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簡稱人文社科學院,是清華大學1993年至2012年間一個學院。

學院概況

清華大學正在朝著建設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奮進。在清華大學的總體發展中,提出了加速發展文科的指導思想,文科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努力從清華大學在國家的地位以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整體目標出發,適應新世紀的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對人才培養和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的要求;遵循“古今貫通、中西融會、文理滲透、綜合創新”的學術範式,打好基礎,突出套用,注重交叉,形成特色;在所涉及的寬廣的學科門類中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有重點分階段地建設一、二級學科。
學院的學科專業涉及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經濟學、教育學和管理學等全部文科學科門類。設6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的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社會學、理論經濟學(與經管學院合辦)、公共管理(與公共管理學院合建);4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的二級學科;國際關係(法學)、高等教育學(教育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教育學)、英語語言文學(文學);8個僅有碩士學位授權點的二級學科:教育技術學(教育學)、套用心理學(教育學)、體育人文社會學(教育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文學)、運動人體科學(教育學)、日語語言文學(文學)、藝術學(文學)、科學技術史(理學);9個本科專業:人文科學實驗班(含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哲學專業方向)、社會科學實驗班(含經濟學、社會學、國際政治專業方向)、社會科學實驗班(心理學方向)、英語專業、日語專業;4個博士後流動站:哲學、社會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1個國家重點學科:專門史;5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學院現有在崗博士生導師88人,碩士生導師150人左右。現有教工282人,其中教授112人、副教授99人、講師38人。在讀本科生624人、在讀碩士生402人、在讀博士生312人,在站博士後88人;現有來自16個國家的留學生,其中本科生441人(不含進修生),研究生122人;另有港澳台學生25人,其中本科生2人,研究生23人。每年在對外漢語中心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外國學生有1150餘人。
學院現有8系5所3中心29個機構(詳見學院機構設定),學院承擔著《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核心刊物的編輯出版任務。近年來,學院共承擔科研項目400項,其中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項目等國家級項目81項;教育部、北京市等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項目131項,目前在研項目211項,這些科項目在國家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學院承擔的科研項目多次獲得有關方面獎勵,共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成果獎、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各種獎勵200餘項。近年來,學院教師共出版各類著作600部,發表論文3000餘篇,連續多年獲得全校文科科硏成果一等獎。
學院還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合作和交流活動,與北美、歐洲、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有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近年組織舉辦國際學術會議100餘次。為適應社會需求,學院設有培訓部,進行學歷、非學歷等繼續教育培訓。每年學院受國家部委、地方政府及企事業單位委託,在校內外舉辦數十期研究生課程班、高級研討班、培訓班,受教育人數在1000人以上。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在新世紀的發展,雖已具備良多條件,但仍需付諸努力。我們將繼續下大力氣使學院在人才培養質量、師資隊伍建設、學術水平、辦學條件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再上大台階,為把清華大學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學院標誌

為了提升本院的形象,彰顯人文社會科學院的文化氣息,聘請北京多樣達品牌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香港澳門區旗區徽設計者肖紅教授為我院設計了院徽。

學院院徽學院院徽

院徽的主體是一座鐘,寓意了人文社科學院厚重、悠久的文化傳承;鍾中間是一個篆書的“文”字,點明是人文社科學院,這個“文”字又像一個人,寓意了人文社會科學院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院徽是白底藍字,簡介大方,充滿現代活力。

歷史沿革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創建於1911年,是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餘額建立起來的。1923年起籌辦大學部。1925年建立國學研究院,導師有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講師李濟等,主任為吳宓。在開學日,吳宓闡述國學院宗旨,說:“惟茲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確精密之方法(即時人所謂科學方法),並取材於歐美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此又本校研究院之異於國內之研究國學者。”王國維所開《古史新證》、梁啓超《歷史研究法》、陳寅恪《西人之東方學之目錄學》和趙元任的《現代語言學》、《方言學》等課程均顯示出借鑑西方現代科學方法重新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當時曾在國學院就讀的有王力、吳其昌、劉盼遂、姜亮夫等,清華國學院於1928年終結,時間很短,但為現代中國培養了一批善於用新思想治理國學的優秀人才,在我國學術史和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清華的大學部於1925年開始招收新生,1926年分設國文、西洋文學、歷史、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學系等系,1928年組成文學院。在教學方針上,與當時其他大學不同之點即多數系強調“中西兼重”原則,希望培養博通中外文史知識的通才。如中文系比較“注重新舊文學貫通與中外文學的結合”;外文系提出要培養“匯通東西之精神思想”的“博雅之士”;歷史系則提出“中外歷史兼重”;哲學系強調東西方哲學的相互闡釋;社會學系也主張學生應有廣博的基礎知識。為此,各系都十分重視外國語文的教學,例如中文系必修的外文課程約占全部必修課總額的五分之一(聯大以後有所削弱)。而學習外國語言及文化之目的則在於學習“西洋的方法”來“整理國故”,或創立新學派。與這種教學方針相適應,教師的學術研究也表現出現代釋古學的種種特色:如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強調兼取“京派與海派之長”追求巨觀上的開闊與微觀上的謹嚴,代表作是《詩言志辨》。聞一多以立論上的大膽與考證上的綿密見長,對上古神話研究及詩經、楚辭的研究既富於歷史感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其它如楊樹達的漢字研究,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許維遹的管子、尚書研究和浦江清、余冠英的研究都顯示出開闊與謹嚴相結合的特色。外文系的突出實績是開拓了比較文學的教學與研究的先河。吳宓的《中西詩之比較》、瑞恰慈的《文學批評》、《比較文學》課程都對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特別是吳宓的《文學與人生》,在中西文化的“相互闡釋”方面有突破性貢獻。該系所培養的學生如吳達元、趙蘿蕤、季羨林、李賦寧等均為比較文學界之中堅,特別是錢鍾書,以其《談藝錄》和《管錐編》將現代釋古學提到了新的高度。哲學系強調橫切面的哲學問題的研究,強調論證、邏輯和概念分析,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所缺的,其中金岳霖的《邏輯》、《論道》和馮友蘭的《貞元六書》、《中國哲學史》影響較大;歷史學系在繼承國學院傳統倡導“新史學”的目標下,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編》和《隨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張蔭麟的上古史研究、雷海宗的通史研究、吳晗的明史研究都在學術界具有較大影響。研究者的見解和觀點儘管有所不同,但都注意對某一歷史現象找出它所以如此的時代和社會的原因。概括地說,清華文學院繼承和發展國學院時期的優良學風,在運用近代科學思想和方法闡釋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既能做到視野開闊,又不大而空;既立論謹嚴,又不拘泥細節,力求對中國歷史、文化現象做出既符合當時情況又富於時代色彩的解釋。在文學院執教的著名學者有:聞一多、朱自清、俞平伯、楊樹達、劉文典、王力、陳夢家、浦江清、王瑤(中文系);吳宓、王文顯、葉公超、翟孟生、溫德、瑞恰茲、燕卜蓀、錢鍾書(外文系);陳寅恪(歷史與中文系雙聘)、雷海宗、劉崇鋐、蔣廷黻、張蔭麟、吳晗、周一良(歷史系);馮友蘭、金岳霖、賀麟、張岱年、沈有鼎(哲學系);陳達、潘光旦、費孝通(社會學系)等,現當代的著名學者、作家、藝術家如錢鍾書、楊絳、季羨林、趙蘿蕤、王瑤、林庚、季鎮淮、費孝通、曹禺、何兆武、李學勤、傅璇琮、何炳棣、端木蕻良、吳達元、吳組緗等曾就讀於文學院。
清華文科師生有著優良的愛國、進步的革命傳統。早在五四運動時,聞一多曾貼出岳飛的《滿江紅》,以號召清華學子外抗強權,內除國賊;1926年“三·一八”抗議日本侵略者炮轟大沽口事件中英勇犧牲的韋傑三烈士系中文系學生;震撼全國的“一二·九”運動中的領導人與骨幹蔣南翔、姚依林等均系文學院學生。在西南聯大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學生運動中,清華文科師生都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和平民主發揮了先鋒作用與橋樑作用,有些同志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反動派的手槍,寧肯倒下,不肯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顯示了中國知識分子不屈的鬥爭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聞一多、朱自清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榜樣,也是我校文科師生的光榮和驕傲。
1952年,國家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學,文科各系遂告中斷。師生分別轉入北京大學等兄弟院校或其他學術單位。
1978年以來,清華大學先後恢復和建立了外語系、社會科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室和藝術教育中心。1993年12月,成立了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並陸續組建了國際問題研究所、政治學系、社會學系等單位,學院的發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

機構設定

學院機構學院機構

師資隊伍

全院共有教職工282人左右,其中教師252人,實驗圖書人員10人,職員20人。教師中,教授112人、副教授99人、講師38人、助教3人。學院現有在崗博士生導師88人,碩士生導師150人左右。有4位老師列入清華大學“百人工程”,20人任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評議組成員,18人任國家社科基金評議組成員,4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學院在專門史、科技哲學、倫理學、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心理學、英語語言文學、中外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國際關係學、高等教育學等學術領域聚集了一批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並形成了一定的教學特色和學術優勢。

人才培養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按照“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綜合創新”原則,進行學科建設。學院現有學院現有6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的一級學科;4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的二級學科;8個僅有碩士學位授權點的二級學科;9個本科專業;4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國家重點學科;5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學院現有在崗博士生導師88人,碩士生導師150人左右。

科學研究

近年來,學院的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進展。

科研隊伍

為了更好地發展清華大學文科,學院積極引進了一些學科帶頭人。目前全院參與科研的教職工282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有211人,並有雙聘教授、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及外籍教授若干人。

科研項目

近年來,學院共承擔科研項目400項,其中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項目等國家級項目81項;教育部、北京市等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項目131項,目前在研項目211項,這些科硏項目在國家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科研成果

學院承擔的科研項目多次獲得有關方面獎勵,共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成果獎、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各種獎勵200餘項。近年來,學院教師共出版各類著作600部,發表論文3000餘篇,連續多年獲得全校文科科硏成果一等獎。
科研機構和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學院除了實體研究機構外,還設有人文學術研究中心、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文科高等研究中心、語言研究中心等10幾個跨學科的研究機構;全國社會科學公共課教育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等國家級文科科研基地掛設在學院。

對外交流

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是學院科研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幾年學院積極擴大與國內外的學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術交流,近幾年舉辦國際學術會議100多次,國內學術會議280餘次;參加各類學術會議6000餘人次;對外講學500餘人次,接待來訪學者1200餘人次;與境內外開展合作研究課題60餘項。
中法人文社科研究中心
亞洲研究中心
中俄文化研究與交流中心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野村綜合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