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多數為β型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少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兩者混合感染,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等常為本病的誘因。本病常繼發於外傷、蟲咬症、疥瘡、瘙癢性皮膚病等。
臨床表現
本病最初為黃豆至指甲大小的炎性紅斑或小結節,數目不定,數個至數十個,皮損形狀往往不規則,可呈圓形或卵圓形,境界清楚,周圍有一圈紅暈。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水皰或膿皰,數日內水皰結成暗褐色厚痂,漸變乾發硬,呈蠣殼狀。痂皮不易去掉,去痂後有淺在性的碟形小潰瘍,數周后壞死組織脫落,由肉芽組織填充,形成瘢痕而痊癒,周圍可有色沉。該病兒童多見,小腿好發,一般無全身症狀,當身體衰弱,機體免疫機能低下時,皮損發展快,可伴有發熱、淋巴結腫大、壞死性潰瘍等,嚴重時可發展為急性腎炎、敗血症、肺炎而死亡。
診斷
根據發生水皰、膿皰、壞死及潰瘍等臨床特徵,皮損處細菌培養為β型溶血性鏈球菌可診斷。
鑑別診斷
1.膿皰瘡
主要表現為淺表的膿皰和膿痂,愈後無潰瘍及瘢痕形成。好發於暴露部位。
2.皮膚變應性血管炎
皮疹多形態,有紅斑、丘疹、紫癜、結節、潰瘍等。病理檢查見血管壁有纖維蛋白樣變性及壞死性血管炎等血管炎表現。
治療
注意清潔衛生,改善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治療各種誘發本病的慢性疾病及瘙癢性皮膚病。
1.全身治療
全身症狀重者可使用敏感性抗生素,如青黴素、氯唑西林鈉、克林黴素或紅黴素等。
2.局部療法
1/5000高錳酸鉀溶液或1/1000雷佛奴爾溶液浸洗或濕敷去痂,再用抗生素軟膏如夫西地酸軟膏、莫匹羅星軟膏以及氧氟沙星軟膏等,每日兩次,如潰瘍較深者,每日可用1/2000黃連素或慶大黴素生理鹽水紗布換藥,清除膿液,促進新鮮肉芽生長。
3.物理療法
紫外線、紅外線、超短波雷射等方法,可促進潰瘍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