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減字木蘭花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 ,斜溜鬟 心只鳳翹 。
待將低喚,直為凝情 恐人見。欲訴幽懷,轉過回闌 叩玉釵。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減字木蘭花:詞牌名。原唐教坊曲,雙調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
2.小暈紅潮:謂臉色微微泛起了紅暈。
3.鬟(huán):發。
4.鳳翹:古代女子鳳形的頭飾。
5.直為:只是由於。凝情:深細而濃烈的感情。
6.回闌:曲折的欄乾。闌,同“欄”。
白話譯文
相逢時你默默不語,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輕顫。容顏嬌羞而紅潤,鳳翹斜插在你的鬟間。
等到想要低聲喚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別人看見。想要一訴離愁,可你已轉過身去,只能拔下玉釵在回闌輕叩。
創作背景
校文所列《精選國朝詩餘》異文,可見此詞之初稿面貌。煞拍原作“選夢憑他到鏡台”,“選夢”,沈宛之號,並為沈氏詞集名,此詞並淵沈氏而作。“鏡台”亦用溫嶠娶婦典故,正切容若納沈氏為妾事。沈宛自江南來京師,成、沈結縭,在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二十四年(1884年)交歲之際,詞之作期,大略可知。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以精煉的筆觸,描摹了一位多情的可愛的少女的形象。詞的上片側重靜態的刻畫,寫出了少女外貌的美麗動人。下片側重於動態的摩畫,將其一剎那間複雜嬌羞的心理表現的惟妙惟肖。全篇情景俱到,形神俱佳,生動感人。
上闋開頭四字便採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一幅緊扣心弦,相愛者偶然相遇,心事卻難以訴說, 只能四目交投,默默遠走的場景。這種神態,恰是人物內心矛盾的真切表達,盡見苦悶之狀。第二句通過細節描寫寫情人貌美好像一朵帶露的芙蓉一樣搖曳生姿,後二句是描摹美人突然間臉飛紅暈,抖動的玉釵泄露了心事。恰是一幅靜態人物素描。下闋承接上文:乍一相逢,再難見面,“待將低喚”,可是聲音還未出口,又咽了回去。只因“恐人見”。可如此分開又心存不甘,於是抓緊時間,轉過迴廊,在不顯眼的地方輕叩玉釵。這暗示的舉動,在滿是溫情的心中又深蘊著萬般無奈的悽苦,那是心上不變的暗號。
這首詞在藝術性上的成就,首先是人物描寫的成功,塑造了一個含羞少女的形象。先寫肖像,她是那么可愛,簡直就是一朵帶雨滴的荷花,臉龐羞得泛起紅潮,就更加嫵媚迷人。乍一相逢,機會難得,有多少話要互相訴說,但又怕別人看見,只好匆匆離開。動作描寫,生動再現了少女輕叩玉釵的舉動,不是輕佻,而是少女內心複雜活動排解矛盾後做出的重大決定,即情定終生。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少女複雜的內心世界。
名家點評
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施議對《納蘭性德集》:詞章所歌詠,只是一種狀態。相逢不語及輕叩玉釵兩種狀態。若有本事,又無本事,亦明亦暗,轉眼無跡,但卻在具體狀態的敷衍、陳列過程,得以清晰呈現,即本色詞特有的言情手段,宜細加品賞。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號楞伽山人。清朝詞人,詞風與李煜相似。納蘭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寫詞。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納蘭性德在清初詞壇獨樹一幟,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輯有《全唐詩選》、《詞韻正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於寒疾,年僅三十一歲。被王國維稱為“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