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涼山巨變
外文名稱: Great Changes in the Liangshan Mountain
類別: 彝族舞劇 民族舞劇
劇情介紹
序幕今日涼山今日涼山。打麥場上,社員們正展開收割與運麥的競賽……少先隊員們從打農具的廢鐵堆里拉出一條過去拴奴隸的鐵鏈,引起木基和老鐵匠的回憶,述說涼山奴隸爭取解放鬥爭的故事。
第一場家破投軍1935年,奴隸社會的涼山。奴隸們鎖著鐵鏈刀耕火種。小克達的父親在勞動中死去,木基一家拉著小克達回了家。
在木基家門前。奴隸主阿侯要賣掉木基,正遇紅軍經過,木基乘機逃跑,投奔紅軍,老鐵匠追去。阿侯見木基逃走,把他的父親扔下山澗,將他的媽媽頂替出賣,留下小阿果做家奴。
夜晚,老鐵匠送木基歸來,只剩阿果、小克達兩個孤兒。他拿出紅軍贈給的紅星挎包撫慰孩子。
第二場紅星閃耀原地,十五年後。老鐵匠、克達、阿果拿著紅星挎包,盼解放軍到來。被阿侯發現,命令搶奪紅軍挎包,燒死鐵匠。適逢木基率人民解放軍進駐涼山,阿侯忙劫阿果逃去。克達和老鐵匠被救。
第三場春風送暖涼山,解放軍駐地附近。馱著政府救濟物資的馬幫到來。木基通過發放農具、披氈等發動民眾,準備改革。奴隸紛紛起來吐苦水,控訴奴隸社會的殘酷壓迫。
第四場地牢血書阿侯家地牢。阿侯反對民主改革,將阿果等奴隸鎖入地牢。阿果鼓動眾奴隸寫血書求救。克達為尋找阿果闖入地牢。阿侯聞訊趕來,一場搏鬥,打昏克達,將阿果帶走。克達甦醒後,帶頭撞破牢門,帶眾奴隸投奔解放軍。
第五場眾盼民改深夜,克達等帶著血書來到解放軍木基駐地控訴,要求民主改革。木基得知阿果還在,奴隸們處在危急之中。他按黨的指示,要打破奴隸枷鎖。阿侯的管家尾隨偷聽,回去報告。
第六場水火難容黑夜,阿侯家庭院。阿侯聽管家報告後,慌忙將槍枝和阿果秘密轉移。黎明,老鐵匠來給阿侯家奴隸發放披氈,並調查阿果等下落。阿侯叫管家搶奪披氈,雙方激鬥。木基和解放軍趕來,斥責阿侯。奴隸翻身的烈火燃燒起來。
第七場奴隸革命廣場,慶祝民主改革大會。木基帶來木枷、木鞋、鐵鏈等奴隸社會的刑具,當場砸毀,並成立了涼山彝族自衛隊。翻身奴隸猛舞狂歌。阿侯劫持阿果等奴隸上山叛變的訊息傳來,群情激憤,要求平叛。
第八場平叛、解放深山老林里。阿果聽到槍聲,鼓動大家與阿侯決鬥。在解放軍和涼山自衛隊圍追下,阿侯自殺,叛亂平息。
尾聲涼山彝族人民在杜鵑花盛開的金光大道上闊步前進。
責任者
演出單位: 中央民族學院
責任描述
創作者編導:陳冲、唐亥。作曲:楊碧海、田聯韜、夏忠湯。作詞:范禹、宋承憲。舞美設計:張正宇(特邀)、張春陽(特邀)、張嘉言。
演出者主要演員:慈仁桑姆(藏族,飾阿果),羅英福(朝鮮族,飾木基),李毓珊(回族,飾老鐵匠),江泰祥(苗族,飾克達),吳代本(藏族,飾奴隸主阿侯),董麗馨(白族,飾女軍醫),金沈淑(朝鮮族,飾阿果),帕夏(維吾爾族,飾小阿果),次仁卓瑪(藏族,飾小克達)。樂隊: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音樂大專應屆畢業班中西混合樂隊;聲樂大專班伴唱。指揮:金正平(朝鮮族)、關也維(滿族)。
演出介紹
演出大事記
本劇是依據1958年至1960年四川涼山彝族實施民主改革和平息奴隸主叛亂的現實生活創作的,是在1964年周恩來總理號召文藝革命化、民族化、大眾化的改革中,由當時民委主任劉春、薩空了所抓的少數民族文藝改革試驗田。首演期間烏蘭夫副總理、羅瑞卿總參謀長等出席觀看。羅總長看後與演員合影,並指示駐京三軍總部作為“民族團結教育課”輪流觀摩。繼而應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會邀請在人民大會堂演出,朱德委員長等出席觀看。1965年10月本劇確定為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的中央代表團的祝賀劇目赴藏演出。
評論擷萃
奴隸革命的史詩,勇於革新的舞劇覺非晨鐘
這個舞劇通過木基一家人的遭遇,以高度的藝術概括,真實地反映了大涼山彝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所經歷的一系列偉大變革,正確地反映了貫穿這一系列變革的核心——階級鬥爭。向我們再一次清楚地揭示了一個偉大的真理,這就是毛主席所指出的:“民族鬥爭,說到底,是一個階級鬥爭問題。”另一個可喜的是,他們在用少數民族的舞蹈反映少數民族改天換地的革命內容上,做了勇敢的嘗試。這是繼京劇革命化以來貫徹文藝工作革命化、民族化和民眾化的又一努力。
舞劇以大涼山地區彝族舞蹈為基礎,同時又大量借用了雲南紅河和貴州威寧等地彝族的民間舞蹈,融匯運用在表現舞劇內容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因此就使得整個舞劇的民族風格鄉情濃郁且豐富多彩。他們以大小涼山、紅河、威寧等不同地區的彝族“跳腳”、“披氈”、“打跳”、“煙盒”、“樂作”等舞蹈素材,反映了在不同的典型環境中彝族不同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由於嚴格地從舞劇內容和人物身份、性格、特點出發,因此基本上作到了和諧如一。
(摘自《民族團結》1965年5月號)