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減字木蘭花·漣水登樓寄趙伯山
【創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米芾
【文學體裁】詞
作品原文
減字木蘭花·漣水登樓寄趙伯山
雲間皓月,光照銀淮來萬折。海岱樓中,拂袖雄披楚岸風。
醉余清夜,羽扇綸巾人入畫。江遠淮長,舉首宗英醒更狂。
作品賞析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書畫家,性喜大自然,一生遊覽過無數的名山大川,所到之處,不乏題詠之作。這首詞是他在江蘇漣水時寫的,以畫家之筆,寫出了月夜登樓懷人的情思。
上片開頭兩句縱筆寫了江景。作者不是直接寫俯視江面所見,而是先寫雲間的皓月。那明亮的月光透過雲層,灑落在淮水上,江面出現了萬道銀色的波紋。這樣落筆的好處是空間寬廣,氣象開闊,使月夜江景盡收眼底。漣水依偎在淮河的北岸,“銀淮”二字,除有寫景的作用外,又交代了作者登臨的地點。從地理位置來看,處在江蘇北部的漣水,介於東海和泰山之間,泰山古稱“岱”,故“海岱樓中”一句,承前“銀淮”兩字,揭示了“漣水登樓”的題意。“拂袖雄披楚岸風”,用了宋玉《風賦》的典故。《風賦》寫楚襄王游於蘭台之宮,宋玉隨從在左右。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敞開衣襟)而當之,並說:“快哉,此風!”宋玉說,這是“大王之雄風”,不同於“庶人之雌風”。宋玉的話有諷喻的意思。但這裡僅是借用其詞句,寫出了作者登樓臨風的暢快之感。漣水古屬楚地,“楚岸風”三字,既是用典,又切地名。而“拂袖雄披”四字,不但寫出了作者對風的感受,猶如《風賦》中所描繪的“寧體便人”的雄風,而且又把作者在樓上拂袖迎風的瀟灑體態、勃勃英姿寫了出來。
過片“醉余清夜,羽扇綸巾人入畫”兩句,承接上片最後一句。如果說,“拂袖雄披楚岸風”寫詞人自己的形象尚屬虛寫,那么這兩句從醉態、形貌來寫,就要形象具體多了。在這清靜的夜晚,作者手執羽毛扇,頭戴青絲巾,乘著酒意,飄飄然覺得自己如同畫中之人,心情是何等的愜意!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身居客地,孤獨一人。於是,不由想起遠方的友人,這就逼出最後兩句:“江遠淮長,舉首宗英醒更狂。”作者即景抒情,請這長長的淮水,傳送自己對遠方的趙伯山的思念之情。至此,題意盡出。宗英,就是趙伯山。因為趙伯山與宋朝皇帝同姓,故稱“宗”;而英,是英傑的意思。作者譽稱趙伯山為宗室中的英傑。結句在點明題意的同時,又完成了詞人自我形象的塑造。“醒更狂”三字,既寫出了作者在江樓之上狂放不羈的形象,又表明了他一貫放浪形骸,醉時狂、醒更狂的人生態度。
這首詞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句,但很好地體現了米芾的風格和人格。米芾作畫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這首詞,也用畫法,上片寫景,對長淮夜色不作工細的刻畫,僅用一輪皓月、萬折銀波來勾勒,雄渾粗放,但氣象遼闊,境界盡出,勝過無數筆墨。米芾生前因舉止顛狂向被人稱為“米顛”。在這首詞中作者直言不諱地聲稱自己“醒更狂”,那“拂袖雄披”的氣概,“羽扇綸巾”的英姿,形象地描繪出了作者自己的狂放形象。在封建社會裡,一個知識分子若被人視為“顛狂”,往往是由於他有不拘禮法,背叛傳統的脫俗驚人之舉,其實這正是他超邁時輩、高出常人之處。米芾是一個傑出的書畫家,才華蓋世,可是終其一生,只是作為宋徽宗的御用文人而被召為書畫學博士和禮部員外郎。他的“顛狂”,就是不滿意現實、內心苦悶的一種表現。
作者簡介
米芾(1051-1109),初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太原人。世稱米南宮,又稱米顛,書法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