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傷 謝 朓
吏部信才傑,文峰振奇響①
調與金石諧,思逐風雲上②
豈言陵霜質,忽隨人事往③
尺壁爾何冤,一旦同丘壤④
作品注釋
①吏部:指謝朓。謝朓曾為尚書吏部郎。文峰:即詞峰。峰,一作鋒。這兩句稱讚謝朓是才華傑出之士,文章高超不同凡響。
②金石:指鐘磬等樂器。諧:和諧。思:才思。風云:形容高超。這兩句是說,謝跳的作品音節鏗鏘,才思超群。
③陵霜質:指謝朓不畏強暴的品質。人事:指新陳代謝、生死存亡的現象。這兩句是說,哪裡想到一個具有陵霜之質的人,很快便死去呢?
④尺璧:徑尺之璧。指謝朓是稀有的人才。這兩句是說,謝朓你這樣的人才,一旦埋沒在丘壤之中多么冤枉呵!
作品鑑賞
沈約一共有《懷舊詩》九首,都是感懷當時文壇亡友的,如《傷王融》、《傷虞炎》等。這首《傷謝朓》詩即是其中的一首。比較而言,此詩最為著名,歷來廣為各種選本所青睞。究其原因,就在於它以詩的形式,正確評價了謝朓的藝術成就及其地位,對這位文壇奇才過早地死於非命,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感傷。 沈約雅愛謝朓的五言詩,他經常讚嘆:“二百年來無此詩也。”(見《南齊書·謝朓傳》)此詩前四句就是這一高度評價的具體化。“吏部”,指謝朓。謝朓仕至尚書吏部郎。文峰,一般解釋為文壇。沈約認為,謝朓才華傑出,犖犖獨占文壇鰲頭,具有很高的地位。這是因為,其詩之“調”與“思”都與眾不同。詩思高華,追風逐雲,靈秀而飄逸,固非常人可以攀比;而詩的鏗鏘音調,優雅動聽,都堪與音樂之聲媲美,猶令人賞心愜意。這裡的“調”,已不僅僅是指詩的自然音節,也兼指沈約、謝朓等人率先追求的詩的人工音律,即聲律。沈約醉心於追求詩的聲律之美,他著《四聲譜》,可是創“四聲八病”之說。謝朓、王融等人積極回響,身體力行,把沈約的聲律說運用於詩歌創作之中,開創了風靡一時的“永明體”。沈約和謝朓都是“永明體”的代表詩人,而“永明體”實際上成了古體詩向近體詩過渡的橋樑。由此可見,在對詩的“調”的認識與追求上,他們是靈犀相通、默契一致的。所以,沈約這裡稱讚謝朓詩“調與金石諧”,確是知音之評。陳祚明云:“三四(按指此詩三四句)頗能貌宣城之詩,調諧言其工穩,思上言其道拔也。”(《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十三》)足見此評是得到古人首肯的。
後四句對謝朓的不幸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陵霜質”指不畏嚴霜、不懼強暴的品質,“尺璧”指徑尺之璧,喻人才之稀有難得。沈約這裡先盛讚謝朓品質高潔,接著一曰“忽隨人事往”,“人事往”指非自然死亡,而“忽隨”二字更透露出非同尋常的意味,暗示謝朓是死於非命;二曰尺璧之質而與丘壤同污,埋沒於地下,實在可嘆可惜。這樣,詩人便在這裡著意造成了品質之優秀和生命之短暫的反差,由此發抒出對謝朓不幸遭際的無比惋惜之情,感情激烈、發露,溢於言表。
據史載,公元499年(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始安王蕭遙光謀篡,江袥等佐助之,派劉渢去拉攏謝朓,許以高官厚祿,謝朓懼事不敢應。後蕭遙光又使謝朓兼知衛尉事,謝朓更加害怕,便將此事告訴左興盛等人。結果被江袥探知,使御吏中丞范岫奏收謝朓,下獄而死。當時謝朓才36歲。可憐一位傑出的詩人,就這樣被宦海波濤吞沒了。沈約深為這樣一位文壇奇才過早地死於非命而感到惋惜和痛心,所以,才能寫下這首聲情並茂、言淺意深的好詩。
愛其美才而悲其橫死,是此詩的主鏇律。全詩評騭公允,不諛不貶,因而成為品評謝朓的千古不易之辭;真情率意,不假雕飾,因而又是千古悼亡懷友的傳誦之作。千載之下,令人讀之猶感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
作者簡介
沈約
(441-513)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征虜將軍沈林子之孫、淮南太守沈璞之子。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助梁武帝登位,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官至尚書令。公元494年(齊隆昌元年)任東陽郡(陳代改為金華郡)太守時,建軍台玄暢樓(後改名八詠樓)。他提出詩歌創作“四聲八病”之說,是齊、梁文壇領袖。作詩精密工整,尤注重聲律、對仗。詩文之外,又長史學。其據舊版增改所撰《宋書》百卷,資料翔實,傳記評論,頗有識見。著有《齊記》、《四聲譜》、《梁武紀》、《梁儀注》、《沈約集》等。死後謚隱。明人張溥輯有《沈隱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