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六書》

《貞元六書》

馮友蘭在西南聯大八年間寫下了《新原人》、《新原道》、《新理學》等六本合集的《貞元六書》,標誌著馮友蘭新理學體系的形成。從根本上說,這一體系是以邏輯分析為基本方法,融合新實在論與宋明理學的產物。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封面封面

前發表一文《論新理學在哲學中底地位及其方法》)見《哲學評論》八卷一期至二期,後加擴充修正,成為二書,一為《新原道》,一即此書。《新原道》述中國哲學之主流,以見新理學在中國哲學中之地位。此書論新理學之方法,由其方法,亦可見新理學在現代世界哲學中之地位。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令之變,新理學繼開之跡,於茲顯矣。將返北平,留滯重慶,因取巨抄成之稿,校閱付印。新理學之純哲學底系統,將以《新理學》、《新原人》、《新原道》及此書,為其骨幹。《新理學》脫稿於南渡途中,此書什印於北遼道上,亦可紂也已。寫此書時,輿沈公武先生有鼎時相討論,原稿承金龍蓀先生岳霖校閱一過,多所措正,並此致謝。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馮友蘭序於重慶。
本套書為線裝書,豎排版。

作者介紹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先生幼聰慧,自6歲起在家孰讀書。1915年自中國公學考入北京大學哲學門,學習中國哲學。1920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杜威先生學習西方哲學。1923年畢業回國(次年博士論文出版後獲哲學博士學位)。1926年任燕京大學教授。1928年起,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校秘書長、校務會議主席等職。30年代初,先生完成了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此書用“釋古”的方法對上起周秦,下至清季的中國哲學傳統哲學思想鉤玄提要、條分縷析,因其取材謹嚴、持論精確深受時賢讚許。自30年代以來,該書多次重印,為國內外學習中國哲學的標準教科書,其中論斷多已成為典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大學經長沙遷至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為西南聯合大學。在西南聯大,先生仍任哲學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他一面教學,一面在顛沛流離之中完成了“貞元六書”,創建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從而完成了中國傳統哲學向現代哲學的轉化;繼承發展了中國哲學中“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優秀傳統,建立了至今最好的人生境界論。先生還對中西文化爭論中的許多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從哲學上解決了諸如文化的中國本位與全盤西化、文化的體與用、文化的現代性與民族性等重大問題,為中國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走向自由之路。抗戰勝利後,先生偕家人重新回到北平。1946年受賓夕法尼亞大學之邀,赴美講學。在此期間他用英文寫出了一部《中國哲學簡史》。該書的思想、語言風格及文化、哲學涵蘊別具風采,深受外國讀者歡迎,先後有法、意、南、捷、日、韓等12種語言的譯本出版,可謂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大奇觀。1949年後,先生辭去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和校務委員會主席之職。1952年院系調整後轉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經歷了多年的風雨曲折之後,他在生命的最後十年,又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國哲學史新編》。《新編》把哲學的歷史與歷史的哲學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進行論述,不僅成就了一部中國哲學的歷史,而且還成就了一部中國的歷史哲學。先生在哲學教育和創造領域辛勤耕耘了60餘年,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家、哲學史家,並在清華大學教育獨立和哲學學派形成上做出了重要貢獻。1990年11月26日,先生在寫完《中國哲學史新編》全書之後盍然仙逝,把豐厚的思想文化遺產和無限的思念留給了我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