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圖經

淮陰圖經

《淮陰圖經》作於唐代,是一本地理古書,作者是誰已無從考證,此書也早就失傳,世界上只流傳了十個字——“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這十字“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於(唐)陸羽(733—804)《茶經·七之事》中引用,因此才得以保存。

簡介

淮陰圖經(huái yīn tú jīng)
淮陰圖經》作於代,是一本地理古書,作者是誰已無從考證,此書也早就失傳,世界上只流傳了十個字——“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這十字“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於(唐)陸羽(733—804)《茶經·七之事》中引用,因此才得以保存。

茶經茶經

陸羽 字鴻漸,竟陵人(現湖北省天門市)。上元初隱苕溪,自稱“桑薴翁”。《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有傳。清初淮安詩人靳應升字茶坡,存此地名。山陽縣南二十里,當即今二堡(俗稱二鋪鎮)。
江蘇淮陰舊稱山陽,是東晉時代所置,到了民國前也曾幾次用“山陽”做地名。

更多信息

淮安古屬揚州。《禹貢》,“揚、徐二州,俱以淮為界。”淮安地在淮南,故為揚州轄境。春秋時屬吳越,戰國時屬楚。漢為射陽縣,屬於淮陰。《漢書·地理志》:“射陽縣屬臨淮郡”注“應劭曰:‘在射水之陽’。”後漢時又屬廣陵。
《後漢書·地理志》:“廣陵郡射陽縣故屬臨淮。”三國時廢,地屬於魏。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復立。晉安帝義熙七年(411)置山陽郡治山陽縣於射陽境內,其時射陽縣猶在。宋,南齊州郡志,射陽縣系臨淮郡屬南徐州(今鎮江)。山陽縣系山陽郡屬南兗州(僑置鎮江)。南齊以後地方志,始無射陽縣,不知廢於何時。
此後粱、魏、東魏、北齊、陳、周皆為山陽縣屬山陽郡。隋開皇元年(581)廢郡。十二年(592)置楚州治山陽縣。隋末臧君相據其縣稱東楚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降唐,仍名東楚州領山陽、安宜(今寶應)、鹽城三縣。武德八年(625)廢西楚州(即盱眙)以盱眙來屬,去“東”字仍為楚州治山陽。天寶元年(742)改楚州為淮陰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楚州,屬淮南道。楚州之名屢有更易,後唐天成三年(928)升為順化軍,元代州治皆改為“路”,楚州改為淮安路及總管府。元至元二十六年(1366)明太祖朱元璋稱吳王改為淮安府,直至清末(1911)歷五百四十六年始廢。但山陽縣名則自晉代迄於民國三年(1914)始改為淮安,今仍從之。
淮安之有志書,於古無征。其見之於記載,首為唐之《淮陰圖經》,書既久佚,著者、卷帙亦不詳。唯(唐)陸羽(733—804)《茶經》中存留十字而已。茲就見聞所及臚陳於後,以供研究史志者參考。

陸羽簡介
陸羽陸羽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卷上: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制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制方法。卷中:四之器,敘述煮茶 、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布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制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