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流動劇社

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為適應戰爭的需要,湖西流動劇社一部分演職員參加了部隊、地方武裝和政府工作。 1949年,淮海戰役結束後,湖西地委調劉寶璽負責劇社的恢復工作,召集原湖西流動劇社失散的演職員,又收攏了單縣的戲班和業餘班社的部分演員。 1951年秋,湖西地委吸收從河南商丘來的“十二雲”,成立了“湖西大眾劇社”。

湖西流動劇社的前身是一個民間的曹州梆子科班——薛家班,創辦者為民間藝人薛懷玉和王東海。1938年,薛、王二人合作在豐縣城南馬路口古廟內組織曹州梆子科班,收徒30餘人,均為“鐵”字輩。1939年冬,應抗日根據地單縣終興集劉洪奎之邀,攜帶服裝道具,一夜之間趕到單縣,受到抗日民主政府的接待。從此,薛家班按照縣委的指示,在單縣一帶為當地軍民作流動演出,深得湖西地委及軍分區的重視。
1941年春,中共湖西地區委員會傳達上級指示,將薛家班直接劃歸湖西行署領導,更名湖西流動劇社:社長薛懷玉,指導員劉大篙,總隊長王東海;下設三個分隊,待遇與部隊相同,發軍裝,配備槍枝,跟隨領導機關活動。民眾稱讚他們既是宣傳隊,又是戰鬥隊。該劇社經常在蘇北的沛縣、銅山、豐縣,魯西南的嘉祥、濟寧、魚台、金鄉、單縣、成武、定陶、巨野等抗日武裝力量控制的地區活動,宣傳抗日救國,配合做發動民眾的工作。
1943年,日本侵略軍實施大掃蕩,根據地情況惡化,湖西軍分區責成沈惠民到魚台縣五台村與愛國紳士樊照坤協商好,將劇社拉到了敵後,以演戲為掩護,保存這支宣傳隊伍。
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委駐冠縣時,劇社越過敵人9道封鎖溝和3條交通要道,渡過黃河,為邊區黨政軍幹部會議演出了《血淚仇》和《斬顏良》等劇目。楊勇司令員接見了劇社全體同志,演員們受到很大鼓舞。劇社在黃河北一連演了一個多月。在演出間隙,他們刷標語,搞宣傳,幫助民眾搞生產,深受部隊官兵和民眾的歡迎。
湖西軍分區及湖西專署非常重視劇社工作。司令員郭影秋親自主持編排了《頌水橋》和《十二道金牌》。劇社經常上演的劇目有《韓信拜帥》、《單刀會》、《黃鶴樓》,此外還有配合鼓舞士氣編排的《不當漢奸兵》、《不做亡國奴》、《消滅日本鬼》、《覺悟反省》,配合參軍宣傳的《送夫參軍》、《參軍光榮》、《送子參軍》,配合反霸鬥爭的《血淚仇》等。郭影秋與張德超等收集單縣城南黃後樓地主逼春香致死而編寫的《黃後樓》,有力地揭露了惡霸地主殘害農民的罪行,情節動人,演出後反映強烈。
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為適應戰爭的需要,湖西流動劇社一部分演職員參加了部隊、地方武裝和政府工作。另外20餘名演職員由薛懷玉帶領隨軍撤到陽穀縣的土山寺一帶,繼續演出並輔導民眾學習文化。1949年,淮海戰役結束後,湖西地委調劉寶璽負責劇社的恢復工作,召集原湖西流動劇社失散的演職員,又收攏了單縣的戲班和業餘班社的部分演員。此時,薛懷玉從黃河北帶演員和部分服裝道具回到了單縣。在領導的重視下,將魚台縣楊傳坤、董玉華、張朝雲(藝名“一聲雷”)等人一併調來,並於1950年成立了“湖西人民劇社”,演職人員達到80餘人。在業務方面除恢復上演原流動劇社的部分劇目外,又改編了《九件衣》、《改造二流子》、《大團圓》、《王貴與李香香》等劇目。其主要演員有劉寶璽、李雲鵬、董玉華、張朝雲、丁素琴等。
1951年秋,湖西地委吸收從河南商丘來的“十二雲”,成立了“湖西大眾劇社”。1953年,湖西專區撤銷,將湖西人民劇社和湖西大眾劇社同時劃歸濟寧地區,兩個劇社合併成為濟寧專區豫劇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