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琴書

淮河琴書

淮河琴書:琴書傳入阜南縣鄉村已有200多年歷史,它因演唱形式活潑,語言純樸生動,曲調婉轉優美,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

淮河琴書——淮河曲藝文化簡介

自娛自樂淮河人民自娛自樂淮河人民

說唱藝術的特色,是我國著名的地方劇種。此外,淮河流域流傳較廣的地方戲曲還有淮北梆子、嗨子戲、沙河調、泗州戲、四名推子、琴書等。
淮人樂酒,飲酒的歷史頗為悠久。在淮河下游的下草灣,發現了一千五百至一千二百萬年前的古猿化石,定名為“雙溝醉猿”。古猿曾醉酒於雙溝,足見淮人與酒的淵源久。當年淮夷迎戰前來掠地的周人就曾舉觴別長淮。據傳,古代有名的酒仙劉伶、阮籍、嵇康和造酒的祖師杜康都是淮人。《晉書》上說阮籍曾一口氣“飲酒二斗”,也曾經一“醉六十日”才醒。劉伶更是嗜酒如命,曾經一醉三年,並留下了詠酒的傳世之作《酒德頌》,專寫醉酒的好處:“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嵇康的酒名雖然次之,但他也曾發出“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的感嘆,並留下了著名的《酒會詩》。淮人愛酒,他們祭祀時喝:“河伯拋錢祭,風神酹酒呼”(元楊基《發淮安》);豐收時喝:“水綠城邊放野航,一尊新酒麥秋涼”(張養
重《再彭城西放艏》);離別時喝:“纜解河橋楊柳密,酒沽村店杏花新(元蕭國寶《餞張大使游淮》);重逢時也喝:“人生會合能幾何,莫辭痛飲三百斛”(明潘亨《淮南遇故人》)。淮人的酒量也很大,宋朱翌《猗覺寮雜記》載:“淮以南,酒家以升計,淮之北,以角計。”而當時一升日爵,四升日角,角是升的四倍。從眾多考古發現來看,六七千年前,淮夷就已製作了紅砂陶杯等酒器。宋代泗水岸邊的雙溪鎮上“南街到北巷,三步兩槽坊”。明代有首民歌唱道:“淮上行船望雙溪,但聞酒香十里堤。未飲先有三分醉,不知何日是歸期。”這些都足以見證淮河流域酒業的興盛。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收了淮河彎,富甲半邊天”。這是淮河兒女自豪的傳唱,也是國人對淮河由衷的讚美。淮河的浪跡波痕,見證了中國的興衰與榮辱,流動著華夏的傳統和習俗。淮河的精靈魂魄,已經化作了文化和精神,深入到我們民族的骨髓之中。
淮河文化是一種水質文化,是順著淮水流淌出來的文化,是用淮水釀造出來的文化。淮河之水已經凝聚成永世不息的文脈,流淌在淮河兒女噴涌的文思里。
淮河文化將像淮水東流一樣,奔騰不息,澤被萬代。

淮河琴書——著名傳人 (孟穎)

淮河琴書傳人淮河琴書傳人

站在阜南縣文化館內,42歲的孟穎,左手打板,右手敲琴,說上了一段淮河琴書。琴書是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傳入阜南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除了傳統小段,淮河琴書也有長篇的段子,如《楊家將》、《楊八姐遊春》、《梁祝》等。琴書有點類似京韻大鼓。不僅阜南有琴書,山東、徐州、四川等地也都有琴書,甚至歷史更長,不過各地的琴書,在唱腔、樂器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淮河琴書,曲調婉轉優美,唱腔舒緩渾厚,語言淳樸生動,演唱形式活潑。

孟穎敲的揚琴還是傳自她爺爺的。

爺爺孟兆興曾是一名琴師,也是淮河琴書的第三代傳人,孟穎的父親孟獻春拉得一手好京胡,年輕時從碭山來到阜陽,落了戶,扎了根,而姑姑孟獻琴也是琴藝精湛,唱念俱佳。作為淮河琴書第五代傳人,孟穎8歲學藝,12歲登台表演,能將黃梅戲、嗨子戲、京劇和豫劇等揉進琴書的演唱中。
今年6月份,在安徽省曲藝小品大賽中,孟潁表演的琴書《喜事多多》獲得曲藝類一等獎。此前,央視《曲苑雜壇》多次播放她表演的淮河琴書傳統小段。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優秀曲藝家名單(共70名)中,孟穎與趙本山、鞏漢林、大兵等人榜上有名。

淮河琴書傳人獲全國表彰

 為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對60年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曲藝家進行表彰,阜南縣梆劇團演員孟潁被授予“優秀中青年曲藝家”稱號。
孟潁是我省知名曲藝家,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淮河琴書的主要傳承人。孟潁表演的琴書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傳統琴書的“九腔十八調”,而且注意從地區戲曲、民間小調中汲取營養,豐富淮河琴書的唱法。2004年,她憑藉創作的琴書《一塊碎玻璃》榮獲中國曲藝節最高獎——“牡丹獎”。不久前,在全省曲藝小品大賽中,她表演的琴書《喜事多多》獲全省曲藝類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