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選加工

淨選加工

中藥材在切制、炮炙或調配、製劑前,均應選取規定的藥用部位,除去非藥用部位、雜質及霉變品、蟲蛀品、灰屑等,使其達到藥用的淨度標準,稱淨選,過程稱為淨選加工。

中藥材在切制、炮炙或調配、製劑前,均應選取規定的藥用部位,除去非藥用部位、雜質及霉變品、蟲蛀品、灰屑等,使其達到藥用的淨度標準,稱淨選,經過淨選後的中藥材稱“淨藥材”,中藥材都要通過淨選加工,方可用於臨床。漢代醫藥學家張仲景在醫療實踐中即很重視藥用部位、品質和修治,在其著作《金匱玉函經》中指出:藥物“或須皮去肉,或去皮須肉,或鬚根去莖,又須花須實,依方揀采、治削,極令淨潔”。

基本簡介

 淨選加工的目的
1.分開藥用部位如麻黃去根,草果去皮,蓮子去心,扁豆去皮,使作用不同的部位區分開來,使之更好地發揮療效。
2.進行分檔在水處理和加熱過程中分別處理,使其均勻一致。如半夏、白朮、川芎、川烏、附子等。
3.除去非藥用部位使調配時劑量準確或減少服用時的副作用。如去粗皮、去瓤、去心、去蘆等。
4.除去泥砂雜質及蟲蛀霉變品主要是產地採集、加工、貯運過程中混入的泥沙雜質、蟲蛀及霉變品。
為了敘述方便,本章分清除雜質、分離和除去非藥用部位及其他加工等三節進行介紹。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有的藥物在清除雜質的同時也除去非藥用部位。

第一節清除雜質
一、挑選
挑選是清除混在藥物中的雜質及霉變品等,或將藥物按大小、粗細等進行分檔,
以便達到潔淨或進一步加工處理。如萊菔子、桑螵蛸、蛇床子、石膏等含有木屑、砂石等雜質;蘇葉、藿香、淡竹葉、香薷等常夾有枯枝、腐葉及雜草等;枸杞子、百合、薤白等亦常有霉變品混入,這些均須挑選除去。又如天南星、半夏、白芍、白附子、白朮、大黃、木通等藥物,軍需按大小、粗細分開,以便分別浸潤或煮製,這樣在軟化浸潤時便於控制其濕潤的程度或火候,確保中藥飲片的質量,使其充分發揮療效。此外,挑選往往配篩簸交替進行。
二、篩選
篩選是根據藥物和雜質的體積大小不同,選用不同規格的篩和羅,以篩去藥物中的砂石、雜質,使其達到潔淨。有些藥物形體大小不等,須用不同孔徑的篩子進行篩選分開,如延胡索、浙貝母、半夏等,以便分別浸、漂和煮製。另外如穿山甲、雞內金、魚鰾膠及其他大小不等的藥物,均須分開,分別進行炮製,以使受熱均勻,質量一致。或篩去藥物在炮製中的輔料,如麥麩、河砂、滑石粉、蛤粉、米、土粉等。
篩選的方法,傳統均使用竹篩、鐵絲篩、銅篩等進行篩選。
常用藥篩的規格有:
1.菊花篩孔眼內徑為16~20mm,如篩菊花、桑葉等用。
2.元胡篩孔眼內徑為10mm,如篩延胡索、浙貝母等用。
3.中眼篩孔眼內徑為5mm,如篩香附、半夏等用。
4.緊眼篩孔眼內徑為3mm,如篩牽牛子、薏苡仁等用。
5.小緊眼篩孔眼內徑為2mm,如篩萊菔子、王不留行等用。
6.1號羅孔眼內徑為1mm,如羅葶藶子等用。
7.2號羅孔眼內徑為0.5mm,如篩羅勒子等用。
目前,許多地區採用機器篩選,如震盪式篩藥機等。
篩選現多以機械操作。如圖7-1式震盪式篩藥機,操作時只要將待篩選之藥物放入篩子內,啟動機器,即可達到篩淨。不同體積之藥物,可更換不同孔徑之篩子。這種機械,結果簡單,效率高而噪音小。
三、風選
風選是利用藥物和雜質的質量不同,借風力將雜質除去。一般可利用簸箕或風車通過揚簸或扇風,使雜質和藥用部分分離,以達到純潔之目的。如蘇子、車前子、吳茱萸、青葙子、萊菔子、葶藶子等。有些藥物通過風選可將果柄、花梗、乾癟之物等非藥用部位除去。
四、水選
水選是將藥物通過水洗或漂除去雜質的常用方法。有些藥物常附著泥砂、鹽分或不潔之物,用篩選或風選不易除去,故用水選或漂的方法,以使藥物潔淨。如烏梅、山茱萸、大棗、川貝母、海藻、昆布等,均需洗或漂去附著的泥砂、鹽分。質地較輕的藥物,如蟬蛻、蛇蛻、地鱉蟲等,操作時,將藥物置水中攪拌,使藥物中的雜質漂浮於水面或沉於水中而除去。洗漂應掌握時間,勿使藥物在水中浸漂過久,以免損失藥效,並及時注意乾燥,防止霉變,降低療效。

第二節分離和清除非藥用部位

一、去根或莖
1.去殘根是指藥用莖或根莖部分的藥物一般須除去主根、支根、鬚根等非藥用部位。如石斛、荊芥、薄荷、黃連、蘆根、藕節、馬齒莧、馬鞭草、澤蘭、益母草、瞿麥等。另如麻黃莖和根均能入藥,但兩者作用不同,莖能發汗解表,根能止汗,故須分離,分別藥用。
2.去殘莖是指藥用根部的藥物往往須除去殘莖,如龍膽、白薇、丹參、威靈仙、續斷、防風、秦艽、廣豆根等,均除去殘莖,使藥物純淨。

二、去皮殼
去皮殼的操作方法,早在漢代就有記載,如《金匱玉函經》中明確指出:“大黃皆去黑皮。”梁代《本草經集注》亦指出一些皮類藥物,如肉桂、厚朴、杜仲、秦皮等,“皆去削上虛軟甲錯,取里有味者稱之”。清代《修事指南》謂“去皮者免傷氣”。這些方法無疑對中藥的質量和療效是一個提高。因為有些藥物的表皮(栓皮)及果皮、種皮屬非藥用部位,或是有效成分含量甚微,或果皮與種子兩者作用不同,如苦杏仁、白扁豆等,故須除去或分離,以便純淨藥物或分離不同的藥用部位。
有些外皮辛燥耗氣,尤其是體弱的病人,過多服用生薑皮、橘皮等辛散皮類藥物會有耗氣之慮。傳統所謂:“去皮免損氣”,可能是指這些特殊情況而言。有些皮有毒,如苦楝根皮、雷公藤皮剝除其紅黃色外皮不完全,會引起中毒,大傷元氣。又如白首烏中含有有毒金屬元素高達946.11mg/kg,去皮白首烏飲片有毒金屬元素為36.50mg/kg,含量大為降低,所以必須去皮。
去皮殼的藥物大體有三類:
1.樹皮類如杜仲、厚朴、黃柏、肉桂等。可用刀颳去栓皮、苔蘚及其他不潔之物。因栓皮內含有效成分甚微,如不除去,調配時仍作藥物數量稱取就會影響藥用劑量的準確性。
2.根和根莖類如知母、桔梗、北沙參、明黨參等,應除去根皮。有些藥物多在產地趁鮮去皮,如知母、桔梗等,若不趁鮮及時去皮,乾後不易除去。傳統要求桔梗去“浮皮”後入藥。據報導,經小白鼠和家兔的溶血、毒性和祛痰實驗,其結果證明帶皮桔梗與去皮桔梗的溶血指數相同,均無明顯毒性反應,帶皮桔梗具有顯著的祛痰作用,與去皮桔梗相似或略強。臨床套用帶皮桔梗未見不良反應,故認為桔梗入藥不需去皮。
3.果實種子類如草果、益智、使君子、鴉膽子、大風子、榧子、白果、石蓮子、桃仁、苦杏仁等,應去果殼或果皮。方法可砸破皮殼,去殼取仁,如巴豆、白果、使君子等。種子類藥物,如苦杏仁、桃仁等,可用燀法去皮。大量生產用去皮機去皮,小量生產用手搓去皮。

三、去毛
有些藥物表面或內部,常著生許多絨毛,服後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其他有害作用,故須除去,消除其副作用。如唐代《新修本草》載:“枇杷葉凡用須火炙,以布拭去毛,不爾射人肺,令咳不以”。宋代《證類本草》云:“石韋,用之去黃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療”。從文獻記載看,去毛主要是避免因毛絨機械性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而採取的一種操作。
根據不同的藥物,可分別採取下列方法:
1.颳去毛如鹿茸的茸毛,先用刃器(瓷片或玻片)將茸毛基本刮淨,再置酒精燈上稍燎一下,用布擦淨毛屑。注意不可將鹿茸燎焦,以免切片時破碎。
2.刷去毛如枇杷葉、石韋等在葉的背面密生許多絨毛,歷代文獻記載均須刷去。刷毛的方法,少量用者毛刷刷除,大量者可用去毛機刷去。
3.燙去毛如骨碎補、狗脊、馬錢子等,表面生有黃棕色絨毛,可用砂炒法將毛燙焦,取出稍涼後再撞去毛絨即可。
4.挖去毛如金櫻子,在果實內部生有淡黃色絨毛,本品常在產地縱剖兩瓣,挖去毛核,但往往還有去不盡的毛或完整的果實,須再進行加工處理。其方法為,將金櫻子用溫水稍浸後潤軟(完整的須切開),挖淨毛和核,洗淨後曬乾。
5.撞去毛如香附,表面生有黃棕色的毛,將香附和瓷片放進竹籠中來回撞去毛,產品稱香附米。

相關詞條

霉變煅炭粒密度
露潤離子透入劑臨界相對濕度
雷公炮炙十七法蜈蚣片露烏賊骨口腔用膜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