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淮陰圖經(huái yīn tú jīng)
《淮陰圖經》作於唐代,是一本地理古書,作者是誰已無從考證,此書也早就失傳,世界上只流傳了十個字——“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這十字“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於(唐)陸羽(733—804)《茶經·七之事》中引用,因此才得以保存。
陸羽 字鴻漸,竟陵人(現湖北省天門市)。上元初隱苕溪,自稱“桑薴翁”。《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有傳。清初淮安詩人靳應升字茶坡,存此地名。山陽縣南二十里,當即今二堡(俗稱二鋪鎮)。
江蘇淮陰舊稱山陽,是東晉時代所置,到了民國前也曾幾次用“山陽”做地名。
更多信息
淮安古屬揚州。《禹貢》,“揚、徐二州,俱以淮為界。”淮安地在淮南,故為揚州轄境。春秋時屬吳越,戰國時屬楚。漢為射陽縣,屬於淮陰。《漢書·地理志》:“射陽縣屬臨淮郡”注“應劭曰:‘在射水之陽’。”後漢時又屬廣陵。
《後漢書·地理志》:“廣陵郡射陽縣故屬臨淮。”三國時廢,地屬於魏。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復立。晉安帝義熙七年(411)置山陽郡治山陽縣於射陽境內,其時射陽縣猶在。宋,南齊州郡志,射陽縣系臨淮郡屬南徐州(今鎮江)。山陽縣系山陽郡屬南兗州(僑置鎮江)。南齊以後地方志,始無射陽縣,不知廢於何時。
此後粱、魏、東魏、北齊、陳、周皆為山陽縣屬山陽郡。隋開皇元年(581)廢郡。十二年(592)置楚州治山陽縣。隋末臧君相據其縣稱東楚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降唐,仍名東楚州領山陽、安宜(今寶應)、鹽城三縣。武德八年(625)廢西楚州(即盱眙)以盱眙來屬,去“東”字仍為楚州治山陽。天寶元年(742)改楚州為淮陰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楚州,屬淮南道。楚州之名屢有更易,後唐天成三年(928)升為順化軍,元代州治皆改為“路”,楚州改為淮安路及總管府。元至元二十六年(1366)明太祖朱元璋稱吳王改為淮安府,直至清末(1911)歷五百四十六年始廢。但山陽縣名則自晉代迄於民國三年(1914)始改為淮安,今仍從之。
淮安之有志書,於古無征。其見之於記載,首為唐之《淮陰圖經》,書既久佚,著者、卷帙亦不詳。唯(唐)陸羽(733—804)《茶經》中存留十字而已。茲就見聞所及臚陳於後,以供研究史志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