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解釋
![駢儷](/img/4/eaf/n5GcuM3X1EDN5MDN0MTO2ETM4QTM0cDN0AjMzQTNwAzMxAzLzk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宋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本朝之文,循 五代 之舊,多駢儷之詞。”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狀》:“初,邑人自 宋 季以駢儷雕刻為學,莫有談 周公 仲尼 之道者。” 清 趙翼 《廿二史札記》卷九:“蓋 六朝 爭尚駢儷,即序事之文亦多四字為句,罕有用散文單行者。” 清 趙翼 《人面竹》詩:“老夫喜駢麗,摘字為尋對。” 郭沫若 《歷史人物·論曹植》:“ 鍾嶸 歷仕 齊 梁 ,在當時正是文尚駢麗,詩重聲律, 南朝 的文人極端重視藻飾的時代。”
2. 指駢體文。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既曰言不文,豈堪作駢儷。” 清 李兆洛 《序》:“自 唐 以來,始有古文之目,而目 六朝 之文為駢儷。”
![駢儷](/img/8/0e5/nBnauM3X3MTM1YjN2QzN1YzN0QTMwITOzEDMwADMwAjMwIzL0c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