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琴書

淮海琴書

淮海琴書又名墜子,源於河南,變革創新並植根於淮海,流傳於淮安市及周邊地區,是特有的“淮味”民間藝術品之一。淮海琴書以說唱見長,形式活潑,以音韻甜美著稱,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在江蘇曲藝。

基本信息

主要概述

淮海琴書淮海琴書
“打蠻琴”正規的名稱叫“蘇北琴書”也有叫“淮海琴書”的。它流行於淮安、徐州、宿遷、連雲港、魯南、皖北一帶,是全國範圍內流行較廣的一大曲種,它以優美的音樂和悅耳的唱腔吸引著不同年齡層次的聽眾,是廣大人民民眾非常喜愛的曲種之一。淮海琴書有六百年歷史,第一個腳本取材於清乾隆51年,江南蠻子羅三元運漕米進京,回來時路過山東臨清,拐騙當地婦女,途徑宿遷境內,事情敗露,當地民眾砸船救人的故事。說書人把這個題材編成曲藝腳本,利用河南墜子,採用柳琴戲唱腔,最後逐漸演變成淮海琴書。

淮海琴書一般是“雙檔”演唱,多是一男一女,俗稱為“死夾檔子”,一人拉墜子,另一人敲琴打版。有時也有單檔演出的,只敲楊琴唱,或者是只拉墜子唱,用腳綁代板,有時採用多人演唱,則配以笛子、二胡、三弦等,大有戲曲演唱的風味,可謂是妙趣橫生。

獨特藝術

淮海琴書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形成了獨自的藝術特色。連雲港市地跨北方方言區和江淮方言區,由於藝人使用的方言不同,在傳播過程中,遂又形成了南北兩種具有不同演唱風格流派。屬於北方方言語系的琴書藝人,其演唱風格以樸素見長,具有粗獷、豪放、剛烈、樸實等特點。屬於江淮方言語系的琴書藝人則以華麗見長,具有委婉、細膩、纏綿、柔軟等特點。因此在藝人中有所謂的“侉”、“mao”揚琴之分,其中“mao”琴往往一個曲目由數個曲牌連綴而成,藝人稱之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具有獨特的韻味。

傳統曲目

淮海琴書音樂,經過藝人幾百年傳承、創新,創造了許多優美的曲牌,如“百鳥朝鳳曲”,演奏者憑藉指功就能奏出婉轉悠揚、悅耳動聽的鳥鵲爭鳴、雞鳴狗吠,可謂是別具一格。其伴奏樂器有:墜胡、揚琴、木板,主要樂曲有大八板、小八板、悲曲、過門。過門變化較大,隨著演員的唱腔變化和情節變化,有長有短,琴書伴奏樂的特點是伴奏時墜胡的上下把位滑動幅度大,尤其悲調伴隨演員的唱腔催人淚下。淮海琴書書目眾多,而留傳在江淮一帶的主要有:《薛仁貴回窯》、《秦瓊賣子》、《羅成大鬧德州府》、《王天寶戲妻》、《李官保投親》等。

主要特徵

淮海琴書唱腔曲牌分為“滾板”、“抒情”、“喜調”和“悲調”等數種類型,不僅演唱者有喜怒哀愁的聲調錶情,在樂器的過門上也有明顯的區分。喜怒哀樂的唱腔和音樂相吻合,對劇中人的性格刻畫有極大的渲染力,喚起聽眾的共鳴。淮海琴書演唱的一個特點是:樂器只伴奏過門,唱句中不採取音樂伴奏的方法,這樣就保證了演唱吐出的字字句句全部清晰的無干擾的送進聽眾耳朵,保證了演唱效果。留給聽眾的印象是入耳、入腦、好聽、好記,深得廣大聽眾的喜愛

相關介紹

海州、板浦、南城等連雲港地區擁有大批的“淮海琴書”聽眾,但以鄉村中老年人為主,有的愛好者閒暇之餘會忍不住哼上幾句。海屬一帶的“淮海琴書”傳承發展以漣水縣最為矚目,為傳承好這一優秀民族文化遺產,漣水縣歷經幾年收集、整理淮海琴書相關資料,積極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淮安市人民政府於2008年1月22日予以公布。目前,已陸續舉辦了幾期淮海琴書培訓班,縣裡每一次文藝演出活動,會、調演都有淮海琴書參加,並將淮海琴書演唱設定成資料片,不定期在漣水電視台播放。目前,漣水正在進一步收集、整理、加工淮海琴書相關資料,準備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