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圃村

東圃村

東圃村位於浙江省嵊縣城關鎮東端,緊靠104國道。清乾隆時為仁德鄉朱家笆弄莊。民國初,在相公殿開辦國小,因校址在縣城東郊的菜圃,而學校是育人的苗圃,故定名為東圃國小。後以校名為村名,稱東圃村,又名菜園地。至30年代屬東圃鄉。40年代末又屬仁德鄉。1949年屬竹山鄉,1958年屬城東人民公社,1961年屬城隍山人民公社,1962年屬城關鎮。由相公殿、朱家笆弄、下園地3個自然村組成。1992年,全村556戶、2004人。另有住宿村區的外來流動人口2000多人。耕地面積808畝,其中菜圃415畝、水田393畝。

概述

東圃村新風貌
東圃村地處澄潭江長樂江的匯合口,千百年來經受一年數度的洪澇沖刷,淤積成為以沙土為主的三角洲。因它緊貼古老縣城的邊沿,吸引了來自東陽、天台、仙居、紹興等地的漁民、無業勞動者和逃災、逃荒者棲息定居。全村以朱、周、趙為大姓,余有90多個姓氏,堪稱百姓村。這裡沒有宗族祠堂,唯有一座建於南宋的黃姥岑廟。黃老岑廟,俗稱相公殿,傳說有一位黃氏相公,精通醫術,遊方行醫,因醫術高明,深得四方好評,一些病家合資建立了相公殿,以示紀念,現因年久失修而拆毀。
東圃村北鄰艇湖塔,南望天章塔(俗名花田塔),西北依剡山(俗名城隍山)。剡山頂峰有星子峰亭。東圃人多以種菜秧、種植蔬菜為業。長期來處於大大小小的沙礫石、散散落落的泥草棚、零零星星的蔬菜地的總格局,並屢受洪災之苦,村民過著采數支苦竹筍,泡一碗鹹菜湯的生活。近幾年來,在蔬菜業的基礎上,農、工、商、建、副各業全面發展,成為城郊型的新農村。1990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村黨支部自1983年起連續十年被評為市級或縣級優秀黨支部。

扶貧致富

東圃村東圃村工業
1949年後,東圃村首先以集體的力量,解決剡溪攔洪問題。在縣人民政府統一規劃下,1953年組織施工,至1956年建築了東圃堤,總長2.2公里,與上下游村段和古城牆合攏,人稱救命堤,相對保證了村民的安居樂業。1959年大堤被洪水沖塌,13位鄉親葬身洪濤。災後,城關鎮總動員重建堤壩,並逐年整修增高。現高達25米。1962年9月初,遭60年一遇特大洪災,水位達22.63米。村莊因下游艇湖村段潰堤,洪水倒涌遭災,但村區堤壩無恙,經受了洪浪的考驗。
村民除少數時令性捕魚、撐排以外,仍以種植經營蔬菜為主業。1980年與縣人民政府簽訂有關建立蔬菜基地契約,1981年實施,基地占地305畝,保證蔬菜計畫種植、計畫收購、計畫上市,國家供應菜用化肥和菜農口糧,成為政府的菜籃子工程。當時,城關鎮菜市場70-80%蔬菜為東圃基地所供應。直至1985年市場全面放開,基地契約自行取消,但蔬菜仍是東圃農副業的主業。為適應市場競爭,採取科學種植,春菜秋種,夏菜冬種,並引進一些高檔蔬菜。1992年蔬菜產值達135萬元,占整個農業產值的50%以上。
東圃村東圃村
東圃村緊靠縣城,嵊縣又為寧波至金華、杭州至溫州公路幹線的交會點,具有振興經濟的地理優勢。東圃村在認真落實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同時,經過10餘年的努力,開創以服務型帶動生產型的經濟模式,實行集體經營家庭經營的雙層經營體制,邁開了治貧致富的新步伐。
1992年,村建築業產值800萬元,商業產值667萬元,工業產值534萬元,農業產值261萬元,服務業產值137萬元,其他產值130萬元;各業總產值為2529萬元,是1980年12.5萬元的202倍。1992年人均純收入2192元,是1980年184元的12倍。1992年村級集體淨收入為142萬元,是1980年4.8萬元的30倍。1992年為擴大再生產,村投資總額達415萬元,是至1980年止積累的12.5萬元的33倍。如今,蔥翠油綠的菜畦、鱗次櫛比的小樓、潔淨寬敞的通道和阿娜多姿的梧桐水杉,與隔路相對的縣城中心交輝相映,成為一幅融田園風光與現代城市美於一體的立體畫軸。

經濟建設

東圃村老年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由原生產隊隊長張樟興出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同支部一班人,率領村民齊心協力,艱苦創業,堅持發展集體經濟,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條城郊型新農村治貧致富之路。執行宜分則分,宜統則統的措施,以為民眾辦事,應當搶先一步;為自己謀利,應當靠後一步,約束自己;經營中勒緊褲帶辦企業,放開手腳搞開發,使東圃村成了嵊縣首富村。東圃沒有暴發戶,也沒有貧困戶。這裡農、工、商全面發展,走的是一條真正共同富裕的道路,全村經濟、文化生活形成全新的格局。
1956年4月,東圃村在嵊縣首先實行機灌改電灌。1985年投資13萬元辦起了全省第一家育秧工廠--紹興市東圃育秧公司,每年培育可供2000畝大田的秧苗,除滿足本村農田需要外,還支援鄰近鄉村,1988年被國家水稻工廠化育秧機插技術聯絡中心評為先進集體。蔬菜基地也實現全功能服務,投資5萬元,建造了10座育秧大棚。1986年起又投資3萬元修建農業排灌設施,建立專職放水組織。陸續配置了大、小型收割機2台,拖拉機11輛,機動插秧機1台。集中200畝水田搞農場集約化經營。如今,全村農田從耕種到收穫,已實現機械化;同時還實施每畝水田100元的貼農制度。
1980年發動村民每人出2尺布票、1張棉花票和每個生產隊出4塊鋪板,興辦東圃旅館,開村辦企業之先河。從此,辦一個像一個,再發展一個,先後辦起2個停車場,2家旅館,1家飯店。1991年投資115萬元興辦了嵊縣廣告裝潢公司,是縣同類行業的皎皎者。接著,新建了七層的商業綜合大樓。此外,還先後創建運輸、建築、修理等經營性部門。1992年,籌建東普商用電腦公司,設備投資100萬元,跨出當代先進科技服務的步伐。
在服務業的帶動下,興辦東圃羊毛衫廠嵊縣衝壓件廠。1992年7月,與港商合資興辦浙江東昌服裝領呔有限公司,固定資產500萬元,10月投產,產品外銷,當年年底外匯收入就達200多萬元。同年,籌建嵊縣永利化工廠,固定資產72萬元。除此以外,還有服裝、領呔、泥塑等季節性家庭工場。現在全村有800個勞力從事集體二、三產業,占總勞力的66%,而且還吸收了外村農民200餘名。

文化教育

1986年投資30餘萬元,新建了東圃幼稚園東圃國小校舍,還建造了教師宿舍樓。全村從1985年開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村民子女從幼稚園到國中畢業都由村集體支付學費;考上高中、中專、大學的,分別給予300元、1000元、2000元補助。同期,興辦了敬老院、老年活動室,60歲以上老人每人按月享受生活費50元,村民醫療費向集體核報50%(獨生子女、五保戶全報)。建立電影放映隊,每月免費向村民放映電影4-5次。至今,90%以上的村民已住進別墅式新樓房,人均住宅面積為70平方米。1992年投資50萬元,為村新規劃區道路澆制水泥路面,配套排水管道,村民們發自心底地說:百業興旺換新貌,兒童讀書甭鈔票,男女老來有勞保,吃住都要講時髦,工農差別看不到,幸福全靠領導好。1992年年底,成立擁有1180萬元固定資產的東浦實業總公司。它擁有18家工、商、服務、建築等企業,1300多名在編幹部與職工(其中外地人員950名),成為供、產、銷一條龍的集團公司。東圃村又登上了新的台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