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東田

《游東田》是謝眺非常著名的一首詩,這首詩即以清新流媚的筆觸描繪了東田山水的自然之美,同時表現出了詩人悶悶不樂,回歸自然之心。

作者簡介

南朝齊詩人。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世族,母為宋文帝第五女長城公主。少有文才。先後做過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隨王蕭子隆的文學,又是竟陵蕭子良的八友之一。明帝時曾掌中書詔誥。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稱“謝宣城”。後任尚書吏部郎。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蕭遙光謀取帝位,謝脁遭誣陷,下獄死。
謝脁是南齊永明體詩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約、王融等人根據漢語的四聲研究詩歌中的聲、韻、調配合問題,提出了“八病”之說,開創了永明體,對近體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詩歌創作上的主要成就是發展了山水詩。謝脁的山水詩與謝靈運齊名,世稱二謝;又因謝脁與謝靈運同宗,故又稱大小謝。大謝(靈運)的山 水詩尚未脫離玄言詩風的影響,模山范水後總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謝(脁)的山水詩則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繪,玄理成分已消除殆盡。謝脁的詩語言精美、音韻和諧,體現了永明體詩歌的特點。如“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等,清新俊逸,精警工麗,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唐代大詩人李白對謝脁最為傾心。清代王士禛論詩絕句》說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謝脁的詩不僅影響了唐代詩人,而且影響了一代詩風。今存詩200餘首。《隋書·經籍志》著錄《謝脁集 》12卷,《謝脁逸集》1卷,均佚 。後人輯有《謝宣城集》。今人曹融南有《謝宣城集校注》
謝脁的辭賦和散文,成就不如詩。值得稱道的有《思歸賦》、《游後園賦》、《高松賦》、《杜若賦》等抒情小賦。由於聲律的運用,已體現出駢儷化的趨向。又有《拜中軍記室辭隨王?》、《齊海陵王墓志銘》等散文,文情並茂,富有詩意。
唐初,宣城人為懷念謝脁,建“謝脁樓”。謝脁樓位於宣城市區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樓。它不僅是宣城的地方標誌,而且也是中國傳統詩歌文學的一處標誌。因樓位於郡治之北,取名“北樓”,又因該樓建成時,敬亭山已經揚名,登樓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稱為“北望樓”。唐代李白曾多次來宣城,登此樓憑弔,賦詩抒懷。《秋季登宣城謝脁北樓》詩膾炙人口,千古傳唱。詩曰:“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由於李白之詩廣為傳頌,故該樓又被稱為“謝公樓”、“謝脁樓”。此後在樓的周圍建有條風、清署、迎春、觀風、雙溪、懷謝等亭閣。謝脁樓幾經修葺,歷代文人名士慕名而來,登樓觀賞者絡繹不絕,歷代詩文碑刻、修樓碑記及賦詩題詠難以計數。唐天寶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他的一位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雲將要離去,為餞別行人而寫成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光緒初年(1875),知府魯一貞又重修,他將上層命名疊蟑樓,下層命名謝眺樓。謝脁樓是江南的四大名樓之一。謝脁樓最後一次毀於1937年日軍的轟炸。解放後,這兒被建為烈士陵園。1997年,一座四檐高飛、曲徑迴廊、氣勢可觀的新的謝脁樓在舊址之上重現。它笑對開元塔,俯牽宛溪水,雄踞鬧市中心,盡覽古城新貌。
景色特點
登斯樓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盡人心目,但見山川交錯、阡陌縱橫、煙霞變幻、雲樹生輝,北望敬亭崛起於川原之中,東送兩水婉轉於白雲之間。歷代文人墨客紛紛然慕名而來,並且賦詩無數。錄於志書上的北樓詩文有130多篇,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堯臣、文天祥、貢師泰施閏章梅文鼎等著名詩人的上品佳作。1998年5月,謝脁樓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為一座高6米、面積1500平方米的高台。
【作者小傳】:
謝眺,南齊代表作家。曾任宣城火守,尚書吏部郎,世稱“謝宣城”。齊東昏侯永元元年,遭始安王簫遙光誣陷,下獄死。詩多描寫山水景色,風格清逸秀麗,完全擺脫了玄言詩的影響, 為當時人所愛重。梁武帝(蕭衍)稱:“不讀謝詩三日覺口臭。”有《謝宣城集》五卷傳世。《謝脁逸集》1卷,均佚 。後人輯有《謝宣城集》。今人曹融南有《謝宣城集校注》。

原 詩

戚戚苦無悰,攜手共行樂。
尋雲陟累榭,隨山望菌閣
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
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
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

譯 文

戚然無歡,相邀行樂。尋賞雲霧,登臨層疊的樓宇,伴隨山勢迂迴,觀望密集的台閣。遠處樹木蔥鬱,煙靄迷離。水中游魚觸碰到新生的荷葉,飛鳥辭樹,枝上余花散落。時值暮春,景色寂寞,不得飲酒言歡,暫且眺望青山。

鑒 賞

《游東田》是謝朓的名作之一。東田,是齊惠王於鐘山下立的樓館,附近風景宜人。這首詩即以清新流媚的筆觸描繪了東田山水的自然之美。開首二句“戚戚苦無悰(cóng),攜手共行樂”,先寫自己出遊的原因,即苦於內心悶悶不樂,所以約伴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樂趣。悰,心情,這裡指歡樂。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生活感受,當心情不好的時候揀個有山水草木的去處走走,便可以消去許多煩惱。看來謝朓也是這樣,於是他很快就陶醉在自然景物之中了。
“尋雲陟累榭,隨山望菌閣”,這兩句寫出遊的路線。陟,即升、登的意思。沿著重疊連綿的台榭向上登攀,回首俯瞰,山下的樓閣宛若芝菌一般。這二句的妙處在於開了一個大的畫面,可以使我們想像到飄轉的白雲、堆迭的台榭樓閣那種美妙的景象,甚至能辨識出詩人拾級而上的身影。“尋雲”與“隨山”四字表現了詩人這時閒適自得的情懷。“尋”字饒有興味,“尋”的是雲,而非水、或風,或其它什麼,這固然是說所游的地方是在高處,但更重要的是雲的飄渺悠遠的姿態更能激起人們翩翩的聯想,“尋雲”是虛寫詩人內心的想望,而“隨山”則是實寫詩人外表的情狀。因尋雲而來,但隨山而去,表現詩人詩思的高遠,和情態的悠閒,具有語淡態濃,筆留神往的藝術效果。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在其《抒情歌謠集序言》中道:“詩人的思想對象隨處都是;雖然他也喜用眼睛和感官作嚮導,然而他不論什麼地方,只要發現動人觀聽的氣氛可以展開他的翅膀,他就跟蹤前去。”隨著眼界的不斷開闊,詩人敏銳地捕捉著自然界中富有特徵的景物,浚發巧思,加以形象地描繪。“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廣闊的遠景。詩人這時登上山巔,縱目遠眺,只見遠處林木叢茂,連成一片,周圍又為一層薄霧輕煙所籠罩。猶如中國畫中常見的山水,於煙霧迷茫中偶爾露出點山光或樹色。“阡阡”,同“芊芊”,茂盛之意;“漠漠”,散布的樣子。這兩組疊字既寫出綿邈的自然空間,也給讀者留下闊大的想像空間,樹色的靆,煙霧的氤氳,乃至山姿的連綿,雲塊的團結,一個富有詩意的、美麗的自然山水畫卷就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仿佛也同詩人一起憑高送目、涵泳沉酣,領略大自然之美,竟至留連忘返。
“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這是寫近景,也點明節令。兩句寫得情彩飛動,意趣橫生,向來為人們所傳誦。如果說前面數句猶如寫意山水,那么這兩句則似工筆花鳥了。詩人緊緊抓住一瞬間的活動,把自然界充滿生機的景象,尤其是把初夏特有的景物,生動細緻地表現出來。二句中又有層次,前句寫俯視,後句寫仰看。寥寥十字,卻有很大的藝術容量。“魚戲”的“戲”字,寫出魚兒優遊不迫,怡然自得的活潑神態;“新荷動”,又使鮮嫩的荷葩的娉娉裊裊的風致躍然紙上,“鳥散”句,把近景稍拉開,向人們展示了眾鳥歡唱、落英繽紛的景象。而花之為“余”,因而容易灑落,魚動新荷,點出時間是春末夏初之交。兩句中的四個景物,構成一個畫面,整個畫面寫的又是一剎那間的活動,字裡行間,繚繞著詩人的斐然的情思,噴薄著大自然的活力。
面對著大自然美好的圖景,詩人如夢如醉,完全忘記了自己初來時的煩悶,以致使詩人發出:“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這種由衷的慨嘆。在詩人看來酒味再美,也莫如山塢水涯更為令人神往的了。在篇章結構上,這兩句又是與頭兩句相呼應。古時酒與愁是連在一起的,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詩句。故有“借酒澆愁”的說法。而在謝朓此時看來,即使有很多的愁煩也無須用酒來消解,最好的辦法就是到大自然中去。詩人仿佛從自然山水中找到了與自己內心情感相契合的東西。
整首詩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深切熱愛和美好的嚮往。也體現了詩人狀物寫景的才能。謝朓山水詩最大特點就是善於用清新自然的筆調,描繪出自然界秀麗明媚的景色,而且給讀者留下馳騁想像的藝術空間,具有一種意境深邃的含蓄美。意境的深淺僅僅以有無形象和能否做到情景交融來衡量是不夠的,更重要的在於作者要能使讀者的“意”與作品中的“境”交融。謝朓山水詩就有這種特點。雖然寫山水,但他不是作地理風水介紹式地羅列一些景物,而是選擇一些主要的特徵加以形象的描繪,給讀者留出很大的想像空間。正象中國畫常於一兩抹斷水殘山之外留下一大片空白,使讀者在空白處也能感到山勢的巍峨和水氣的浩蕩。劉熙載《遊藝約言》中就說:“高山深林,望之無極,探之無盡,書不臻此境,未善也。”無論詩文,抑是書畫皆是如此。謝朓山水詩富有空間感,與他喜用疊字也有關係,因此常有一種深遠幽邈的思致,如這首詩中的“阡阡”、“漠漠”兩組疊字就把詩人所要描繪的畫面拉得很開,空間顯得異常的遼闊。在謝朓其它詩中也有這種現象,象“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暫使下都》);“眇眇蒼山色,沈沈寒水波”(《出藩曲》);“從風既裊裊,映日頗離離”(《秋竹曲》)等等不勝枚舉。
謝朓這種清新秀逸的詩風在當時別具一格,與他時代相近的沈約就說他的詩“調與金石諧,思逐風雲上”(《傷謝朓》)。謝朓的詩風對後代尤其是唐代的山水詩頗有影響,李白小詩清新俊逸的一面也可以見出謝詩的浸淫。

作者造詣

謝朓青年時代即以文學知名,曾參與竟陵王蕭子良西邸的文學活動,是"竟陵八友"之一。在"八友"中,他的成就最高。謝眺在西邸創作的詩歌,題材比較狹窄,除了游宴應酬之外,就是詠物,如《詠風》、《詠竹》等。這類詠物詩雖略有寄託,但主要是求其形似。還有不少是模擬漢魏晉宋的樂府民歌。這部分作品雖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但表現閨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自從隨府赴荊州以後,他的詩歌創作有了新的開拓,特別是經歷了政治風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後他的詩歌無論內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不僅創作了大量的山水詩,表現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還創作了諸如《賽敬亭山廟喜雨》、《賦貧民田》等詩歌,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
謝朓詩歌創作的主要成就是發展了山水詩。晉宋以後,山水文學產生了,但多少還受玄言詩的影響,總帶點玄理。謝靈運的山水詩就是如此。謝眺和謝靈運同族,世稱"二謝",謝靈運為大謝,謝眺為小謝。小謝詩學大謝,都善於模山范水,以山水詩見長;但二人的詩境和詩味卻有別。大謝的山水詩仍然帶有一些"玄言"的色彩,小謝的山水詩則抒發了思想感情,玄言詩的影響差不多已被消除殆盡。謝眺的山水詩把描寫景物和抒發感情自然地結合起來。他浮沉於政治鏇渦之中,目睹仕途的險惡和現實的黑暗,因此常常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現出對於宦途的憂懼和人生的苦悶。《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中寫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羅者,寥廓已高翔。"正表現了這種□徨的心情,詩中的景物也因此籠罩了淒涼的氣氛。他一生遊宦於諸王府邸之間,不能不寫些"頌帝功"、"頌藩德"的應命之作。這類作品也常常通過景物來表現頌揚之意,如《隨王鼓吹曲十首》中的《入朝曲》"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既是一曲頌歌,也是一幅壯麗的圖畫。不管是何種情感意趣,都可以借山川景物來表現,而且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這是謝眺詩歌的重要特點,也是他對於詩歌藝術發展的重要貢獻。
謝朓主張"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南史·王曇首傳附王筠傳》),他的詩歌創作正是貫徹了這一審美觀點。要達到"圓美流轉",聲律是一個重要因素。他把講究平仄四聲的永明聲律運用於詩歌創作中。因此他的詩音調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鏗鏘悅耳。沈約《傷謝眺》寫道:"吏部信才傑,文鋒振奇響。調與金石諧,思逐風雲上。"也說明了音調和諧這一特點。謝眺還善於熔裁,時出警句,最為人稱道的有"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觀朝雨》),"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游東田》)等,這些警句清新雋永,流暢和諧,對仗工整,體現了"新體詩"的特點。謝眺的短詩也很出色,耐人咀嚼,富於民歌風味。如《玉階怨》:"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想君此何極!"又如《王孫游》:"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還有《同王主簿有所思》《銅雀悲》《金谷聚》等篇,都是遣詞自然、音調和諧、感情含蓄的佳什,收到了小中見大、尺幅千里的藝術效果。這類小詩,對後來的五言絕句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影響。
謝朓的辭賦和散文,成就不如詩,但也有值得稱道的。現存的幾篇賦,如《思歸賦》、《游後園賦》、《高松賦》、《杜若賦》等,體制短小,聲律調協,富於抒情色彩。賦體自魏晉以後,題材有所擴大,篇幅有所縮小,不事鋪張,注重抒情;到了齊梁,由於聲律的運用,便逐漸向駢賦過渡。謝眺寫物寓意、借景抒情的小賦,正體現了向駢賦過渡的特點。謝朓還寫了一些諸如表章□啟一類散文,如《文選》所錄《拜中軍記室辭隨王□》一文,"不悟滄溟未運,波臣自盪;渤□方春,旅翮先謝。清切藩房,寂寥舊蓽,輕舟反溯,弔影獨留。白雲在天,龍門不見,去德滋永,思德滋深。唯待青江可望,候歸□於春渚;朱邸方開,效蓬心於秋實",情見乎辭,文情並茂。再如《齊海陵王墓志銘》"風搖草色,月照松光。春秋非我,曉夜何長",也很富於詩情畫意。 謝眺是永明詩人的代表,在當世就享有盛名。蕭衍說:"三日不讀謝(眺)詩,便覺口臭。"名重一時的劉孝綽也很推崇謝眺。"常以謝詩置几案間,動靜輒諷味"(《顏氏家訓·文章》篇)。他關於聲律對仗和寫景狀物的技巧,對於唐代詩壇有著深刻的影響。杜甫說"謝眺每詩篇堪誦"(《寄岑嘉州》),李白更是經常提起謝眺,"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三山懷謝眺,水澹望長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可見李白對於謝眺的傾倒,所以清人王士稹《論詩絕句》說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謝眺詩歌不僅影響了唐代詩人,而且影響了一代詩風。宋趙紫芝詩云"玄暉詩變有唐風",嚴羽也說"謝眺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胡應麟《詩藪》認為唐人"多法宣城(謝朓)"。
《隋書·經籍志》有《謝朓集》12卷,《謝朓逸集》1卷,均佚。明人收集遺佚,重為編定,刻本甚多。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明抄本。今人郝立權有《謝宣城詩注》(1936)。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