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威海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全國三個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開發區管委會是威海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享有市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概況

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是1991年3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由國家科技部、山東省政府和威海市政府共同創辦,是全國三個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開發區管委會是威海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享有市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地理位置
威海高技區位於威海市市區西北部的文教科研區,總面積111.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0.5公里。常住人口15萬。距市中心3公里,距威海港4公里,火車站10公里,威海機場30公里,煙臺機場80公里。
氣候特點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暖、夏涼、春冷、秋溫,年溫差較小。全年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的時間超過290天。年平均氣溫12.1℃,月平均最高氣溫24.6℃,最低氣溫-1.5℃。
經濟發展
區十多年來,累計完成GDP228億元,年均遞增31%;實現工業總產值467億元,年均遞增32%;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18億元,年均遞增43.8%。2003年完成GDP50.1億元,增長42.7%,工業總產值105.3億元,增長35.4%,財政收入4.8億元,增長42.9%。
投資環境
自然環境優美,依山傍海,有綿延二十多公里的沿海防護林帶和萬畝林場,空氣清新,擁有四個天然海水浴場,水清灘緩、沙質柔細,是旅遊、避暑、療養的好地方,也是國內外專家公認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理想之地;區內水、電、路、暖、通訊等設施完善,綠化覆蓋率達到41%;政策法規體系完善,各類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完備,內部管理體制健全,建立了電子政務系統,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和“一條龍”優質服務。2001年,在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率先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2年12月被國家環保總局和科技部認定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
高新技術
規劃興辦了三星、光威、高分子、金猴、托普、萬豐、精密印刷、雙豐等高科技工業園區。引進了17家科研院所和9所高等院校進區建立科研機構、創辦科技實體。創業中心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創業中心,孵化器面積達6萬平方米。設立種子基金和科技風險投資基金,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打造了融資平台。累計實施火炬、星火和科研計畫項目234項,國家“863”計畫項目4項。區內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新材料、海洋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群。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48.8%。
對外開放
累計批准進區外資項目438項,契約外資額8.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億美元。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36億美元,其中出口21億美元,年均遞增44.6%,與2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全區出口產品總額的69%。被國家科技部和外經貿部認定為全國首批16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之一。2003年,被國家商務部、科技部等八部門授予“科技興貿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商貿旅遊
區內商貿設施完善,生產、生活條件良好。國際海水浴場、臥龍山、小石島釣魚公園、北海浴場等旅遊景點,年接待遊客達100多萬人次。國際海水浴場被國家海洋局列入10個定期監測海水質量的重點海水浴場之一。第三產業增加值以年均35%以上的速度遞增。
農村經濟
現有耕地2300公頃,果園5000畝。2002年,糧食產量1.3萬噸,油料產量2000噸,蔬菜產量7500噸。蓄牧業收入3400萬元,水產業收入1.2億元。全區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6.8億元。
教育衛生
區內有中學3所、國小13所、幼稚園34所,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威海市教育學院、科技中專等大中專院校座落區內。擁有醫院2處,其中,佛頂山醫院為一級甲等醫院。
人民生活
2004年,全區職工人均收入1266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91元。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4.9億元。有社會福利院2所。建立了覆蓋全區的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
目前,威海高區正在深入開展“二次創業”活動。今後五年間,全區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速度將保持在40%以上,到2007年,全區GDP達到172億元,在2000年的基礎上翻三番,人均占有13000美元。將高技區建設成為一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較大,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對外貿易發達,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人民生活富裕,社會政治穩定,融科研、生產、貿易、教育、旅遊、生活為一體的國際性、現代化海濱生態科技城。
威海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威海高技區是最適宜創業的地方。威海高技區誠邀海內外精英加入我們的創業團隊,攜手共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基礎設施

為營造良好的投資硬環境,威海高區把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開發建設的兩大任務之一,本著“開發一片、完善一片、配套一片”的原則,依託老城市的市政設施,推動各項基礎設施自東向西延伸。至2003年底,威海高區共完成基礎設施工作量12億元。
道路
開發區內主要道路框架基本建成,形成了五縱七橫的道路格局,區內建設道路75公里,硬化路面210萬平方米。
供電:高區電網屬於威海市電網的一部分。現擁有220KV變電站一座,35KV變電站3座,總容量為24萬KVA。變電站均實現雙電源進線,轄區內10KV線路共有15條,已經構成網狀框架,配電總容量為10萬KVA,充分保證了開發區的用電。
通信
全區已建成以光纜為主、以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為輔的大容量、高速率、數位化、覆蓋全區的立體化通信基礎網路。全區光纜長度已達200皮長公里;固定電話交換機容量6萬門,全區電話普及率達到45部/百人。
計算機網際網路建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網際網路地面出口總頻寬為3G,全區現有網際網路用戶1萬餘戶。上網人數3萬人,網站70個。
供水
市區800mm的給水管道通入開發區,建有麻子山、澇台山加壓泵站2座、600m3的高位水池2座、2000m3的低位水池2座,給水能力達到6萬噸/日;現實際供水量達到9000噸/日,高峰時達到1.1~1.2萬噸/日。
排水
採用雨水、污水分流制,建立了完善的排水系統,污水處理廠設計生產能力為8萬噸/日,污水處理率達到100%。
供熱和供汽:區內建有熱電廠一處,已完成的一期工程供熱量為3×75t/h,同時還建設了換熱站八座,供熱面積達到180萬平方米,熱化率達到95%。

國家級高新區全包羅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它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託,主要依靠科技實力和工業基礎,利用一切可能獲得的國外先進科技、資金和管理手段,面向國內外市場,創造局部最佳化環境,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產力,促使我國的高新技術成果儘快實現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是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基地。
中關村科技園區
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
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吉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海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淄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大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中山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瀋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桂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襄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寶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威海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上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昆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貴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
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株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