省農副產品展覽會上,溪灘榨面樣品被爭購一空。現在溪灘榨面已用拖拉機、大卡車運入杭州、上海、深圳市場,年銷400多噸,獲利28萬元。
溪灘村西側沙灘上已建成了榨面交易市場,村委會正在策劃採用保鮮包裝,以提高產品檔次,取得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生活狀況
現在高低不平的崇仁江兩岸砌起整齊的石。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沒了沙灘的痕跡,住進去的約340戶。80%的戶住上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310多戶有了電視機,屋頂上電視機天線架林立。家家有腳踏車,戶戶裝了電燈、電動家用水泵、有線廣播喇叭。有4戶村民還裝了程控電話。
村委會沒有向村民攤派過義務工或勞動積累工,把每年集體企業上繳利潤貼在村民生產和福利事業上,僅1991年和1992年兩年,就化了12萬元。水田灌溉、打稻機用電全部免費,修機耕路、排灌溝渠、防治山林病蟲害、裝有線廣播等費用全部由村負擔。村委會在人民大會堂設了電視室。春聯標牌廠為村老年協會購置了進口電視機。
全村辦了2個幼稚園,免費入園,幼兒入園率占81%。已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1992年適齡兒童全部入學。上國中54人、高中11人、中專2人、大學1人,攻讀研究生的1人。村委會還出資讓兩名孤兒進了國中,其中一名畢業後已進嵊縣隔熱保溫材料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