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深圳高新區始建於1996年9月,位於深圳經濟特區西部,規劃面積11.5平方公里,是國家重點支持的五大科技園區之一。2005年高新區工業總產值1367.58億元,同比增長25.7%,是96年高新區建區之初的13.7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324.32億元,同比增長30.91%;工業增加值260.13億元,同比增長26.2%;出口87.46億美元,同比增長22.8%;累計實現稅收262億元。2005年高新區在占全市0.6%的土地上實現每平方公里工業總產值118.92億元。
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圳高新區堅持以人為本,技術創新。營造產業生態、人文生態、環境生態“三態合一”的綜合環境。倡導敢於冒險、勇於創新,寬容失敗、追求成功,開放包容、崇尚競爭,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創新文化。高新區正成為“創業的沃土,成功的家園”。
六大特色
特色之一,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
高新區企業研發生產的基因抗癌藥物、SARS與禽流感病毒檢驗試劑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的計算機與通訊產品、軟體產品、光器件產品、數位電視產品、數字無線對講機產品以及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新材料、裝備製造業產品等都在國內外具有相當影響,對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了輻射與帶動作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光機電一體化已成為高新區主導產業。
特色之二,不斷完善的高新技術產業鏈
高新區已形成了從移動通信、程控交換到光纖光端、網路設備的通訊產業群;從配件、部件到整機的計算機產業群;從積體電路設計、嵌入式軟體到系統集成軟體的軟體產業群;從檢驗試劑、基因疫苗、基因藥物到醫療器械的醫藥產業群。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湧現出了一批產值超十億甚至百億元的大、中型企業。特色之三,官產學研資介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
高新區正在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產業化為目的,企業為主體,人才為核心,公共研發體系為平台,形成輻射周邊、拓展海內外、官產學研資介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高新區匯集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大學的研發中心,一些企業的研發經費超過銷售額的10%。高新區現有市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24個、技術中心13個、重點實驗室22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16個。至2006年2月,區內企業共申請各類專利5582項,其中發明專利3962項,發明專利授權1260項,占全市授權總量的55.5%。
特色之四,多元化、專業型、互動式孵化器群
由政府興辦的深圳軟體園、國家IC設計深圳產業化基地、深圳國家電子工試中心、生物孵化器;由清華、北大、哈工大、深圳虛擬大學園創辦的院校孵化器;由政府、留學生協會共同興辦的留學生創業園構成的孵化器群正在形成,目前在孵企業達600餘家。由政府、海內外、民間資本參與的創業投資體系正在為孵化企業提供強大的風險投資支持。特色之五,名校匯聚高新區
“名校在深圳,匯聚高新區”。由43所海內外著名院校組成的深圳虛擬大學園,經過六年的發展,已形成了高層次人才培養、大學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基地,在深培養碩士以上研究生15000餘人,被授予“廣東科技人才基地”;在深創辦企業276家,成果產業化項目222個。由各院校7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組成的“深圳虛擬大學園重點實驗室平台”已經啟動,目前有50家在深設立分中心。國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深圳虛擬大學園國家大學科技園”正在建設中。虛擬大學園利用大學的有效人才、有效技術,在有效環境下,形成有效貢獻。特色之六, 面向世界的科技園區
作為國際科學園協會成員單位和亞太經合組織科技園區,深圳高新區和美國、義大利、韓國、埃及、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的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大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市政府在高新區設立了“深圳國際科技商務平台”,為跨國公司在深投資、設立機構牽線搭橋,為海外科技商務機構和技術轉移機構服務。園區企業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也把自己的研發中心建到國外,使我們的技術進步融入到國際技術發展的大平台上。面對新世紀,迎接新挑戰,市委、市政府做出了規劃建設以高新區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帶的戰略決策。這將拓展產業空間,完善產業鏈條,最佳化產業結構,為構建“和諧深圳、效益深圳”提供了堅實保障。
地理條件
位置:地處中國廣東省南部,東經113°46′至114°37′,北緯22°27′至22°52′。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望,市區距香港港島僅45分鐘車程。面積:深圳市總面積為1948.69平方公里,深圳經濟特區面積為391.71平方公里。
氣候: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氣溫為22.4℃,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20.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1933.3毫米。
硬體設施
綠化:建成綠化覆蓋面積14787.7公頃,綠化覆蓋率4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8平方米。口岸設施:經國務院批准的一類口岸12個。平均每天經皇崗、文錦渡、沙頭角進出境的車輛約有2.5萬輛次,高峰期多達3萬多輛次。採用通道自動核放系統,自動驗核1部車輛僅需4-5秒。
海港:擁有9個港區,萬噸以上泊位39個,開闢了71條國際貨櫃班輪航線,平均每月靠泊深圳的各類班輪達200多艘次,通往美洲、歐洲、澳洲、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2002年,深圳港貨櫃吞吐量達761.37萬標準箱,排名世界第六大貨櫃港。全港貨物吞吐量達8765.92萬噸。每天往返於深港的客運班輪50班。
空港: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開通國內航線105條,國際貨運航線6條,平均每天開出70多個航班。2002年機場旅客吞吐量935.27萬人次;機場貨物吞吐量33.38萬噸。
深圳機場與香港機場密切相連,香港機場的國際貨運航線大大提升了深圳機場的運力,貨物可以直接經由快速通道從香港機場發往世界各地,深圳市與香港赤臘角國際機場車程相距約1小時,水路運輸僅需30分鐘。
陸路交通:深圳公路、高速公路、鐵路四通八達,並在全國率先開通準高速鐵路。貫穿中國大陸的兩條主要鐵路幹線——京廣線和京九線在深圳交匯。高速公路網路貫通珠江三角洲。深圳捷運一期工程已於1999年底動工,預計2003年底建成通車。
通訊:全市固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50.89萬門;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549萬門;固定電話用戶219.3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387.69萬戶。
污水處理:擁有完善的雨、污水分流排水管網系統,現有11座污水處理廠,在建5座污水處理廠。目前日污水處理能力達160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達58.1%,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3.5%。
人口:常住人口46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32萬人,暫住人口337萬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
教育:共有各類學校總數達1117所。深圳虛擬大學園共有42家國內外著名高等學府進駐,2002年共招收碩士及博士研究生2929名。深圳擁有國際學校5所,香港人子弟學校3所,台商子弟學校1所。
衛生:衛生醫療機構723家,其中醫院80家。衛生保健事業不斷取得進步,深圳人預期平均壽命已達76.71歲,已超過部分已開發國家的人均壽命水平。
文體:全市各類文化設施300多個,擁有書城、圖書館、博物館、大劇院、特區報業大廈、市民中心、電視中心、青少年宮、音樂廳、體育場、體育館等多種現代化的文化設施以及交響樂團、歌舞團等文藝團體。
旅遊休閒:已形成包括城市景觀、山海風光、鄉土文化、購物休閒、文化娛樂、商務活動和康復保健在內的全方位旅遊休閒體系。東部擁有大小梅沙、海洋世界、黃金海岸等自然景觀,西部擁有世界之窗、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歡樂谷、青青世界、野生動物園、西部海上田園風光等人造景觀。深圳飲食集中了中國潮、粵、京、魯、川、湘、蘇、東北菜等各大菜系,此外還有法國、日本、泰國、韓國、印度等各國風味。
主導產業
深圳是計算機及零部件、通訊器材、影視聽產品、光機電產品、通訊器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基地、研發基地、產品交易基地。有超過1500家計算機配套工廠,生產除晶片外幾乎所有的計算機零組件,年配套能力3000多萬套,通信交通交換達3000多萬線,深圳成為中國大陸的電子配套中心。每年一屆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舉行。重點發展產業
高新區的重點發展產業是: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四大產業,其中電子信息產業是高新區的重點支柱產業。“三個一批”發展戰略
1.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四大產業。2.重點扶持高新區骨幹企業(含擬進高新區企業):長城計算機深圳公司、長城國際公司、長科公司、海量存儲公司、華為公司、中興新公司、市通訊工業公司、泰豐電子公司、科興公司、康泰公司、通海公司、新鵬公司、海王公司、長園公司、金科公司、天鼎公司、永合公司、飛亞達公司、奧沃公司等。從現在起,凡進入高新區的生產型企業必須是大規模、技術含量高、有足夠資金、效益好的高新技術企業,其年產值應達到20億元人民幣以上。
3.爭創高新區12個高新技術名牌產品:長城公司的金長城微機和彩色顯示器、華為公司的C&C08程控交換機、中興新公司的ZXJ10程控交換機、通訊工業公司的光纖光纜、泰豐公司的HA888無繩電話、科興公司的基因工程d1b干擾素、康泰公司的基因工程B肝疫苗、永合公司的雙向拉伸聚苯乙烯片材、金科公司的PTC電子陶瓷、長園公司的熱收縮高分子材料、奧沃公司的伽瑪刀。
技術開發體系
1.規劃目標:在高新區建立一個以自主開發為主導,自主開發與引進相結合的技術開發體系,使之成為推動高新區和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支生力軍。2.體系的構成
(1)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中心以企業的主導產品和經濟實力為依託,對企業進行新產品、新項目的研究開發,是企業創立名牌、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保證。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中心是高新區技術開發體系的主要形式。應鼓勵境外大型企業的研究開發機構進駐高新區。
(2)以政府為主導的行業開發機構由市政府牽頭,穩妥地、逐步地組織實施微電子設計中心、軟體開發中心、生物工程研究開發中心等三個中心的建設。
(3)以“官、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化開發機制健全機制,充分發揮深圳科技工業園、中國科技開發院、深圳國家電子工試中心、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在高新區的開發轉化作用。
(4)網路式、開發式的合作與交流體系爭取使高新區成為中國APEC科技園之一,成為一個國際性、開放式的合作與交流基地。
產業扶持政策
在高新區內率先實行企業運行機制和科技體制等方面的改革試驗。對高新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項目在土地使用、海關、住房等方面給予統一優惠政策,對屬於稅收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項目按特區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執行。對個別企業要求給予的特殊優惠政策,可由市高新辦作個案處理,報市政府審定。支撐服務體系
(一)管理服務體系1.成立管理服務中心,採取決策層(高新區領導小組)——管理層(領導小組辦公室)——經營服務層(管理服務中心)的三級管理模式,對高新區實行企業化、社會化管理。
2.建立高新區信息網路
3.開展各類人才的培養與培訓
4.建立技術商品市場,開展技術諮詢和成果展示
(二)企業孵化體系
建立高新區創業中心,使之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器、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的基地、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家的學校。
(三)社會服務體系
包括金融財會、交通通信、社區環境等方面。
土地利用規劃
一、土地現狀
高新區總占地面積11.5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工業用地2.8平方公里(含後海路以南填海區),交通道路用地3.3平方公里,生活配套及其他用地5.4平方公里。目前,高新區已開發建成的土地面積6.5平方公里,劃而未建的土地面積1.3平方公里,未劃未建的空地3.7平方公里。二、土地利用規劃
(一)功能分區根據高新區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規劃將整個高新區劃分為以下幾個功能區塊:1.高新技術工業區:主要作為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的生產用地。
2.科技教育、培訓、孵化區:主要用於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的人才技術培訓,產品的開發試製、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孵化等功能。
3.綜合功能區:重點安排行政管理、辦公、金融、科展貿易、會議、信息交流、醫院、賓館等內容。
4.居住生活區:建立較高檔次的住宅區,並配置完善的公共配套生活設施。
(二)地域布局
在地域布局上,本著“大分散、小集中,分清層次、區別對待”的原則,形成如下地域功能布局:
1.北區:配合市府高新辦與國土局對北區西片(第五工業區)的清理,進行局部的功能調整。規劃該區工業用地以安置大型生產型高新技術企業為主,該區東片則安排生活居住與綜合服務功能地塊。
2.中區:逐漸發展成為以新材料、計算機、生物醫藥工程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區。保留科技工業園原有的用地格局,重點在於改造一部分傳統產業,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用地比例。並對正大康地的用地改性,對麻雀嶺工業區進行改造。
3.南區:是未來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區域,也是全區的管理、會展、金融等綜合功能服務中心,包括深圳大學、南區北片及後海路以南的南區南片三部分。深圳大學為培養人才、從事科研開發的基地,與其他科研機構(含技術培訓、研究開發、產品試製)一道,共同構成對高新區的強大技術服務支撐體系。
(三)人口規模與居住用地
據測算,高新區可安排的就業人口可達12.03萬人,若將深圳大學的師生(未來以1萬人計)作為就業人口計算在內,則整個高新區可安排的就業人口數為13.03萬人,可容納的居住人口在不考慮後海路以南進行商品住宅開發的前提下為11.38萬人;若考慮到後海路以南實行滾動開發以求政府投入資金的平衡,則高新區在工業用地仍保持2.8平方公里的前提下,可容納10.18萬人,其餘2萬~3.2萬人在高新區以外的地方解決居住問題。(四)交通規劃
在理順區內外交通聯繫,合理組織物流與人流運輸的前提下,本次規劃立足現有條件,結合未來發展需求,對各等級交通道路進行了全面細緻的安排:○廣深高速公路:承擔市際、大型交通設施對外遠距離運輸,由皇崗經本區北緣直達廣州。
○一類幹線道路:承擔城市組團與組團之間及相鄰地域間的長距離交通聯繫。經過本區的有北環快速路(已建成)、麒麟路(已建成)、沙河西路(已部分建成)、濱海大道(規劃待建)四條。
○二類幹線道路:主要承擔城市組團間客運中距離交通聯繫,主要用來提供公交服務,現已建成經過本區的有深南大道、南油大道。
○主幹道:用來承擔組團內部功能區之間的交通聯繫。本區規劃的有後海路、科苑路、玉泉路。
○次幹道:用來承擔組團內部相鄰小區間的短距離出行。本區規劃的有郎山路、科技大道、銅鼓路、新元路、寶深路、第五工業區中的二號路、麻雀路、南區的緯四路、學府路、後海濱路。
○支路:承擔小區南部及大型建築出入交通。
管理體制
一、建立高新區新型管理體制的原則
深圳高新區管理體制的原則是:在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及深圳特區法規、規章之下,不改變政府各部門現有職權管轄範圍;不中斷各種審批鏈條;賦予高新辦必要的許可權和調控手段,充分發揮各部門的積極性,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加快高新區發展的合力。二、高新區管理體制的構架
根據高新區目前的實際情況,同時借鑑國內其他高新區的成功管理經驗,建議我市高新區現階段實行決策層(高新區領導小組)——管理層(高新辦)——經營服務層(服務中心)的三級管理體制,對高新區實行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待高新區發展到一定水平後,再對這種管理體制進行必要的調整。決策層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領導小組,負責高新區各項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協調,負責高新區內改革和發展重大事項的決策,批准或審查高新區的規劃和發展目標,協調解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開發建設和管理過程中的重大問題。
管理層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領導小組辦公室(高新辦),它既是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又是市政府管理高新區的派出機構,還是政府有關部門管理高新區的協調辦公機構。負責組織、實施高新區的建設與發展計畫,協調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縱向管理,對高新區內的項目、土地審批、工商註冊、企業監管、資金運作、人員入戶和出境等方面進行資格審查和全過程管理。
經營服務層即服務中心,通過這個機構的設定,將為高新區內的企業提供政策、法律服務,物業管理服務,財務服務,信息服務以及其他配套服務;同時還負責組織高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物業開發等經營活動。
國家級高新區全包羅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它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託,主要依靠科技實力和工業基礎,利用一切可能獲得的國外先進科技、資金和管理手段,面向國內外市場,創造局部最佳化環境,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產力,促使我國的高新技術成果儘快實現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是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